发展差异化肉牛产业
目前,国内牛肉产量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不够吃”困扰着市场。为支持肉牛产业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其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但市场的发展折射出来许多问题,一些发展的观念依然滞后,企业发展遭遇瓶颈,肉牛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面对当前的形势,我们提出要发展差异化肉牛产业,充分挖掘自身特色,促进牛肉呈现出‘姹紫嫣红’的发展态势。”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曹兵海如是说。
“生产压力大”是国内许多牛肉生产企业共同的感受,这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在生产初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牛拉车耕地逐渐被机械化取代,丧失了应用功能;并且农村劳动力逐年流失,养牛的越来越少,造成肉牛存栏量不可避免地降低。在消费端,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牛肉越来越受消费者喜爱。“两个因素合在一起就造成了国内牛肉有很大的缺口。我们预测,越往后这个缺口会越来越大,对生产造成的压力非常大。”曹兵海表示。2010年之前,出口和进口基本上维持平衡;从2010年开始,进口牛肉量每年翻一番。
产业的发展不但出现了整体“不够吃”的情况,同时还伴随着产能过剩的问题。在曹兵海看来,产能过剩是因为屠宰场太多太大,都“吃不饱”,而且效率还非常低,许多新技术的更新和改良一直跟不上。在去产能、提质量极度困难的转型时期,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做了许多的工作。近年来,在体系的带领下,全国已经出现了非常好的发展动向,即延长产业链、产业链升级,尤其是近两年,发展速度非常快。“企业从以前只杀牛不养殖,到养一部分再采购一部分宰杀。在此基础上,屠宰企业直接和农户对接,随后逐渐铺展开;从母牛生小牛,到屠宰再到餐饮,企业开始从两头来延长产业链,也就是发展完全产业链。”曹兵海介绍。
“今后肉牛产业要实现差异化发展。”曹兵海指出,从大方向来说,中国肉牛产业模式必须要跟国外拉开距离。“因为每个产区和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从牛种、产业模式和牛肉质量上,要尽量最大限度地让其各自产生差异,避免竞争。”曹兵海表示。“保持当地特点,再根据牛种、企业情况、人们消费嗜好等,产生‘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牛肉,这样就容易使企业品牌化、差异化生产。”曹兵海进一步介绍说。
下一步,“企业应该从市场出发,从差异化生产着手,通过技术、理念的改进,逆推实现什么样的牛种该怎么养,产出什么样的肉,怎么样屠宰加工等,要倒过来考虑。”曹兵海呼吁。
(张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