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卧龙区种子技术服务站 李英
农业标准化与现代农业发展若干问题探究
南阳市卧龙区种子技术服务站 李英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农业的发展也经历着由传统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等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农业综合生产率大幅提高,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加快,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农业经营者的科技和管理素质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意识不断增强。但是,中国农业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缺乏,农业产业化水平欠佳,农产品质量不高,综合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等等,所有这些都阻碍着现代农业的顺利发展。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摆在有关部门和农业经营者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现代农业的涵义
现代农业是指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用现代经营理论和方法管理的,用高效便捷的信息系统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的,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持的农业。现代农业在生产组织、管理、经营、工具以及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观念及其农产品的质量、储存、保管和流通等方面,具有当代世界的先进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
1.具备较高的综合生产率
综合生产率包括较高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农业成为一个有较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这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志。
2.可持续发展
农业发展是可持续的,而且具有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广泛采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实现淡水、土地等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区域生态的良性循环,农业本身成为一个良好的可循环的生态系统。
3.高度市场化具有很高的商品率
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商业化是以市场体系为基础的,现代农业要求建立非常完善的市场体系,包括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离开了发达的市场体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农业。
4.农业生产物质条件的现代化
以比较完善的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物质装备为基础,集约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种现代生产投入要素,包括水、电力、农膜、肥料、农药、良种、农业机械等物质投入和农业劳动力投入,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目的。
5.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生产模式,改善农产品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以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优质化、多样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
(三)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
1.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缺乏,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中国农业劳动力主体的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农村受过较高教育、年富力强的农村“精英”大多流出就业,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素质较为低下的妇女和老人。由于缺乏文化知识,阻碍了他们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的能力。也由于缺乏科技知识,使一些高新技术成果难以推广和运用,难以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低素质、低技能农业劳动力过剩,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短缺,农业向高端升级遭遇劳动力技能障碍。
2.农业产业化水平欠佳,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我国总体上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产业化进程缓慢,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的生产方式;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生产效率低下。细碎化的土地小规模经营和兼业化的养殖方式,造成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产量低、质量次,无法满足规模化农产品加工业对成片规划种植和养殖基地的需求。许多加工企业要从众多分散种植的小农户手中收购农产品,大大增加了收购成本。
3.综合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难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综合配套服务的专业组织,服务内容涉及销售、信息、科技、物资、运输、贮藏、加工、劳务、金融、经营决策、政策和法律服务等诸多方面。很多地区各类行业协会与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平衡、整体规模小、服务形式单一、服务水平低,如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布局规划、项目可研、决策咨询及相关的农业担保、保险等系列服务还较欠缺。
4.抗御风险能力不强
一是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标准良田比例不高、水利及其他农田基出设施少而老化、基层疫病测报网络不健全等问题还客观存在。二是应对市场风险机制缺乏。沟通农户与市场的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农户分散经营的现状对千变万化市场应变能力匮乏,抗市场风险能力弱。
(一)农业标准化涵义
农业标准化就是指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标准化原则,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促进先进的农业成果和经验的迅速推广,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农产品的流通,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达到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目的。
(二)农业标准化对现代农业建设的现实意义
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基础工作,其意义:一是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二是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卫生,提高社会效益。三是有利于缩小中国农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使农业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贸易。四是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地方名、特、优产品生产。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五是有利于按质论价,兼顾农、工、商和消费者等各方利益,保持可持续发展。六是有利于协调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体系科学合理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三)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与实施
1.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体系
农业是一个开放和巨大的复杂系统,既涉及到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多环节,又具有多样性、区域性、差异性的特点。中国农业的现状与特点决定在加速推行农业标准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人才、投入、管理、协作以及观念等因素。冷静分析,科学推理,在弄清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抽象出共性,制定出既切合当前中国农业实际,又能够实现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农业标准来。农业标准要从系统角度出发,按照中国农业许多特性,以标准要求的模式对农业全程各要素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各关键环节上的质与量,弄清这些质与量之间的因果联系,科学反映农业运作实质,逐步产生和完善各个环节标准,进而达到体系水平上的标准。
2.狠抓农业标准化人才培养
首先,农业标准化在很长的链条上不同于工业标准化,对人才有新的要求。其次,目前从事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机构建设,以及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专门从事农业标准化研究和教育的人员太少。所以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强农业标准化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3.建立完善的农业标准化体系与应用推进机制
构建标准化研究、示范和推进体系。标准化研究是一个长期和渐进的工作。为保障标准化工作持续深入进行,对已有的标准应当在实践中,依据其系统融合性、个体突出性、使用操作性和指标科学性等多个方面加以重新衡量补充或修改,做好标准的升级更新工作。要在学科理论体系指导下,针对市场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标并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做到高效高质运行,得到理想经济效果,获得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下一个循环的运行和技术升级作出良好铺垫。标准化示范是农业标准化知识的普及、宣传、贯彻与应用指导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应当从各标准化示范区抓起来。先通过具体标准的应用指导开始,逐渐引导操作者对标准应用中的协调性有所认识和掌握,再上升到对农业标准化知识的宣讲与学习。即针对操作者的农业标准化普及应当遵从“是什么,怎么做,为何这样做,此做法与彼做法有何联系与区别,总做法是什么和为什么,农业标准化是什么, 农业标准化理论思想体系如何理解”这样一个逐渐升级的宣传贯彻效果。
4.实现生产环节准出制度和流通环节准入制度的全面运行
拉动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主要因素是市场,市场准入制度能够保证农产品真正做到优质优价,增加效益,保持可持续健康发展。建立例行监测制度,开展“基地”监控和“市场”监督工作,实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双重”监管。一是对农产品生产环节进行标准化全程监管,探索产地准出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开展对生产者农药使用和生产档案记录的指导培训和对基地农产品实施质量安全准出性检验与监测。二是对农产品流通环节进行入市监管,探索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的建立。三是开展例行监测工作,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例行监测工作。
5.根据不同区域实际,发展特色产业并逐步形成龙头带动。
发展特色或大型的龙头企业,有利于农业标准化的工作顺利实施。这也是目前中国农业标准化发展模式中“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比较适应市场的原因之一。中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年来,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为领车,在各部门通力协作、各级政府积极响应下,自上而下的农业标准化大宣传、大贯彻、大推动在全国开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率先推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带动下,各省政府部门相继培育自己的示范区,并且提出了“选好一个项目,建立一个体系,形成一个龙头,创立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