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即墨
“我”,可以说是平日使用频率最高的字之一了。长辈们总教育我们要谦虚、安分守己,这可能与“我”这个字的来历有关。下面,我们先来看“我”字的演变图:
看到甲骨文的“我”,你想到什么了呢?是不是与古代士兵拿的武器(如右图)很像呢?你果然好眼力,没错,“我”诞生的时候,指的就是武器。据说,在商周以前,有一种用来行刑的刑具,就叫“我”(也叫“钩”)。该刑具最早像把大斧头,后来经过演变,就成了一边有三个锯齿另一边有倒钩的长柄武器了。后来,“我”字从武器的意义出发,引申出了“杀伐、征战”等含义,如《尚书·周书》“我惶用张”(杀伐行动正在展开)中的“我”即是。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我”其实能拆出“戈”这个字形,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我”是武器或与战争有关就简单多了。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第一人称代词的呢?它又是怎么变为第一人称代词的呢?古文(尤其是先秦文章)中,第一人称代词多为“余”“予”“吾”等,“我”作为人称代词,是在唐以后逐渐流行并最终取代了其他字的。然而,令人们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一个与武器有关的字,会变成自己的代称呢?
时代是不断发展进步的,随着性能更优良的武器问世,“我”便逐渐被淘汰了,在语言中的使用概率也大大降低,可能在春秋战国时代就不怎么用了。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我”字变成今天的意思,用了“假借法”,即“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语言是不断发展的,旧的词汇会不断消亡,新的词汇也会不断产生,但人们又不想增加太多的新字,便通过假借法赋予一些文字新的意思。而这,也是一字多义产生的重要原因。
但是,关于这个借用,人们有更有趣的说法。有人说,古代社会治安没那么好,人们出行都要带武器,合为一体,所以用武器指代自己合情合理。也有人说,一个人如果不谦虚、好闹事,那就是最容易伤人的武器,借武器来称自己,能起着时刻警醒的作用。你还有更好的解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