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龙
曾经十分认真地思考过一个无聊的问题:电视,如果有性别的话,它是男的,还是女的?
同事说,电视画面光怪陆离,内容丰富多彩,主持人优雅妩媚、活泼撩人,当然是女性特征。而今,面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冲击,电视人强作欢颜,笑对观众。——电视,更是一副女汉子的作派!
朋友说,要看节目类型,时政新闻、体育竞技类的,是男性;影视、综艺、生活类的,应该是女性;而衣妆、美食、理财类的,则是双性。
显然,电视有太多频道,太多类型,简单定性、定论,不太靠谱,有点无聊。不过,电视人的性别问题,还是有聊的。70后媒体人尤红刚刚写过一本《女记者:职业生涯中的社会性别建构》,她用三年时间采访了30位女性电视人。印象中,这是对电视媒体性别优势的第一次揭底。
9号受访者:街头采访,如果是男记者出马,基本10个里有8个拒绝。大街上走着,突然有个男的出来拦住你问问题,一般人都会戒备和防范。而换了女记者,10个里最少有8个接受采访,一般人都觉得女性有亲和力,不会有攻击性。
21号受访者:采访过程中,有时提一个采访要求,主办方可能不愿意配合,或者不愿意提供方便,这家媒体说了没用,那家媒体说了也没用,最后有家媒体说了就行了。后来大家总结了一下,就是因为这家媒体的记者是女的。可能是女性优势嘛,说话嗲一点啊,软一点啊,好听一点啊,人家就答应了。
7号受访者:我们做经济类节目,嘉宾常常是一些公司老总,或者是行业内精英,男性居多。电话联系的时候,女孩打过去,对方的接洽度和容纳度比较高。有时邀请一些大学教授,进演播室做采访,人家会觉得你是一个小女孩,说出一些外行话,也不和你太计较,比较容易接纳你对他的各种采访要求。
女性作为采访者,更敏锐,更细心,更擅长跟人打交道,这是不可替代的性别优势,这也是媒体圈一度“阴盛阳衰”的原因。不过,在当下的媒体生态里,女性往往又有着凸显的劣势,主要是社会需要职场女性而家庭又需要全职太太之间的矛盾生发。前段时间,《我的前半生》热播,有同行写了一篇《女编导的前半生》,作者嬉笑怒骂,大胆泼辣。其中一段真实的对话,有点意思。
亲戚家的女儿突然说要学编导,她父母就急急忙忙来问我:“你以前是做编导的,快教教我女儿吧。”“她知道什么是编导吗?”“嗯,策划录节目之类的,具体的我说不明白,她清楚就好。”“她知道什么是女编导吗?”“???”“女编导就是继女博士之后的第四类人。女博士好歹没有不孕不育的风险,女编导有,你和你女儿再考虑一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谨慎谨慎。”
资深女编导寥寥数语道出媒体女性的集体尴尬,也扯出职场女性的共同纠结。过去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女性似乎更多是配角地位。事实上,至少在电视频道,虽然很多决策层面的领导是男性,但执行过程中的主力军都以女性为主,她们的行动力和洞察力往往也略胜男性一筹。而现在来看,女性的就业观念或择业趋势,已是一个行业进步或发展的风向标。
微信上曾经有帖子说:如果你身边都是挫、丑、呆、傻男,偶尔有几个大妈、女汉子,而你又有真才实学,跳槽吧。看看媒体圈近些年的人才流动,大约的确是从美女们开始的。以央视为例,杨澜、陈鲁豫、许戈辉、曹颖、赵子琪、柴静、张泉灵、李小萌……接下来,传统媒体何去何从?显然,媒体人不可能都循“美”而去,也不可能都“弃旧图新”,而女性在媒体中也还是有着特别优势的。那么,传统媒体在大趋势之下,管理者能不能有一些“小动作”,能不能有一点“爱美之心”?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好好安放那些美女和她们同事搭档的“后半生”。
关键的问题还是,媒体的体制、机制要有向死而生的勇气,生出空间,生出创新,不只给媒体守望者看到眼前的苟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