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峰 卢保红 魏荣业 杜如珊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忻州034000)
国家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对山西省玉米种植及种业的影响及启示
张广峰 卢保红 魏荣业 杜如珊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忻州034000)
“十三五”计划中,中央明确提出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山西部分地区也在此列,通过分析山西省玉米种植及玉米种业的优缺点,提出了新形势下山西玉米种植及种业的对策和建议。
国家政策;山西;玉米种业;对策
在国家和山西省的相关政策影响下,山西种植业的格局发生了相应变化,如何应对市场和政策双重影响下山西玉米种业出现的新问题,如何使山西玉米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是所有玉米从业者的当务之急。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2017年“三农”问题再次成为中央一号文件的关注重点,文件指出,农村所有工作的目标应该是在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同时增进农民的福祉,以发展新思路解决“三农”新难题,深化农业、农村的发展优势,提高创新驱动力度,加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化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的稳定发展。文件之所以强调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因为国内出现了“结构性短缺和过剩并存”的现象,其中就包括了玉米产业的结构性过剩。
国内粮食供给和市场需求的不一致,是导致粮食在连年增产的同时,粮食进口量也持续上涨这一怪现象的重要原因。这种新问题的出现就倒逼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作出相应的调整与优化。文件提出,在保证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适应市场需求与当地农业资源一致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结构和科学的区域布局,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调整种植业结构规划。
关于玉米业就是要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重点是调减北方农牧交错区、东北冷凉区、西南石漠化区及西北风沙干旱区等“镰刀弯”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其中就包括了山西的部分地区。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提到,我国要在5年内调减玉米种植面积5000万亩,其中,2016年的目标是调减1000万亩。不适宜玉米种植的耕地将根据当地情况及市场需要适度发展饲草、青贮玉米、小杂粮等作物。
山西省尤其是山西中南部地区凭借肥沃的土壤、温和的气候、充足的日照、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雨热同步等优势条件,成为了全国玉米适宜生长区,所产玉米具有外观漂亮、品质优良、含水量低、产量高的特点。因此,玉米作为山西省重要的粮食作物、工业原料和饲料来源,长期以来成为了山西省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最大的农作物[1]。
玉米种植在为山西省的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促进了种子产业的飞速发展,得到了“农业小省,制种大省”的美称。以山多川少的优异隔离条件和制种技术相对成熟等方面的特殊优势,使得山西杂交玉米制种在全国占有了重要地位,被省政府规划确定为山西特色农业亮点产业[2]。目前,山西省玉米种植全为杂交种且每年需求量很大,玉米杂交种的生产,既可以满足省内外玉米种植需求,又促进了山西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的产业化,同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可谓一举几得。玉米生产与玉米制种是互相依赖、共同发展的关系,同时促进了山西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山西省“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2016-2020年)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调整玉米生产结构,重点是粮饲兼顾,在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市场条件、产业基础、农民意愿等因素的基础上,适当调减玉米特别是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发展饲用玉米、青贮玉米、甜糯玉米等特用玉米和优质牧草。
在中央和山西省相关政策的影响下,山西省的农作物种植格局已经相应发生了变化,据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的最新调查资料显示,在过去的2016年中,山西省谷物类播种面积减幅较大,种植面积共4074.29万亩,比上年减少94.54万亩。其中,玉米、小麦、谷子面积出现减少,其中又尤以玉米种植面积下降明显,种植面积共2437.13万亩,比上年减少了78.16万亩,同比下降3.11%,这是山西玉米种植面积在经过连续多年增长后的首次下降,小麦种植面积下降0.32%,谷子种植面积下降4.26%,高粱种植面积比上年略有增加,其他谷物种植面积增长0.43%。
4.1 玉米种植面积下降 在政策及市场的双重影响下,玉米种植面积呈逐年减少的情况,通过增加耕地面积来增加玉米播种面积的途径将行不通,另外,还出现了水果、蔬菜与玉米争地的现象。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争地的突出矛盾将导致玉米生产种植面积难以增加。
4.2 自然灾害与土地资源破坏 山西省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大部分地区比较干旱,水土流失问题严重,近年来,连续阴雨、大风、强降雨、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玉米产量因此受影响较大,导致个别年份的起伏波动。在全省可耕种土地中,旱田、低产田以及有机质含量在1%以下的贫瘠田面积占到了70%以上,耕地质量比较差;部分地区的种植条件遭到了资源型产业在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和污染,这也是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还有许多农田水利设施久置弃用。受此多种耕地资源条件的限制影响,玉米产量很难实现大的增长。
4.3 品种结构单一 目前,在山西省的玉米生产上虽然使用的品种较多,但结构较为单一,表现为以普通玉米品种为主,在抗病性、适应性等方面表现较差,且子粒多为马齿型,蛋白质含量偏低,品质不佳,加之产量相近,不够稳产,因此,对于以饲料加工、畜牧养殖和工业加工为主的山西省玉米业来说,目前的玉米种植单一结构弊端较大。市场上除了要有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的普通品种外,还需要高油玉米和青贮玉米等优质专用品种作为重要补充。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鲜食玉米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甜玉米、糯玉米等鲜食玉米品种必将成为山西玉米品种结构的重要补充。
4.4 产量不均衡 山西省地势复杂,包括盆地、山区、丘陵等都有玉米种植,但由于土、肥、设施、气候、耕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单位面积产量差异也很大。盆地、平原等高产区玉米每hm2产量已达到7000kg以上,部分丰产田已突破到7500kg,但山区、丘陵等地区的大面积中低产田玉米产量就很低,差田能低至4500kg,再加之干旱少雨等极端气候天气的影响,山西省玉米平均产量总体上表现为不均衡、不稳定。
4.5 科技投入相对较少 在玉米育种、市场推广等方面表现为人员、资金、设备投入相对不足;科研水平、技术手段、硬件设施相对落后,从玉米育种到生产、推广等各个环节的衔接不顺等因素制约着玉米产业的发展和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
4.6 农业及配套加工业现代化水平不高 山西省玉米生产中机械化、现代化的水平落后,表现为生产上以个体农户分散种植小面积田为主,机械化程度低、产量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难以实现现代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尽管目前山西省玉米加工业发展很快,但现阶段生产规模小、加工能力弱、产品档次低且多是淀粉等初级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这些弱点导致了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利用率极低,甚至出现了农户直接以原粮当饲料用,间接造成了粮食的浪费,由此引发了企业效益的下降。
5.1 玉米制种面积持续缩小 由于自有产权品种较少、农户种植效益低下、极端气候频发、非法套购现象严重、市场无序竞争等原因造成了农户不愿种植玉米制种田,而种企反过来也不放心交由当地农户制种的恶性循环。
5.2 种子企业效益不好 山西省大部分种企都是各自为阵,独立经营,能够引领种业快速发展的大型企业较少,制种基地的选址较为随意、不固定,缺乏整体布局,在质量和安全性上较为欠缺,种子市场混乱,企业盈利能力较弱,个别企业甚至面临倒闭。
5.3 种子管理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虽然目前山西省11个市和119个行政县都已设立种子管理站,管理体系也进一步完善,但是市场和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又造成了一些新问题的出现:工作人员管理经费难以保证、种子质检力不从心、跨区域纠纷处理的相关法律不完善等,造成了一些种子管理部门的监管缺位、越位,或者不到位,这些都对山西省种子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3]。
根据中央及省政府的相关文件精神:“今后在玉米生产中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国内需求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依靠科技,提高认识,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模式,通过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缩减不适宜玉米种植及玉米种植效益低下的地区,加快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挖掘增产潜力,扩大种植密度,主攻单产,优化品质,大力提高玉米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联合“龙头”企业,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建成集玉米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为一体的生产基地,并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的玉米生产开发格局”。
(1)把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玉米生产的首要考虑因素,努力提高玉米育种及栽培技术水平,挖掘玉米增产潜力,以高产、优质作为推广玉米品种的首选目标,为配合饲料工业的需求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适度发展专用玉米,加快土地合法流转,稳步推进现代化玉米产业的发展。
(2)吸收国内外品种推广模式的先进经验,完善山西省新时期品种推广的健康体系,使推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积极发展产、学、研和品种推广的有机结合。
(3)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玉米育种研究面临着更高的要求:研发先进技术,努力提高玉米单产水平;培育和推广耐旱、抗倒、抗病、适合机械化收获等特点的新品种,改进栽培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产品质量和品质,促进玉米的高效利用。
(4)提高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分子育种、单倍体育种能够加速育种效率;雄性不育技术能够提高制种产量,降低制种成本,并能最大程度保护优秀种质资源;转基因技术将为种质资源注入新的优异性状;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促进玉米育种的快速发展。
(5)山西未来的种业发展必须打破传统模式,鼓励和支持种企加大科研投入,深入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的培育力度,提升山西种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6)全面提高种子在生产、加工、包装、质检和贮藏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水平,在种子育、繁、推中全面应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监管技术,规范质量检测手段,使种子生产按照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严格执行,全面提升山西种业的科技含量。
[1] 白国平.山西省玉米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山西农经,2007(2):21-25
[2] 王新安,郑戈文.对山西杂交玉米制种产业现状的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06,34(3):21-23
[3] 韩柏岳.山西省玉米种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2017-05-11)
山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专项(201604D131038);山西省财政支农(高新技术)(2017zzcx-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