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序英 李玉祥 蔡世昆 滕 娟 钱双宏 朱汉勇
(云南省文山州农业科学院,文山 663099)
杂交玉米品种文单8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王序英 李玉祥 蔡世昆 滕 娟 钱双宏 朱汉勇
(云南省文山州农业科学院,文山 663099)
文单8号(原编号:文08-167)系云南省文山州农业科学院于2008年用本所自选自交系1611-7作母本、自育自交系文2134作父本杂交组配而成玉米单交种,于2013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滇审玉米2013005号。该品种具有植株高大、产量高、耐瘠薄、抗病抗逆性较强、品质好、子粒耐储藏,尤其是适应性广等优点,适宜中等肥力地块种植。
玉米;文单8号;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文山州玉米常年播种面积在15万hm2以上,仅次于昭通、曲靖而居于云南省第3位,约占全省玉米总播种面积的11.5%,占全州耕地面积的54%,产量占全州粮食总产量的50%以上,无论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玉米均已成为文山州第一大作物,玉米生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针对文山州抗玉米灰斑病、抗穗粒腐病和适宜山地种植的优良玉米品种严重缺乏的实际,文山州农科院以“优质、高产、多抗、耐瘠薄和适应性广”为目标,经过多年的努力,选育出杂交玉米品种文单8号。该品种具有高产(尤其是生物产量高)、优质、耐病、耐瘠薄、子粒耐储藏,尤其是适应范围较广等特点,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同时该品种也是文山州自主选育的第一个通过云南省审定的杂交玉米单交品种,其选育的成功,填补了文山州一直以来没有省审自育玉米杂交种的空白,同时也标志着文山州玉米育种创新能力达到云南省先进水平。
1.1 母本 1611-7是文山州农业科学院旱粮作物研究所于1999年从自交系素湾1611亲本繁殖地中选取抗病单株,经5年连续套袋和分离选择,于2004年稳定育成的热带血缘玉米自交系,该系除抗病性比素湾1611较强外,农艺性状并无显著差异。生育期96d,幼苗叶鞘绿色,幼苗叶缘白色,护颍绿色,花药黄色,雄穗分枝6个,花粉量中,花丝紫红色,叶形为宽大型,株型披散。穗粒腐病0级,大斑病1级,小斑病0.5级,锈病0级,灰斑病1级,青枯病0级。株高185cm,穗位高63cm,叶片数13.5片,叶长79.7cm,叶宽8.87cm,茎粗1.9cm,穗型柱形,穗长12.5cm,秃尖度1.73cm,穗行数12.67行,行粒数25.33粒,千粒重213g,粒型为硬粒型,子粒黄色,穗轴白色,轴粗3.0cm,穗粗3.8cm。粗油分含量4.44%,蛋白质含量12.94%,淀粉含量70.94%。
1.2 父本 文2134是文山州农业科学院旱粮作物研究所于2001年从保山市农科所引进的玉米杂交种陕玉2134,采用二环系选育法,经5年7代连续套袋自交选育,至2007年基本稳定,定名为文2134,属本所育成的优良玉米自交系。其生育期103d,幼苗叶鞘绿色,幼苗叶缘紫色,护颍绿色,花药黄色,雄穗分枝10个,花粉量大,花丝红色,叶型为宽大型,株型半紧凑。穗粒腐病1级,大斑病0级,小斑病0级,锈病0级,灰斑病1级,青枯病0级。株高250cm,穗位高83cm,叶片数15.3片,叶长89cm,叶宽11cm,茎粗2.18cm,穗型柱形,穗长19.17cm,秃尖度1.23cm,穗行数14.67行,行粒数34粒,千粒重358g,粒型为硬粒型,子粒黄色,穗轴红色,轴粗3.7cm,穗粗5.0cm。粗油分含量4.78%,蛋白质含量9.98%,淀粉含量74.01%。
2.1 选育过程 文山州农业科学院于2008年组配得1611-7×文2134杂交组合,2009年开展测交种种植观察鉴定,该组合增产优势明显,抗病性较好;2010年参加云南省8市州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选育协作组多点联合试验,被推荐进入云南省区试;2011-2012年参加云南省杂交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山区组)和生产试验,完成相关试验程序。2013年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滇审玉米2013005号,并正式定名为文单8号。
2.2 植物学特性 文单8号成株整齐,株型半紧凑,生育期133d左右。叶片数17片,株高250cm,穗位高90cm。果穗锥到筒型穗,子粒橙红色、偏马齿型,穗轴红色,穗长19.4cm,穗粗5.23cm,轴粗0.9cm,秃尖长1.6cm,穗行数15~16行,行粒数30~32粒,千粒重263~284g,出子率81.7%~82.9%。适合在云南省海拔2000m以上玉米生产适宜区域种植。
2.3 抗性鉴定 2012年由云南省种子管理站统一送样,经云南省农业大学鉴定:抗小斑病,中抗弯孢霉叶斑病,感灰斑病、大斑病、穗腐病、丝黑穗病、锈病,高感茎腐病、纹枯病。
2.4 品质分析 2012年由文山州种子管理站统一送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试:容重764g/L,水分10.3%,粗蛋白质8.67%,粗脂肪3.11%,粗淀粉74.47%,赖氨酸0.25%。
2009年在文山州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开展测交种种植观察鉴定,结果1611-7×文2134 折合每667m2产量706.8kg,比对照种兴黄单892早熟9d,产量增幅5.28%,居228个参试组合第27位。2010年参加云南省8市州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选育协作组多点联合试验,平均生育期118d,比对照会单4号少2d,每667m2平均产量304.69kg,比相邻对照会单4号增产42.17kg,增幅为13.84%。
2011-2012年参加云南省杂交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山区组),2年区试每667m2平均产量557.9kg,较对照增产14.5%,增产点率88.9%。2012年参加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634.0kg,较对照增产22.7%,增产点率100%。
2013-2016年文单8号在文山州的文山、砚山、麻栗坡、丘北、西畴、马关6个县,红河州的红河、蒙自县,以及昆明、楚雄、大理、曲靖等地开展示范及推广,累计示范推广面积13057.3hm2,综合每667m2加权平均产量497.7kg,比对照路单8号(平均产量466.1kg)增产31.6kg,新增粮食总产618.9万kg,新增总产值1114.1万元,新增纯收益791.0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文单8号植株高大,生物产量高,除了作为粮饲玉米品种使用之外,还适宜作为青贮玉米使用。文单8号生物产量一般每667m2产量4~6t。2015年文山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丘北县锦屏镇密纳村民委云坡村(丘北县开成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青贮玉米新品种展示,文单8号每667m2折合产量达7.1t,居所有展示种第1位。
通过近几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该品种具有株型好、产量高、抗病抗逆性较强、品质好、子粒耐储藏,尤其是适应性广等诸多优点,深受群众喜爱。示范推广速度迅猛,分别于2016年和2017年连续2年入选云南省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5.1 种子包衣,确保质量 种子包衣防止地下害虫危害,确保苗齐苗壮,同时减少种子带菌,预防丝黑穗病等真菌性病害的苗期感染。
5.2 抓住节令,抢墒播种 要求做到精细整地,透雨浅播,以保证全苗、齐苗。根据当地气候状况,选择最佳节令播种。因为土壤墒情是影响种子出苗质量的关键,土壤墒情好,播种深浅一致,才能保证出苗整齐均匀[2]。针对文山州而言,一般马关、西畴、麻栗坡等雨水正常、土壤湿润的地区,在3月底气温回升后即可播种;文山、砚山、丘北、广南等较干旱地区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下透地雨后播种,要求深耕浅播,确保出苗整齐。
5.3 控制密度,建立良好群体结构 文单8号植株较为高大,株型半紧凑,因此要求种植密度控制在3500~3800株/667m2为宜,肥地偏密,瘦地偏稀。若作为青贮玉米种植,则将种植密度控制在3800~4200株/667m2为宜。采用宽窄行或者等行距种植,每667m2播种量2kg,塘播2~3粒,双株留苗。
5.4 施足底肥,保证追肥 播种时,每667m2施足农家肥1000kg、普钙50kg、硫酸钾10kg充分拌匀腐熟后作底肥,追肥施纯氮18kg,其中40%在苗有5~6片叶时施用,60%在苗有11~12片叶时施用。也可每667m2使用玉米专用释控肥(硫酸钾型)50kg作为底肥一次性施用,施肥时注意肥料与种子保持一定距离。
5.5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 在4~5叶期及时间苗、定苗,保证基本苗数量;结合追肥,中耕锄草,同时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各种灾害,以确保增产增收。
5.6 适时收获,妥善贮存 待苞叶变黄,子粒变硬,子粒乳线完全消失,底部黑层出现即可收获,做到十黄十收,收回后妥善晾晒和贮藏。
[1] 李建芬.玉米生产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J].种子世界,2010(1):10
[2] 胡强,番兴明,谭静,等.优质玉米新品种“云瑞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科技,2010(1):51-53
2017-06-24)
2015年中央财政农业重大技术推广项目
朱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