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露露 宋 阳 苏丁丁
(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长沙 410128)
母猪流产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刘露露 宋 阳 苏丁丁*
(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长沙 410128)
在当今养猪业中,母猪繁殖能力在养殖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大小是猪场扩大生产的基础,提高猪场经济效益的保障。但由于养殖场饲养管理不当,引起母猪流产,使得母猪繁殖效率降低,进而增加养殖成本,造成养猪场经济损失。因此,了解母猪流产的原因,采取相应对策进行防治对养猪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母猪;流产;猪场;养殖业
母猪流产,又称母猪妊娠中断,在母猪繁殖障碍中属于常见疾病,指在母猪怀孕期间,由各种原因导致胚胎或者母体的生理机能紊乱,造成妊娠中断出现胚胎死亡被母体吸收、浸溶、木乃伊胎、死胎以及早产儿或弱胎的现象。母猪流产可发生在怀孕的任意阶段,防控难度很大。母猪发生流产,会大大降低生产母猪利用率,降低母猪平均年产仔窝数,增加母猪空怀时间,进而形成成本的浪费。而且母猪流产不仅造成胎儿夭折或者发育不良,若处理不当还会引起继发感染,损害母猪健康,严重者甚至会危及母猪生命。因此,母猪流产会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应该引起广泛重视。
根据母猪流产发生时间、原因和临床症状不同,可大致分为隐性流产、小产、早产和延期流产等四种类型。
1.1 隐性流产
指胚胎液化被母体吸收,这种流产发生在母猪妊娠早期,很多没有特定临床症状,生产管理中不易被发现。发生原因可能是染色体畸变、母体子宫内环境发生变化、近亲交配、营养原因以及公猪精液质量等。
1.2 小产
指在妊娠期间,母猪无任何征兆地排出未经变化的死胎,这种流产通常发生在妊娠中期和中后期。引起母猪小产的因素很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1.3 早产
指母猪在没有到预产期的情况下排出不足月胎儿,这种流产多发生于妊娠后期。由于胎猪器官发育不完全,生命力较弱,很难存活下来。发生原因主要有营养物缺乏、饲料发霉变质、乱用抗生素以及猪舍环境条件差等。
1.4 延期流产
指母猪在妊娠期间,胎儿在子宫中死亡,但因母猪子宫颈张开幅度小或子宫阵缩力小,死胎留滞在子宫内,发生三种变化:胎儿浸溶、胎儿腐败或胎儿干尸化,外观上以死胎和木乃伊胎较常见。
引起母猪流产的原因十分复杂,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两方面:传染性因素和非传染性因素。传染性因素包括病毒性疾病、细菌疾病和寄生虫病等。非传染性因素包括饲养管理因素、营养因素、药物因素、年龄因素、配种因素、应激因素和遗传因素等。
2.1 传染性因素
2.1.1 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主要包括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细小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猪乙型脑炎等。
猪瘟是CSF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猪是唯一的自然宿主。在有效的的控制手段下,大规模、面积大的猪瘟发生减少了,但小规模的疫情依然零星地存在,病程多由急性转变为慢性过程,衍生出了一种新的形式,称为繁殖障碍型猪瘟,又称非典型猪瘟。主要的表现有:母猪体温升高、流产和产弱仔。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为 “蓝耳病”,由PRRSV引起的接触性的传染病。主要能引起怀孕母猪后期出现繁殖障碍,包括流产,产畸形胎儿以及弱仔,以死胎和木乃伊胎居多。
猪细小病毒病由猪细小病毒引起,属于病毒性繁殖障碍疾病之一。主要成地方流行或者散发感染,被感染的猪是场内主要传染源,初产母猪感染后表现较严重,主要特征是引发母猪胚胎早期死亡从而表现出返情,产畸胎、死胎、木乃伊胎等,严重可导致母猪不孕。
猪伪狂犬病是由PRV感染引发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属于人畜共患病,猪是主要的宿主和传染源,也是受危害最大的物种。该病可通过接触感染、伤口感染和空气传播感染。PRV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不孕不育,妊娠母猪流产和产弱仔等繁殖障碍现象。
猪圆环病毒病是由猪感染圆环病毒引起的,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小动物病毒。此病在母猪繁殖障碍方面对后备母猪或者初产母猪较多的猪场威胁较大,若免疫工作不到位会导致流产或木乃伊胎较严重。并且这种疾病属于免疫抑制性疾病,感染后会导致猪群出现群体免疫抑制,进而引起多种疾病侵入,调查显示,此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猪乙型脑炎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猪只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又被称为乙型脑炎。乙型脑炎对猪群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繁殖系统的危害,像公猪发生睾丸炎、妊娠母猪出现流产、产弱仔或畸形胎儿等,且母猪流产前无任何临床症状,具有突发性,流产后很快恢复。流产胎儿主要的表现是皮下水肿、脑内积水、脑膜充血、浆膜腔积液、肝脾有坏死灶、肌肉褪色等。且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7-9月份,气温高,卫生清扫不及时致使蚊虫活动频繁,引起传播。
2.1.2 细菌疾病
细菌疾病主要包括猪布鲁氏菌病、猪衣原体病、猪李氏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等。
猪布鲁氏菌病广泛存在于全世界,野猪和家猪中常有被感染的病例。临床表现为母猪流产,产死胎,但很少木乃伊化,预产期附近发生流产的胎儿多为健康、部分虚弱或者不同时期死亡的胎儿。
猪衣原体病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此病原体可感染各年龄阶段的猪。主要表现为流产、产死胎和弱胎,其中以初产母猪感染后的流产率较高。
猪李氏杆菌病是由李氏杆菌引起的人、畜、禽共患的传染病。此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于冬春季,感染率低但病死率高,妊娠母猪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流产,多见于初产母猪。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的钩端螺旋体感染引所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呈散发或地方流行,有一定季节性,6-9月份易发。母猪感染后常表现生殖系统损害,妊娠初期母猪感染后4-7 d可发生流产或死产,流产率为20%-70%,妊娠后期感染可正常生产,但多产弱胎,1-2 d死亡,母猪表现为发热、无乳。
2.1.3 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主要包括弓形体病、附红细胞体病等。
弓形体病是弓形体寄生于机体内引体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此病流行主要呈散发性,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等部位感染,携带此病原的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各阶段猪均可感染,病原能通过胎盘感染妊娠母猪,发病母猪主要表现为高烧、精神萎靡、厌食等,严重者4-5 d发生流产、死胎和畸形胎,母猪会在分娩后会恢复正常。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红细胞表面或者游离与血浆和骨骼中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怀孕母猪感染后即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厌食、精神萎靡等,发病后近半数的妊娠母猪会出现流产和产弱胎的现象,大部分发病猪只出现全身潮红,能繁母猪感染后除出现流产外,还可能出现复配和乳房炎等病征。
2.2 非传染性疾病
在实际生产中,片面地认为母猪发生流产是传染性疾病导致的,却忽略非传染性因素是不科学的。因此,饲养管理、繁殖技术和应激等非传染因素造成的母猪流产也应受到重视。
2.2.1 环境和饲养管理因素
影响母猪妊娠和胚胎发育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季节、光照和温度。其中温度对母猪妊娠期影响最为显著。高温环境使母猪处于热应激,会直接影响母猪食欲和胚胎发育,还会影响激素分泌,进而导致黄体和孕酮分泌受影响,从而导致胎儿的死亡。环境温度过低同样对妊娠母猪产生不利影响,重者会出现流产。
配种后频繁调栏、暴力赶猪、妊娠舍地面滑引起母猪摔倒、妊娠后期母猪转至大栏相互撕咬等饲养管理因素都会引起母猪流产。
2.2.2 药物因素
母猪受孕30 d之内,此时胚胎与母体还无直接营养交流,期间给母猪投药一般对胚胎无影响,但妊娠一月以上母猪若用药不当,轻者胎儿致畸,重者会出现母猪流产、早产或死胎现象。
2.2.3 年龄因素
目前我国规模化猪场母猪的使用年限一般为4-5年,年淘汰率约30%。母猪胎龄过大会出现不发情、不受孕或者流产等现象。若过早配种,由于母猪发育不完全,会引起化胎或者流产。
2.2.4 营养问题
母猪营养水平不足都会引起内分泌紊乱,进而导致流产。妊娠后期日粮中随意添加抗生素或粗饲料含量过高会使母猪发生便秘,如果没有引起充分重视,可能会引发流产或难产。另外,进食霉变饲料也会导致母猪流产、返情和死胎等,尤其是玉米霉变。
2.2.5 繁殖技术因素
孕检不到位、母猪假发情和返情判断不准确导致已怀孕母猪复配可引起母猪流产。公猪精液或阴茎携带病原菌进行交配可导致母猪感染发生流产。人工授精时,公猪精液品质差、采精及输精操作不规范、时间掌握不准等都可引起母猪化胎、流产和死胎等。
2.2.6 遗传因素
近亲交配会导致受精卵受遗传缺陷影响,发生基因突变或者染色体畸变,致使胚胎或胎儿缺陷,进而出现母猪流产现象。
2.2.7 母猪子宫内膜炎
母猪子宫内膜炎是导致母猪流产的重要疾病,当前规模化的猪场多数存在该病,会影响母猪受胎率,导致母猪流产、屡配不孕和长期处于空怀状态等。
母猪流产会对猪场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在养猪生产中,遇到母猪流产的情况,首先明确流产原因,才能对症治疗。生产中可通过检查胎儿及胎盘,观察母猪临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有条件的猪场可进一步采取病菌分离鉴定和血清检查,进而确诊。由于引起流产的原因很多,所以在生产实践中,防治母猪流产,应当根据猪场自身情况,多方面考虑、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要坚持 “预防为主,防重于治”以及综合防疫的原则,才能更有效控制母猪流产的发生。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