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猪北移”是污染源转移吗?内蒙古有话要说
近两年,随着生猪养殖的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多数养猪场面临搬迁、拆迁。尤其是南方地区,拆迁力度较大,水网区域养殖逐步北迁,对浙江、福建、湖南等地区冲击最大。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稳定生猪生产。同时强调绿色发展要突出一个“绿”字,要优化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区域布局。这些发展举措对于生猪养殖行业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十三五”生猪发展规划》对于全国养殖区域进行了划分,环保重压下养猪战线北移。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作为生猪发展的潜力增长期,将承接养殖转移重任,未来将会出现诸多现代化的规模化养殖场,承担巨大的生猪养殖任务。此布局被业界戏称为“南猪北移”。
2017年年初,国务院最新发文明确,2017年底前,各地区要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同时对禁养区和限养区做出了规划调整,这也拉开了2017年“南猪北移”的序幕。
现在来看,养殖污染的确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南方水源地带,畜牧业的发展影响到水源的清澈,才使得国家加快了“南猪北移”的步伐。然而,东三省和内蒙古就义无反顾地承受了国家生猪养殖的压力。
目前,我国生猪养殖业经过一段较长时间调整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16年,由于市场猪价的理性回归,形成了生猪价格的报复性上涨。猪价全年保持相对高位运行,养猪企业获得了较为丰厚的收益;在产能调整过程中,中小企业不断退出,大中型规模企业持续积蓄能量;随着环保压力不断加大,产业布局进入实质性调整阶段,新的养猪格局正处在激烈地变化中。猪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生产效率不断大幅度提高。
有数据指出,2016年商品猪出栏6.85亿头,2016年猪肉平均价格到18.49元/ kg,若按1头商品猪110kg计算,生猪规模将达到1.39亿元,成为万亿级市场。
2016年,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364万t,比上年下降1.1%。其中,猪肉产量5,299万t,下降3.43%。
实际上,在环保等因素的影响下,产能恢复进程受阻,而且除了环保,资金、养殖风险等都是难题,所以无论是小养殖户还是大猪企所面临的挑战和实际难题是一样的,所以短期之内生猪难以恢复高位,甚至可以说会比正常恢复所用的时间长一些。
我国是生猪养殖和肉品消费大国,养猪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展望未来,“南猪北移”已成大趋势;规模化养殖加剧,低成本时代开启;大企业更大,小企业可转型家庭农场发展,养猪业将更趋于稳定。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养猪人必能够将压力转为动力,不断提升养猪业发展水平。
2017年伊始,南方生猪养殖禁养区搬迁就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着,福建南平1月内减少生猪存栏110万头,近期,福建南安市发表声明,将全面关闭拆除禁养区内排查缺漏、新建、复养及非禁养区内违建养殖场(户),拟保留的173家生猪规模养殖场要抓紧改造,不在拟保留名单内的60家生猪养殖场,须在2017年3月底前制订关闭计划,2017年底前关闭拆除。
当然,政策是好的,但是各地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好的执法行为,这也使得被拆迁的养殖户基本处于不理解和反对的状态,虽然“南猪”拆迁风生水起,但民怨似乎也需要一点时间才能完全平息。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玉米主产区,也是国内大豆的主要产地之一,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亦是为东北养猪业提供了丰富的饲料原料。由于其产地优势,在生产成本、运输成本等方面较之其他地区都比较低,养猪人的养殖成本也就相对下降,正是因为生产成本较低——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生猪调出重要区域,生猪调出区域主要为北京、天津。但据了解,有些时候,北京、天津只是作为东北生猪外调的一个“中转站”。随着温氏、牧原等大规模养殖巨头的加入,东北地区规模化水平略有提高,但总体来看,东北地区养殖户多以基层小散户为主,年出栏不足500头以上的养猪人在东北地区占据主导地位,有60%以上,散户比例大。
内蒙古发展生猪养殖优势颇多,除了地大物博、环境适宜,这里还是中国的玉米主产区。近年来,已有温氏、金锣、中粮等畜禽加工企业相继入驻内蒙古。官方资料显示,2016年内蒙古生猪出栏1,637.2万头,计划2020年突破3,000万头。
从内蒙古农牧业厅获悉,大力发展生猪家禽养殖是2017年内蒙古农牧业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辽、赤峰等玉米主产区将承接“重任”,积极进行设施建设和相关技术考量。
“南猪北移”因粪便处理、污水排放等资源环境问题,在民间及网络引起争议,其被认为是将生态污染源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为此,内蒙古农牧业厅对外表示:猪禽养殖布局要因地制宜,产业集中在农区发展,禁止征用草原发展猪禽养殖。
“养猪业以前并非内蒙古的重要产业,只占到中国的1.27%。当猪禽等产业被引进到适宜地区发展时,我们一定会做好生态保护,实现变废为宝,促进农牧循环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厅长郭健表示。■
(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规模养猪》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