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川
(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 541006)
文人情怀与禅宗精神之宋画初探
罗小川
(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 541006)
唐代以来繁华的外在表象和艺术表现形式,让宋代一些文人开始意识到艺术应有更高、更纯粹的追求,体现最本质的内在精神与生命的意义。文人的美学精神在绘画中以独特的形式发展起来,以诗书入画,把文学与绘画真正结合起来。禅宗精神在南宋发展到了全盛期,宋代许多文人深受禅学影响,禅宗的美学理念在艺术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文人;徽宗;精神;禅宗
(一)宋朝社会背景
宋代重文轻武,以文治天下,改革新政。宋代文化灿烂可观,如绘画艺术,其盛况实际上超过唐代。宋代开国之初,便设翰林图画院,集天下画士。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当时的绘画艺术也趋于文学素养的追求,最典型的代表便是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运动”。
(二)文人画思想形成
《历代论画名著汇编》中宋画概述谓“徽宗为嗜画尤笃,甚至取士之法,于诗文论策外兼试以画,为前古所未有,当时四方应召者接踵,然不称旨而去者亦不少,因是又形成院内院外两派之竞争”。徽宗在其《腊梅山禽图》画中题诗,“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此画画的梅花和鸟,实际是画他自己,写他自己,用其独创的瘦金体书法道出他的心志,徽宗其实更似一个画家、书法家。他把文学和绘画结合起来,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把文人画运动推向了一个更重要的地位。皇家画院追求细节的描绘,写实成了皇家画院的重要审美标准,宋代有一批文人看出当时绘画有流于匠气的趋势,与其并驾齐驱的文人戏墨,以北宋苏轼为代表。“文人画”以文学趣味为基础的艺术形式,对后文人画影响深远,与院体画求形似形成鲜明的对比,重借物抒情、重神。中国画一直以来所推崇的是神韵、意境,生命内在的感悟,讲究自我对物象的感悟和内化,如若形神不能兼得,便宁拙毋巧。如此,人文画便开始在职业画家中兴起,艺术家不仅仅要会画画,更要遍览群书,会读书,会书法。诗、书、画于一体的艺术形式从此发展起来。
中国美术史中宋代有个很深的内省的力量,把自我内心安定下来,去寻找生命的本体,寻找内心对生活的感悟。唐代是中国古代中最为灿烂与繁华的历史篇章,绘画艺术包含着一种对生活的幻想与享乐的精神,喜、怒、哀、乐见于画面跃然而起。而宋代文人意识到需要静下心来,真正发现脱去盛唐表象的繁华后背后的精神,即对内心世界的感悟。关注生命的本体,如万物静观皆自得,发现生命中最为自在的美,其中包含了佛学中的禅宗美学思想,实际上禅宗对宋代绘画艺术的影响深远。“自神宗以后,因禅宗独盛,风尚转变,一种水墨写意之罗汉图流行一时,且不用以供奉礼拜,而视为欣赏之珍品,故复兢兢于笔趣墨妙之是尚”, 可见禅宗的美学思想在宋代的地位重要,唐代时禅宗思想就已经广为流传,到了宋代更是禅宗美学理念发展的全盛时期,其思想渗透到了各个领域,文学、艺术、哲学等。
(一)何谓禅宗思想
禅融汇于艺,何以故?何为禅?禅,源于印度,是修行与修行经验的佛法,禅的功能在于使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心性的参悟,即“开悟见性”。悟,顾名思义就是本来不知晓的东西,突然了然了。
佛教中的“悟”与此又有差别,据佛经记载,禅的悟是“觉”,而觉分三个层次,即:①小乘的自觉;②大乘的菩萨称为觉他;③佛是自觉、觉他、觉满。而禅宗的悟,可能在明师的指引下一下便顿悟,又或是在自己苦参探究中突然顿悟。当悟之时,必定心胸开阔,一切皆通,如画家一挥而就,书法家下笔有如神。禅宗讲究以心为宗,一般人的内心与外界有太多的矛盾与冲突,人的欲望与执念让人内心与外界无法平衡,内心便苦不堪言,人的欲望最难克服的。佛言:世间一切皆是虚妄。只有放下执念,方得内心平和。慧能大师创南宗,提倡“自心即佛心”,其禅学思想认为“无念”即“于念而不念”,把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大小事务都当作是修行,做任何事都以一颗平和之心对待,方得开悟。
(二)宋画中的禅宗思想
宋代文人画重“心”,禅可安心,南宗的禅学理念和修行方法对人的内心实有帮助,如此禅宗理念可以为宋代文人在当时社会中饱含才华却郁郁不得志的痛苦心灵提供了释放的出口,故禅宗便在文人中流传开来,宋代文人把内心的安顿寄托于禅宗,寄托于以诗、书、画一体的艺术形式,所以在宋代的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有关禅宗的美学思想。
苏轼是一位了解禅宗思想的文人,他敢于用笔墨描写本心,不刻意追求笔墨上的技法,不追求形似而求神韵。自号东坡居士,禅宗的美学思想对其影响甚大。在苏轼的论传神中有言:“至使谓死者复生,此一能举体皆似耶,亦得其意思所在而已。是画者悟其理,则人人可以为顾陆。” 他对画人物画的论述中,重得其神,追求的是对神韵的捕抓而轻其形,画画并不是仅描其表象。如若皆描其表象,画所呈现出来的东西,毫无画者的精神可言,更无美可言。画出来的东西只是纯粹地卖弄绘画的技巧,此非文人所追求的神韵与意境,即谓的匠气,绘画的艺术应该有更高的追求而非流于匠气满纸。
苏轼追求内在对外的感悟,画出、写出内在的精神,画作呈现出来的是生命本质上的感受,是纯粹的内在世界对外界一切众生的顿悟和渐悟。心如明镜,身心合一,内外合一,作画时便不生执念,方能悟得生命中最本质、最纯粹的东西,何以故?普通人与悟得禅之精神的禅者所看到的世界不同,普通人内心不够清净,以一颗不平和的心去看待世间的一切众生,那么便途生困惑之心、矛盾之心,然则无论何事皆怀着疑惑之心、抱怨之心为之,则尽显浮躁、忧郁,而在修禅者的心里,一切众生皆是虚妄,即世间一切众生无时无刻都在变化,无永恒的现象存在,故无需执念于过去、现在、未来,故在修禅者心里世间一切都是平和的、安宁的、稳定的、和谐的,自然而然看到的皆显禅机,艺术无处不在,只需用心体会,便可以任何形式展现出来,故禅融汇于艺术当中。
南宋的一位禅画艺术家——梁楷,他是引禅入画中极具代表性的,梁楷嗜酒,自号“梁风子”,善画人物、山水、道、释、鬼神。师贾师古,而青出于蓝。梁楷独创一种画笔极为简单,世称之减笔。
梁楷与禅僧画家为友,禅宗反教条、不受法度与梁楷不拘小节、随心所欲的性格颇为契合,禅宗理念对其影响极大,在绘画上,其题材与绘画手法皆受禅宗顿悟境界的影响,故后梁楷成为一位极具独特创作能力的禅宗大画家。从梁楷的《八高僧故事卷》 《六祖斫竹图》《泼墨仙人图》 等,皆可看出他十分热衷于禅宗的绘画题材,在艺术创作上坚持自己的独特个性和禅宗的美学理念,并形成他独特的绘画风格与绘画语言。
梁楷早期作品中较具代表性的《八高僧故事卷》中画的是古代名僧的故事,此幅图中所绘高僧传神生动,用笔曲折舒展,用线变化似吴道子的兰叶描,可能有承袭吴道子的风格气脉,可谓集大家之长而融会贯通,梁楷此时期的作品大多还是沿袭了院体画的写实细钩的画风,但却不失雄逸的气韵。《六祖斫竹图》中梁楷似乎是通过描绘六祖慧能法师斫竹暗示:应无所住而生于心,一切皆是虚妄,不应执着于外物,应以智者心态去看待一切。 梁楷通过笔墨语言向世人传达出自己对禅宗理念的理解。梁楷身心似乎已经达到了一种自在、清净、无染,这无疑是得益于禅宗思想熏陶,以禅入画成了梁楷参禅的另一种形式。
宋代绘画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深厚悠久的文化沃土的孕育,更离不开宋代一批富有文人情怀的文人志士在追求艺术道路的探讨过程中,背后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南宋盛行的禅宗思想的渗透。总的来说,人文情怀和禅宗思想是宋画作品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宋画中反映出的对宋代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更是值得后人去学习与借鉴,宋代的艺术文化也成为了中国艺术史上一个不可多得的重要篇章。
[1]沈子丞.历代论画名著汇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3]周积寅.中国画艺术专史·人物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4]圣严法师.禅与悟[M].上海:三联书店,2006.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J209.2
A
罗小川(1990-),女,广东湛江市人,美术史论研究硕士,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美术史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