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笑菲
(四川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从古诗十九首女性形象看汉代女性社会地位
黄笑菲
(四川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汉代是一个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盛世,它与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然而在这个时代却鸣奏出了女性地位渐渐低落谷底的哀歌序曲。本文基于古诗十九首女性形象,具体分析了汉代女性社会地位的状况。
女性;汉代;古诗十九首;社会地位
《古诗十九首》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编者把这些已经无法考证作者为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古诗十九首》之名。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与《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始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古诗十九首》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以及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不单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而是“人同有之情”。它以艺术的方式,透视出汉末社会的一个侧面。在揭露现实社会黑暗,抨击末世风俗的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失去的道德原则的追恋。这种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心态,加深了诗人的信仰危机。事功不朽的希望破灭,因此,很多诗人转而从一个新的层面上去开掘生命的价值。除开思乡怀古、抒发生存状态与人生感悟,汉末文人在相当的程度上,具有了与女性世界心灵沟通的现实基础。他们抒写女性的不幸,不仅有真诚的理解与同情,也融入了自己饱经忧患与痛苦的人生体验。《古诗十九首》中还有不少从女性视角来着笔的思念怀人之作。例如《迢迢牵牛星》: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所书的相识之苦和离别的哀怨,机声札札,不成纹理,形象地表现相爱的人可望不可即的情状;又如《行行重行行》: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生动地描绘出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怀念,思妇挣扎在理与情之间时苦闷难言的寂寞情怀。没有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刻洞悉,是无法开掘出如此幽微的情感层次的。这种闺怨孤独意识主要彰显为:女性对男性依附关系的破坏造成了稳定生活的解体。而产生这种意识的原因,则在于夫妻社会角色定位的不平等,女性处于一种从属地位。
战国时期的常年征战,严重影响了社会男女比例。男少女多的国情更是影响到了社会根基——农耕。汉代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男子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者,虽然受到当时生产力水平与社会条件的限制,家庭也依赖着女性劳动。但是男女体力的差别,女性在体力的限制下无法长时间从事过重的体力劳作。也正是因为汉代女性对家庭的重要性,虽然汉代是中国妇女地位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但是汉初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并不十分低下。汉初妇女受礼教影响比较小,实际地位并不很低。随着男性对自我地位的抬高与对女性的贬损,对女性道德观念的宣传,女性开始自觉遵守这些不合理的伦理道德规范。自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力图在全社会着手构建礼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妇教已经确立、妇德要求加强,这对于女性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程度的浸染。贞节观、道德观已经逐渐内化到女子的心中,使得这一时期的女性心理上自觉地产生了对爱情专一的贞节观念。在这一影响下,女性的工作核心转向了家庭,她们开始从事的职业都是一些本能的或私人的活动,并非社会性活动。这导致女性进一步地与社会脱节,更使女性的心理思想开始进一步的转变:男主外女主内,专心相夫教子。汉代女性经济活动以纺织为主,广泛参与了手工业、农业、商业等多种经济领域,具有一定的经济独立性。但经济活动规模偏小且收入有限,经济意义和社会价值不能与男性的经济活动相匹敌。这进一步弱化了她们对经济产生影响的可能性。汉代的宗法社会影响下,汉代女性没有多少参政机会。政治地位很低,仅有少数女性凭借其特殊的身份,或者通过所依附的男人,可以参与和影响政治。但她们参政并不代表自己,更不代表女性这个社会群体;而是代表夫家,是对夫权、男权的维护。西汉时期,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对儒家文献进行整理与重新阐释,使儒家关于女性身份与地位的学说在自然神学的统合下渐趋体系化,提出“阳尊阴卑”。东汉章帝时期的白虎观论争中,重申了“阴卑无外事”的性别格局。刘向针对成帝沉溺女色,特撰《列女传》以讽谏,甚至产生了女性祸国这一理论。女性的社会地位进一步受到影响。贵族女子仍高高在上,有可能接受社会认可度较高的经史教育,拥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不必将自身局限于家庭内部;而平民女性却慢慢移向社会的最底层,受到封建政权、父权、夫权等多重压迫;汉代女性在受教育权利上低于男性,不能接受社会公共教育。只能通过家庭教育的模式学习知识,以接受以妇德、女工为主的奴化教育。她们把提高社会地位的期盼寄托于爱情与婚姻关系。但由于男女文化、社会地位的差异,女性对男性处于绝对的依附关系。男性根深蒂固的男权至上思想,使她们无法被平等地对待,更有甚者,更是被奴化,生如浮萍,一生漂泊。汉代女性在婚姻生活虽说拥有自主权。意味着汉代女性并未完全沦为男子的附庸,还能保持相对独立的人格。但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下女性受压迫、受歧视依然严重。长年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与自幼受到妇教、妇德的教化,选择离婚,女性的余生将有很大几率生活在有色眼镜下。因此她们很难做出这一选择。随着礼教的确立和巩固,“男尊女卑”现象出现,《诗经·国风》中民间青年男女之间自由而活泼的爱情之歌逐渐消歇,因此女性的爱情蒙上了阴影,很难得到一个平等的结局。汉代女性社会地位的两极分化,生活环境与心灵世界狭小而封闭,婚姻生活的不幸,让她们孤单、失落,温婉细腻的拳拳深情更是无处安放。这些由单调往覆的劳作排遣愁苦的用心及其百无聊赖的精神状态,让她们有了男性所不及的细腻与忧愁。
在历史中,两汉妇女地位处于一个前高后低的状态。对于汉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其实至今也存在诸多争议,这些争议源于汉代女性地位的两极化。在文化方面,汉代女性有较为开放的思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还未深入人心,这时期出现了很多有较高文学修养、能在文学领域取得相当成就的女性文学家。从整体上来看,这时期能够在文学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女性,绝大多数集中于少数上层社会的贵妇之中。如刘邦之妾唐山夫人曾作《安世房歌》;孝成许皇后,《汉书》称她“聪慧,善史书”;章帝窦皇后“年六岁能书”。宫廷设学堂教授嫔妃、贵族女性、宫女。女子虽然没有接受公共教育的机会,但是贵族女性仍然能够通过私人教育学习文化知识。即便如此,在这个男尊女卑观念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时代中,女性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每迈出一步,都要做出百倍于男子的努力,付出千倍于男子的代价。在婚姻上,瞿同祖在《汉代社会结构》一书中,写到妇女再醮风习在整个两汉时期都非常盛行,妇女的家庭地位、政治地位都比较高,而且在其政治地位中特指出皇后和公主有其新地位,新地位使她们有权支配家庭中的男性。关荣波在《略论汉代妇女地位》中也指出妇女有择偶的决定权和婚姻的终止权、离婚后改嫁的权利。在这里我们可以意识到,两汉时期女子与男子有多种交往途径,妇女可以自立门户,从而证实了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和社会上的地位。因为汉代与匈奴来往密切,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婚姻关系上,多少受到了“胡风”的影响。妇女在一定条件下可与男子离婚,也可以主动“求去”,如朱买臣妻、淮南太子妃等。但是能做到婚姻自主权的,多是出身贵族的女性。对于平民女性而言,她们的地位其实很低,从汉代平民家庭中夫妻的地位、离婚自主权方面进行探讨,在离婚方面,丈夫具有单方面的决定权。平民女性在婚姻上虽然也能享有一定的自由恋爱权利,但是在婚姻中,仍然是处于弱势的一方。同时汉代女性享有一定的财产权,包括财产的继承权、所有权和支配权。同时汉代通过编户齐民对妇女实行直接人身控制,这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家庭对妇女财产权的侵害;以小家庭为主的社会形态结构,使妇女在财产权方面拥有一定的自由。
汉代并非仅仅只是“男尊女卑”的历史,汉代的女性地位自西汉中后期以后,妇女理论逐渐出现重要转变,由强调“男女有别变”而突出“男尊女卑”。纵观历史,我们仍可以看到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女性,施展其政治作为。最为典型的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皇后吕雉,她是封建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子,掌握汉朝政权长达十六年。为汉代的繁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汉律规定了女性可以继承爵位,《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和《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年表》记载:“鲁侯奚涓死于战事,无子,以其母为鲁侯,即属母袭子爵之例。”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汉代的女性在政治上的地位与影响并不能与男性相比。但是相较明清时期,汉代确实对处于统治阶层的女性在社会上从事公务及参与政事尚能持宽容态度,这与后世女性相比,确实具有相当的优越性。
汉代是一个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盛世,它与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然而在这个时代却鸣奏出了女性地位渐渐低落谷底的哀歌序曲。
I06
A
黄笑菲,四川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服务系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