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新
(云南财经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1)
新时期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魏 新
(云南财经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1)
孔子学院作为沟通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桥梁,在传播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面对当今世界格局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孔子学院发展过程中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的问题日渐凸显。如何保持孔子学院的良好发展势头,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策略
孔子学院是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旨在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教育的文化交流机构。目前为止,中国已在全球140个国家建立了511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孔子课堂。2016年,各国孔子学院和课堂学员总数达到210万,各类相关文化活动参与者人数达1300万。
2016年12月,第十一届孔子学院大会在昆明召开。此次大会围绕“创新·合作·包容·共享”的主题,为孔子学院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大会提出今后要围绕这八字方针,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自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落成之日起,孔子学院在提高汉语及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地位和影响力方面功不可没。但在新时期,面对世界格局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如何保持孔子学院的良好势头,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教育教学、资金支持以及中国文化传播实际效果三个层面对当前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三教”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方面,目前数据显示,孔子学院本土教师所占比率为70%,其中,专职教师比重较小。从中国派出的汉语教师及其志愿者占30%,可除了英语之外,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目的国本土语言的教师却微乎其微。因此,教师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如何培养掌握本土文化的师资队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教材方面,目前孔子学院所使用的对外汉语教材以中英文版为主,不利于母语非英语的国家汉语学习者的学习。虽然一些出版单位已经把几种主要的汉语教材翻译成多种语言,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你好,中国”系列涵盖了中、英、俄、意、阿拉伯文等20余种语言。但这种做法也只是解决了语言方面的问题,教材内容和形式能否与本土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甚至是国体、国情相适应等一系列文化差异并没有得到合理解决。
教学方法方面,受教师队伍自身建设的影响和教材编制的制约,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或多或少会受到限制。同时,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没能完全适应目的国学生接收知识的方式,以及当地的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
(二)现有资金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
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传播中华文化,积极促进了中国同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但是,孔子学院的发展壮大需要资金的支持,经济基础决定着孔子学院这个“上层建筑”。《孔子学院章程》规定了孔子学院由国家汉办、国内高校以及国外机构三方共同合作办学。根据现行政策的规定,国家汉办给每所新成立的孔子学院拨出10万美元作为启动资金,这笔钱主要用于孔子学院的场馆建设、设备购置以及支付汉语教师薪酬。从成立之日起,前五年内每年国家都会提供资金支持,五年以后各孔子学院需自负盈亏。但孔子学院的所有资金来源中,中国政府提供的支持占比重较大,而各企业和组织所提供的资金只占了极少的一部分,以致孔子学院“五年内自负盈亏”的财政目标难以实现。相比之下,就资金结构而言,全球其他同孔子学院一样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的机构,如英国文化协会、德国歌德学院、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情况却恰恰相反,他们基本是以政府财政支持为辅,以外界赞助为主。这样一来,政府的财政负担大大减轻,同时也保证了资金的可持续投入。此外,国家的财政投入与孔子学院当前的发展速度不相匹配,现有的财政机制不足以支持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华文化传播的实际效果
十几年来,为不断适应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要求,孔子学院的课程设置方向逐渐由综合课程向听力课、口语课及商务汉语课转变,使汉语教学更加符合社会要求,更具现实意义,但却弱化了教授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此外,俄罗斯各孔子学院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比如借俄罗斯节日活动展示中国书法、绘画、饮食及传统手工艺等,还邀请中国国内的艺术表演团体到当地演出。虽然活动吸引了众多外国朋友,但通过这些活动他们并不能真正理解中华文化,更不能真正体会到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追求。再者,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为了适应目的国的教学模式和文化习俗,中华文化传统的传播方式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改变了,而这些方式本身往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并不知道他们的中国老师叫什么,更不会以“老师”相称,中国传统儒家学说中尊师重道的思想并没有被真正领会。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如何让孔子学院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如何使孔子学院在新形式下仍保持生机,笔者提出了三项策略。
(一)“三教”方面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自孔子学院成立之初,“三教”问题一直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第十一届孔子学院大会也就此问题提出了“深化教师、教材、教学法改革创新”的发展方向。
教师方面,打造一支优质的汉语教师队伍,对他们的培养不能局限于汉语方面的知识,还要包括中华传统文化以及目的国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此外,历届孔子学院的优秀学生也可以加入汉语教师队伍。孔子学院可以安排优秀学生到中国学习,在可触摸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真切地感受中国的风俗习惯和人文气息,并鼓励他们回到自己的国家参与到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活动当中。这部分特殊的教师既精通本国文化又了解中华文化,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教材方面,教材编写要国别化、要有针对性,不论在语言还是文化方面,都要符合目的国本土文化和风俗习惯。其次,教材的编写既要有实用性,又不乏趣味性。一方面,要让学生能够把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另一方面,教材的内容和呈现方式要丰富多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法方面,教学方法的运用也要根据本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做出调整,结合区域特色,因地制宜。但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在最大限度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条件下,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保持教学内容完整和教学方法创新之间的平衡。
(二)资金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国家的财政支持,企业和各界社会力量的资金投入,还需要孔子学院自身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利用资源。
国家方面,在孔子学院的发展过程中,国家的财政支持是重要的保障,政府应适当加大对孔子学院的资金投入,加强相关政策和资金结构的调整以及资源的整合,推动孔子学院的健康发展。
企业及社会方面,国家要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及社会力量参与到孔子学院的建设当中,开通多元化资金流通渠道。这样不仅能为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也能推动国内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但要注意的是,国家须把握好对企业的选择,真正实现企业和孔子学院的双赢。
孔子学院自身方面,孔子学院作为非盈利性机构,虽然不能通过创收来支持其发展,但是合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是其实现“自负盈亏”的财政目标,走上良性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各孔子学院应削减不必要的开支,积极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实现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
(三)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中国核心价值理念的对外传播不能仅仅依赖于汉语的国际传播,孔子学院的课程设置应涉及中医、武术、剪纸、烹调、戏曲、服饰、书法、绘画等。另外,借助互联网和各种新兴的网络社交平台,创建“互联网+孔子学院”的传播模式,扩大受众范围。
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沟通的桥梁,对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及丰富世界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时期,教师、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面临新的挑战,资金投入不可持续,既定的中国文化传播内容受到限制。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积极探索“三教”革新的正确方向,在政府、社会以及孔子学院三方协调下调整资金结构和资源配置,还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扩大中国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这样,孔子学院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才能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1]陈艺,余子侠.孔子学院汉语教师问题及培养建议[J].世界教育信息,2016(10):61-66.
[2]孙凤至.新时代下的网络孔子学院[J].山西青年,2016(21):73-74.
[3]沈毅,刘灏.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5):65-70.
H195
A
魏新(1989-),女,云南,云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