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2017-01-30 19:58张恒军
传媒 2017年11期
关键词:时代专业

文/张恒军

全媒体时代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文/张恒军

当前,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全媒体以其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时空无限性以及传媒运营产业化等特征,给国际新闻人才培养带来冲击。本文认为,应对挑战,国际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相应调整,为此提出了“国情世情教育+全媒体新闻+外语+媒体实战”模式,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媒介融合 全媒体 国际新闻 培养设计 展望

2016年2月,教育部党组会专题研究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工作。会议提出四方面要求,其中,第四方面是加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特别指出,“鼓励高校特别是高等外语学校新闻传播院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着力培养一批既有爱国爱党情怀又有国际视野,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在国际传播的格局、环境和角色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的背景下,如何顺应全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既是高校国际传播专业人才培养之需,也是时代发展之需。

一、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1.全媒体时代的特征。全媒体这一概念较早是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兰在《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一文中提出的,“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全媒体呈现全能化、多元化、定制化、众创化的特点。媒介融合这一概念较早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提出在《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提出的,“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全媒体时代是媒介融合后的终极状态。全媒体时代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播技术与传播内容同等重要。传媒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的崛起,印证了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理论。技术变革带来媒体格局的重大变化。二是传播主体限制将消失,全民传播得以实现。作为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群体转变为新型传播者,以致传播领域呈现新的局面:正向传播、逆向传播和横向传播纵横交错。三是媒介介质将有机融合。全媒体时代是各种媒体技术、各种媒体渠道、各种媒体介质的积极交融。四是传播时空呈现无限性,可能实现信息传播的全时间性和全空间性。全时间性指全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既具有及时性,同时具有延时性特征;全空间性指信息传播的国际化。五是大数据技术将大有用武之地。全媒体平台将形成庞大的用户网络行为数据。对这些数据的挖掘分析,将有助于改进信息产品及其传播方式,实施更加有效的定制化推送。六是作为内容提供方,媒体的信息过滤和处理功能将日益重要。全媒体时代造就的信息海洋使得信息泛滥,“确定性”稀缺。媒体在信息筛选、审查、核实、加工处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并消除不确定性方面,功莫大焉。

总之,全媒体时代正如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未来全球化的发展主体是个人,个人通过互联网将轻松地获得自身的社会分工,以此将最大程度地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因此,专业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是否能够满足全媒体时代的需要,将成为未来新闻人才培养的重心。

2.全媒体时代对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要求。2014年8月18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实施,将媒体融合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地位,因此2014年被称为媒体融合元年。由此,中国开始步入全媒体时代。

1983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创设了国际新闻专业,从那时起,形成以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代表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即“外语+新闻”,在外语专业中复合新闻传播技能。2009年,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五所高校试点开展国际新闻传播硕士培养,为中央重点新闻媒体培养国际传播后备人才,形成“国情教育+融合新闻业务+外语+媒体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体说来,过去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本是模块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注重外语能力、新闻业务能力、国际问题观察与研判能力和中国立场四种基本能力。这两种模式都是以大学为主导,辅助零散的实践环节,没有建立大学与媒体业界联动的长效机制。

时代在变,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必须与时俱进。急剧变革的国际形势及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给国际传播事业带来新的挑战,给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担负着向国际社会报道中国、站在中国立场报道世界大事的重要职责,是中国观点的传播者、中国立场的阐释者、中国形象的塑造者。在未来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坚持党的领导”是原则、“坚守国家立场”是根基、“坚定中国特色”是路径,要形成由党和政府主导、主流媒体和新闻院校联手办学的模式。人才培养可考虑“国情世情教育+全媒体新闻+外语+媒体实战”模式。

二、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

1.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专业提出培养具有专业素养、人文底蕴、理性精神、独立人格、全球视野的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型人才。该校设计了“国情世情教育+全媒体新闻+外语+媒体实战”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一是国情世情教育:主要基于未来国际新闻报道的任务需求。国际新闻报道的三大任务是“向世界(受众)说明中国”“向中国(受众)介绍世界”“向世界(中国立场)报道世界”。三大任务决定了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需要开设“国情教育”课程模块和“世情教育”课程模块,既了解中国,又通晓世界。

二是全媒体新闻:主要基于未来国际新闻报道的专业基础需求。全媒体新闻报道是以多介质输出与融合的,要求记者必须具备灵活、丰富、深刻的思维能力,善于挖掘事实信息的深度;善于把握不同媒介新闻产品的优势,并能够随时转换新闻产品的传播和表达形式,更好地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因此需要开设“新闻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国际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模块,既学习普通新闻传播学的基础,又学习国际新闻传播学的基础。

三是外语:主要是基于未来国际新闻报道的语言能力。娴熟灵活运用外语能力的培养。语言是国与国之间互通的桥梁和纽带,外语水平直接影响沟通效果。因此要求国际新闻传播人才至少精通一门外语,以英语为例,达到专业八级。

四是媒体实战:主要是培养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在国内外新闻媒体的实际工作能力。美国的“新闻学院承包社区新闻”模式可资借鉴。纽约大学新闻学系主任杰·罗森教授带领学生与《纽约时报》合作运营“纽约东村”网站,使之成为当地颇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媒体。美国许多报纸和电视台也效仿这一模式,把“地方新闻”或“社区新闻”,“承包”给本地新闻学院,形成大学与媒体合作的长效联动机制。大连外国语大学从2016年11月起也与《半岛晨报》合作,效仿这一模式。

2.师资队伍。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需要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既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同时又要具备跨学科的专业知识;既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理论体系,又要具有实务工作的方法;既要对人类经典文明有所涉猎,又要及时掌握最新的前沿学科发展动态;既要对我国国情有着深刻的理解,又要对世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在多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国际新闻传播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承担着知识重构和能力再造的双重任务,树立跨媒体、跨学科的思维观念,对专业发展方向做出重新定位和思考,重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

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教育的师资建设应通过与传媒界合作、与学界合作、与国际专业传媒机构和单位合作以及与相关专业行业合作等渠道积极探索教师队伍结构专业化、多元化建设新思路。据统计,我国外语院校普遍开设了新闻学(国际新闻)专业,更应该聘请国际高端学者对教师进行专业的理论和技能培训,积极与各大传媒机构和单位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派遣有潜力的教师去国外进修,扩展新闻学专业教师的学术视野,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活跃新闻学教师的教学思维,树立教师的教学改革意识。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参与国际性高端科研项目,创造相关条件和提供机会。与此同时,将国外优秀的新闻传播师资引进来,稳定一批外籍教师,参与人才培养中来,形成师资的国际化。

3.课程体系。有学者认为,创新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七个能力纬度:中国立场、国际视野、语言能力、传播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数据能力、思维能力。笔者认为这七个纬度比较客观,并应在课程体系设计中予以切实落实。

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一是通识教育模块,如计算机基础、马克思主义原理等;二是“国情教育”课程模块和“世情教育”课程模块,如当代中国、当代世界等;三是“新闻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国际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模块,如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媒介融合概论、国际新闻理论、国际传播实务等;四是外语课程模块,如基础英语、国际英语新闻写作等;五是拓展课程模块,如国际新闻前沿讲座、中西文化比较、国际关系与政治等。

为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国际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应积极探索,开展与境外专业新闻教育机构合作,实现与国外大学新闻学院实行学生交换,利用外部资源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4.教学平台。在当前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国际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平台的构建已经不仅仅是以往简单的实验平台和实习平台的构建,还应增加日常教学平台的构建,这就是构建一个能够实现各种专业功能以及应用目标的综合性教育教学平台。这种教育教学平台应成为未来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赖以依托的教学基础。这一平台既集综合教学、实验、实习为一体,又综合各媒体技术为一体,既集国际新闻传播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为一体,又有利于提升以科学思维和人品素养为中心的综合素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和实践环节都是整个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而每个子系统都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教学资源,各个子系统之间也能够进行资源的高度共享和教学流程的对接,进而为培养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趋势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创造有利条件。以大连外国语大学为例,国际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平台为大连外国语大学——《半岛晨报》实训中心,由双方选派教师、编辑,共同参与《半岛晨报》及其新媒体的运营,联合出品《青春广播》《409发现》等栏目。

三、小结

在全媒体时代发展趋势的推动之下,国际新闻传播教育固然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革新,但无论如何,在这个多变的时代仍要坚持一些最基本的教育理念。

1.要坚持新闻专业的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努力培养专业知识过硬、素养合格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在这个信息泛滥、是非难辨的时代,只有坚持固有的新闻专业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才能够做到传播事实真相、为人民服务。

2.坚持新闻传播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操作方法。扎实过硬的新闻专业基础知识,是新闻专业毕业生进入传媒机构和单位工作的最大优势。通过大量的实践表明,新闻专业毕业生在同其他专业毕业生竞争中,经过系统的新闻专业知识训练的学生更加熟悉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迅速地进入工作状态。全媒体时代,在面对业余记者的竞争时,职业的新闻从业人员依然是新闻传播界的主力。

3.坚持综合型和专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这是经过长期的新闻教育实践后总结出来的有效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即使在当今全媒体时代也未过时。综合型新闻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针对知识结构而言的,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学好自身专业知识基础上,还应该对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有所涉猎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对不同领域的新闻事件进行及时报道,尽量避免出现“上手快,后劲不足”的现象。而专家型的新闻人才主要是为了适应受众分散化、媒介小众化的发展趋势,对学生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培养,以便在相关新闻事件的报道中进行专业性深度化报道。

作者系大连外国语大学文化传播学院院长、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1]中国教育新闻网.教育部党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http://www.jyb.cn/china/ gnxw/201602/t20160225_653011.html,2016-02-25/2017-05-22.

[2]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新闻研究导刊,2009(02).

[3]尹宏伟.全媒体特征刍议[J].新闻传播,2015(09).

[4]韩月敏.媒介,多一些融合[J].视听,2012(07).

[5]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3.0版[M].长沙:湖南科学出版社,2012.

[6]史安斌.对外传播及国际传播教育的新思路[J].新闻战线,2012(09).

[7]相德宝.新媒体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创新培养的目标和路径[J].对外传播,2015(11).

[8]高晓虹,赵晨,赵希婧.中国特色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J].对外传播,2015(06).

猜你喜欢
时代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专业修脚店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