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春丽
都市主流媒体集群的媒介融合模式构建
——以华西传媒集群为例
文/李春丽
网络媒体的迅猛崛起,对传统主流媒体造成了重大冲击,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构筑了全新的传媒生态格局,对大众的信息获取与生活方式都造成了深刻影响。一时间“报纸消亡论”甚嚣尘上,甚至有人认为都市主流媒体发展已经进入死胡同,曾经的辉煌再也不复存在。而随着媒介融合理念的提出与普及,国内众多都市主流媒体纷纷开启媒介融合发展之路,以寻求新媒体时代的创新与转型。
2012年,《华西都市报》以新一轮的改版与创新为契机,正式走上了“华西传媒集群”融合发展与转型升级之路,在经过四年的实践探索后,《华西都市报》已经构建了集纸质媒介、视听媒介、新媒体媒介、户外媒介等为一体的立体化、多维化传媒集群,真正实现了由平面化单向传播向立体化多维传播的转型,开启了全媒体时代整合传播的新篇章。
目前,华西传媒集群旗下共有七大传播平台,包括纸媒、网媒、移动媒体、视听媒体、社区文化传媒、城市公众服务平台和本土电商平台。其中,纸媒平台主要由《华西都市报》《华西社区报》《华西城市读本》构成,是深度报道的中心,也是华西传媒集群结构的核心;网络媒体是指华西都市网,主要为本土受众提供定制化信息,是地方最为知名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移动媒体主要包括华西都市报“两微一端”、掌上四川“两微一端”、成都范儿APP等,是华西传媒集团移动化发展的产物,满足了本土受众的多元需求;视听媒体主要是指FM90.0广播电台和天府旅游电视栏目,是传统广电媒体的一种时代延续与拓展;社区文化传媒主要是指LED户外视频和社区文化墙,实现了本土受众的深层贴近与融入,真正做到了“无处不在”;城市公众服务平台主要是指96111华西传媒呼叫中心,是地方影响力最大的媒体便民服务平台,满足了受众生活信息咨询与生活服务的需求,有效增强了其品牌黏性;本土电商平台主要是指8小时购物网,是华西传媒集群跨行业发展的有益尝试与探索,为广大受众构建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新购物平台与消费体验。
不难发现,华西传媒集群的融合结构主要有四大核心平台,包括以报纸为代表的纸媒平台、以广电媒体为代表的视听平台、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以及以社区文化、城市公众服务和本土电商服务等为核心的拓展平台。纸媒平台构筑的“纸上华西”,作为权威信息的发布中心,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集群新闻产品的专业性、渗透性和权威性;视听平台所构筑的“视听华西”,在弥补纸媒传播单一化弊端的同时,能够有效提高新闻产品传播影响力;新媒体平台所构筑的“掌上华西”,全面拓展了新闻信息传播渠道与形式,增进了新闻信息的跨平台融合传播;拓展平台所构筑的“身边华西”,进一步优化了华西传媒集群的创收结构,不仅丰富了集群的盈利手段,而且加强了集群品牌的本土联系。
不管媒介形式如何变化,传播样态如何革新,内容始终是媒体最根本的诉求。《华西都市报》坚持“责任之上,公行天下”的理念,在内容价值核心的塑造上一直追求为受众提供权威性、贴近性和互动性的新闻产品,并在媒介融合发展方面也具有巨大优势。
自2011年改版以来,《华西都市报》先后进行了版面的“周末化”拓展,通过对内容的精心生产,周末版实现了要闻、服务、娱乐、文化等信息的均衡化,有效增强了内容的趣味性,为受众提供了全新的周末阅读体验,而这一举措在西部地区都市主流媒体中尚属首例,极大地改变了传播格局。
周末版刊头《宽窄巷》,仅从名字和字体上就能体现出一股浓郁的人文色彩与艺术气息。该专栏中的《华西坝》《读秘档》等为读者呈现了成都的历史文化演变轨迹,以及本土受众最熟悉与怀念的城市记忆;《人物志》一方面将视角放在本土的历史、艺术、科技、军事、教育等领域的大家名人,通过为这些标志人物写传或著史,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时代挖掘与抢救。如对著名作家、革命家马识途的系列报道,以及对文化名人魏明伦的专题论述等。另一方面,栏目也将视角放在最平凡与普通的手艺人和文化人身上,为读者呈现出一段段平凡又非凡的故事。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许多媒体都可以制造“视觉奇观”,将大部分精力都花在“热闹新闻”上面,但《华西都市报》将视角更多地放在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等“小众化”领域,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周末阅读体验,实现了价值本位的回归与升华。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推进,受众信息关注点变得日益多元,如何将都市主流媒体的精品内容转化为参与性、互动性、融合性较强的网络话题,已经成为《华西都市报》等主流媒体在内容融合化发展方面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全媒体时代,都市主流媒体要想实现集群化媒介融合体系的全面建构,不仅要积极推进内容、技术、平台等硬件方面的融合创新,而且还要积极推进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考核机制等软件方面的融合创新。随着媒介融合在技术整合、平台整合和内容整合上的深入推进,在管理机制、组织优化方面的需求变得日益强烈,因为体制建设的滞后性使媒介融合在管理上略显不足,因此国内都市主流媒体开始将融合重点转向制度创新。
早在2013年,《华西都市报》就对内部组织结构进行了调整,对报社和集群各平台进行统筹布局,打通不同部门、平台、单元和板块之间的组织界限和生产环节,理顺生产关系,正确实现内部资源的最大利用、管理的最佳统筹和整合的最深实现。重要的是,华西传媒集群成立了专门的全媒体融合部,负责集群各平台的信息整合、信息监控、多媒体生产和跨平台发布等工作,以实现集群新闻产品的实时传播。
此外,华西传媒集群先后出台了《华西传媒集群融合发展纲要》《华西都市报整合传播流程管理制度》等标准规范,为集群化媒介融合的管理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尤其是《华西都市报整合传播流程管理制度》,对新闻采写、整合出版、生产流程、播报机制等进行了全面具体的规定,成为华西传媒工作者的融合传播行为标准。随后,《华西都市报》结合现实需求和环境变化,对采编绩效考评进行了完善修改,进一步突出了网络指标,激励媒体工作者全面参与到融合报道实践中。另外,在人才培养方面,《华西都市报》重点打造全能型新媒体人才,要求新闻记者不仅具备过硬的职业能力与素养,而且要全面掌握其他媒体的信息制播技巧,为集群新闻产品的融合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客观来讲,未来十年将迎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高峰期,借此机会在地域布局上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将成为都市主流媒体集群媒介融合发展的新出路与新维度。传媒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存在密切关联,城镇化创造的巨大经济体量,将为都市主流媒体的跨地域市场开拓提供有力支撑,这一点已经在多个经济发达地区得到了现实验证。相关数据显示,早在2012年中国广东的城镇化率就达到了67%,而因如此,才实现了《广州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在地级市乃至乡镇市场的全面延伸。《华西都市报》也适时提出了区域市场深度拓展战略,在地域融合发行方面以城市群为根本依托,成功构建了“区域组合城市报”和“区域组合报道”的融合发行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例如,华西传媒集群依托川南城市群的地域特色,曾先后组织策划了“川南崛起”“川南抗洪”等专题或系列报道,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效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随后,《华西城市读本》川南新闻的运营模式经过“以点扩面”的推广后,在川内更广范围内全面开花,并以南充、达州为战略支撑点,全面覆盖了包括广安、广元、巴中等在内的川东北城市群。《华西城市读本》川东北新闻运营模式随之成立,并在运营不到一年时间内,广告总刊量就突破了1000万元。此外,《华西都市报》以中心城市程度为根本依托,将社区视为不同的区域,通过内容和形式上的社区化建设,实现了跨社区的全面发行。当然,尽管跨区域的融合发行是提高都市主流媒体覆盖度的有力举措,但如何让不同区域的子报实现盈利,才是媒介融合发展的关键,这是其他都市主流媒体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可以说,全面推进媒介融合发展,已经成为都市主流媒体集群转型发展的唯一出路。但需要明确的是,媒介融合是一个浩大繁复的系统工程,其内涵也是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变化,尤其是全媒体时代媒介生态下,媒介融合已经完全超越了新旧媒体在内容、平台、技术等层面的融合,当下都市主流媒体要抓住“互联网+”的发展机遇,用互联网思维寻求都市主流媒体集群内外部在管理、机制、业务、考评等方面的深入融合,构建多元化、开放化、胡东华的媒介融合发展模式,推动都市主流媒体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