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旻 姒晓霞
大数据背景下影视剧创作的变革路径
文/王 旻 姒晓霞
2013年,美国视频网站Netflix开创性地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影视创作领域,并成功推出了电视剧《纸牌屋》,由此掀起了全球影视行业的“大数据”浪潮。近年来,中国影视行业在大数据技术洗礼下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6年,乐视正式启动“大数据制造大IP”计划,百度紧随其后研发了“糯米电影票房”专业版软件,网智天元打造体系化的“影视决策智库”,各大网络公司和技术公司在影视大数据领域不断发力,无论在技术研发还是在市场拓展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据悉,网智天元推出的“虎啸传播营销系统”成功为《小时代4》《老炮儿》《老九门》等影视剧提供了大数据决策服务,其服务过的电影票房累积突破了50亿元。
可以说,当今的中国影视剧创作,已经全面迈入大数据决策时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就现状来讲,我国在该领域的理论研究还比较滞后,且基本停留在实例分析层面,未能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系统理论体系。此外,相比于好莱坞大数据影视创作,我国尚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面对大数据背景下影视创作的挑战,如何结合实际探索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影视剧创作的变革路径至关重要。
目前,大数据已经全面渗透于影视剧创作的各个环节,包括市场评估、人员选择、全程监测、效果评估、宣传发行等,并由此带来了许多时代新变,正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进行科学的市场评估。在影视剧创作之前,相关主创可借助大数据技术对题材方向、投放平台、目标受众等因素展开数据的收集、深入挖掘与分析,并由此得出题材是否足够有吸引力、投放平台流量是否合理、收视主力上网行为习惯等关键问题,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正确的市场评估,为后续影视剧创作实践提供决策支持。
优化人员选择。在正式开拍前,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影视剧宣传的市场定位、发行渠道、后期拍摄等展开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够在确保拍摄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影视剧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而在拍摄团队建设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预定导演、执行、后期、演员等团队人员的能力、经验、成就以及影响力等展开深入评估,进而根据客观的评价结果及时对团队成员进行调整,能够实现创作人员结构的优化。
提高影视拍摄效率。在影视剧创作的筹备期,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拍摄总量、不同演员戏份等进行精准计算,这样就能确保演员拍摄日程制定的科学性,可以让演员更好地规划拍摄时间,确保影视剧创作的高效率。同时,大数据技术在前期筹备领域的应用,能够全面降低拍摄成本,并在科学拍摄计划中缩短创作周期,实现影视剧创作投资与效益比的最大化。
有效的宣传发行。影视剧投入发行后,利用大数据技术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信息,对市场保持高度敏锐性,并就某一现象进行预先解读,实现影视剧市场宣传与发行效果的全程监测与市场评估,并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能够有效确保影视剧宣传发行效果的最佳化。
此外,在前端支持、全程监测、效果评估、策略支持等创作环节,大数据也成为重要的驱动力量,并发挥了重要的正面作用。
大数据背景下,尽管影视剧创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优化挑战、人才挑战、题材挑战等,这些都是未来变革中必须要正视和解决的。
优化挑战。在影视剧创作中,利用大数据技术了解与受众相关的各项数据,虽然具有智能化、客观性的优势,但也存在优化不足的弊端。例如,影视剧创作所采集的数据中包含了各个方面的元素,若是创作主体没有能力甄别判定,所需真实信息极有可能被淹没,这就必然会影响大数据分析结果的精准性,无法了解受众的真实需求。另外,网络水军的大量存在也是一大难题,若是Netflix网站采集的数据中充斥着大量虚假信息,那么《纸牌屋》将无法取得当前的成绩。机械数据和虚假数据的存在,使得影视剧创作面临着优化挑战,如何有效筛选出这些“噪声数据”将成为大数据时代影视剧创作的重点。
人才挑战。在影视剧创作实践中,利用数据分析人才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分析计划,就微博数据采集而言,数据分析人士要对受众各个行为展开分析,这就需要制定完善的监测框架,全面掌握受众登录时间、频次、转发类型、转发数量、点赞数量等数据。只有充分了解受众需求才能开展科学的数据分析,从而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撑。当完成数据筛选整理后,数据分析人员需要找寻核心数据,然后与影视剧创作者进行交流,了解客户的关注点。但就现状来讲,我国大数据分析人才匮乏,专业性不强,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数据分析思维。所以,面对人才匮乏的挑战,影视剧创作中的数据精准性和安全性都无法得到保证,这也是大数据影视创作的一大挑战。
题材挑战。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最突出的问题当属影视剧题材的单一化和同质化,基本围绕青春爱情、动画片等投资风险低、市场收益高的题材展开,如《左耳》《小时代》《致青春》《大圣归来》《喜羊羊与灰太狼》等,这些影视剧虽然在内容情节上有着许多不足,但却广受观众喜爱,这就使得投资商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这些投资风险小、市场回报高的题材创作上,最终导致了题材范围的窄化。与此同时,影视剧的艺术性和商业性冲突激烈,商业性对艺术性的消磨日益严重,这无疑制约了大数据时代影视剧创作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大数据背景下影视剧创作的机遇和挑战,相关主体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优化调整,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探寻影视剧创作的变革路径。
注重数据分享,优化数据结构。开放数据访问接口,提高数据源之间的分享程度,能够有效增强大数据分析的真实性和精准性。例如,当数据以PB来计时,尽管水军的大量存在会分散注意力,但却不会影响数据分析走向,波动过大的数据会被及时筛除,这种“噪声数据”在数据总量较小的情况下很难滤除,但在数据总量较大的情况下则恰好相反。就现状来讲,国内视频网站要么坚持不对外分享数据,要么所分享数据都是“水货”,他们多认为,数据是核心竞争要素,不能随意分享,但却没有意识到,如果这些数据无法得到有效利用,拥有再多也毫无意义。所以,要强化各大网络数据源的分享意识,才能实现影视剧创作的数据结构优化,确保数据创造出更大的市场价值。
培养战略眼光,加大人才储备。在大数据时代语境下,影视剧创作决策者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较强的执行力,才能确保资源的优化整合,进而达成战略层面的高度共识。因此,作为影视剧创作团队的灵魂,决策者必须培养战略眼光,面对机遇和挑战能够及时决断,确保发展方向的正确性。
此外,大数据背景下的影视剧创作是一个庞大系统,要想确保其高效、安全运转,在强有力技术支撑的基础上,还要加大专业人才的储备。过高的技术依赖不仅无法解决核心问题,而且还会加剧人才匮乏,因此要加强与人才培养机构的协同创新,提高影视剧创作大数据人才的专业水平。早在《纸牌屋》走红之前,Netflix就开始加大技术创新和人才储备,并先后两次设立金额高达百万美元的大奖,吸引了来自全球4万多个研究团队的参与,不仅有效改善了以往大数据算法的性能,而且还为其大数据影视剧创作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艺术商业并重,丰富影视题材。大数据时代,人们过度依赖于大数据技术进行影视剧创作,再加上商业利益的驱使,各种题材的商业化烂片层出不穷,许多艺术价值极高的影视作品却得不到认可,票房惨淡,令人唏嘘。受众的审美倾向始终决定着影视剧创作方向,面对残酷的现实,许多影视剧创作者不得不效仿《小时代》《致青春》等影片制作,被迫转向商业化创作。
实现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平衡,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既要考虑市场效益,又要看重情节内涵,这就需要打破大数据模型的思维束缚,通过题材的创新解决核心问题。如2016年上映的《美人鱼》,尽管其题材的选择是在大数据分析后的一种迎合表现,但其故事内涵却具有深刻意义,让受众在欢笑之余对环境问题进行深思,真正做到了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统一,为大数据背景下的影视剧创作提供了良好典范和重要启示:创作不能为了票房一味迎合受众的低俗需求,寻求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平衡点,才是当代影视剧创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作者单位 西安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