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生态学研究述评

2017-01-30 19:37李建红
传媒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学者媒介环境

文/李建红

媒介生态学研究述评

文/李建红

生态学与媒介的结合,产生了“Media Ecology”(直译为“媒介生态学”)这一媒介研究的分支学科。“媒介生态”这个词是从国外泊来的,但是关于媒介生态的研究,国内外研究者对其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本文对国外、国内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分析,从而得出国内外关于媒介生态学研究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媒介生态 传播生态 媒介环境 技术决定论

在整个工业社会带来严重生态危机的同时,其带来的社会文化危机也引发了西方知识界、理论界的深度反思,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开始科学地审视自身,及其“人类中心主义”、单向度的理性所导致的思维缺陷症,“生态”开始嫁接入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研究。同样地,在大众传播领域,媒介环境的各种因素对媒介构成影响,使得媒介产生冲突和压力,被迫或者主动地进入自然选择过程。这种冲突和压力的存在,使得传播研究中生态学的引入成为合乎逻辑的步骤。

生态学的“人文”“社会”发展过程中,与媒介的结合,产生了“Media Ecology”(直译为“媒介生态学”)这一媒介研究的分支学科。“媒介生态”这个词是从国外泊来的,但是关于媒介生态的研究,国内外研究者对其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媒介生态学是一个复杂而又相对年轻的学术领域,本文试图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厘清其相似性与差异性,以起到一定梳理作用。

一、国外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人们将技术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看作是媒介生态学的奠基人。1934年,其作品《技术与文明》问世。这一作品被看作是其代表作,书中论述了“技术与文化”的关系,这部分论述最早包含了“媒介生态”(Media Ecology)的思想。

其后,克里斯汀·尼斯纯(Christine L. Nystrom)的博士论文《媒介生态理论:人类传播系统研究理论集成典范的规范化》(Towards a science of media ecology:The formulation of integrated conceptual paradigms for the study of human communication systems)是关于媒介生态学相关研究的最早文献。这部作品把刘易斯·芒福德关于“技术与文明”的论述作为媒介生态学的基础。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也继承了芒福德的基本思想,发展了“技术决定论”。他认为,媒介是技术的主要代表,媒介的产生会极大地改变人们感官的均衡状态,从而产生一个新的环境,影响社会的发展。根据这个观点,麦克卢汉与英尼斯共同创建了传播学的“媒介决定论”。

尽管“Media Ecology”这一术语由麦克卢汉首创,而真正衍生成一个学科则要归功于尼尔·波茨曼(Neil Postman)——其充分发挥了学术整合的作用,正是由于他的领导,才形成了整个媒介生态学的经典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开始重视媒介与环境的关系,如美国学者乔亚舒·梅洛维茨(Meyrowitz)。大卫·阿什德在1995年出版的《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一书中对信息技术与传播对社会活动的渗透与控制,信息技术和传播对受众的影响等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美国学者林文刚教授在《媒介生态学在北美之学术起源简史》一文中谈到,要“将媒介作为环境来做研究”。

此后,学者更加关注媒介符号和信息本质以及传送特性,重在研究媒介符号与传播学的物理结构和文化的互动关系,代表人物有兰斯·斯瑞特(Lance Strate)、凯萨·曼孔卢姆(Casey Man Kong Lum)等学者。

二、国内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媒介生态学研究受国外的学术影响较小,有学者认为,与美国学者、日本学者的相关研究没有学术渊源。我国的相关研究更多地起步于传播学的主体自觉,从研究伊始,中国学者们的关注点即不谋而合,侧重于媒介生存发展的环境方面。

邵培仁的相关著作被认为是国内关于媒介生态研究的开山之作,其作品包括《传播生态规律与媒介生存策略》《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童兵教授的《入世一年的中国传媒市场格局》,张国良的媒介生态的实证研究课题“关于上海市民媒体接触情况的调查研究”,张立伟等人的作品《入世一年四川传媒生存环境的变化与基本对策》等开始对媒介生态进行相关研究。崔保国更是全面呈现了国内外的媒介生态学研究情况,其专题作品《媒介是条鱼——关于媒介生态学的若干思考》中指出:“中国学者的媒介生态研究意识是原发的,不是引进的,从一开始学者的关心就侧重在媒介的发展生存环境研究方面。”

此外,台湾学者也开始对媒介生态学进行相关研究。如臧国仁在1987年提出的社会相对论,也是探讨传播生态环境对传播媒介的影响。苏钥机、洪平峰等不同学者纷纷发表著作,探讨传播生态理论、传播生态与公共领域等相关问题。

2005年深圳大学的何道宽、李明伟和丁未三名学者考虑重译北美“Media Ecology”学派的中文名称,在经过国内外相关学者几个月的切磋后,决定根据该学派的根本性之和主要追求——强调人在媒介研究中的作用,研究人与传播媒介的关系——将译名替换为“媒介环境学”。2006年,林文刚在其编纂的《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一书中,正式启用此名。2007年8月,在中国传播学高端学术研讨会上所做的主题演讲《三代学人的薪火传承》中,何道宽谈到“Media Ecology”学派的历史传承,也统一使用了“媒介环境学”这一译名。

三、国内外关于媒介生态学的研究评述

1.相似性——从“媒介生态”到“媒介环境”。国外学者认为,“Media Ecology”等同于“媒介环境”。从整体上看。媒介作为一种生态环境,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部分。“Media Ecology”这一名词充分体现了“技术决定论”的继承与研究,其不止对媒介形态本身进行研究,更侧重于媒介技术对社会相关领域的作用和影响的研究。

西方学者关于媒介生态的研究都以人为中心,围绕着技术或者媒介技术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这一关注点,在他们眼里,“媒介生态”概念实际上就是将“媒介本身视为一种环境结构”。也就是说,“Media Ecology”等同于“媒介环境”,这与波茨曼定义媒介生态学是“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是一脉相承的(从上个世纪中期至今,日本学者在指称“Media Ecology”时长期使用的亦多是“媒介环境”这一概念)。此类研究在西方学界已经有比较深厚的学术根基,也积累了许多研究成果,基本上属于宏观研究和文化研究。

二是国内学者倾向于媒介生态是传播生态的子集,且国内关于“媒介生态”从研究取向上来说,更科学的说法应该是“媒介环境研究”。不同于国外媒介生态研究的“技术决定论”的传统,国内的媒介生态学研究更强调媒介生态系统的互动研究,研究出发点更多地着眼于媒介与媒介环境构成的传播生态系统研究,研究的目的更多地探讨媒介、人与媒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传播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以期传播生态系统达到和谐平衡,为中国传播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应对传播生态危机等问题提出对策。

关于媒介生态的概念,一种主要的定义便是:“媒介生态是关于媒介环境的研究,是关于技术与技巧、信息模式及传播符号在人类事务中扮演主导角色的观念,是关于技术决定论与技术演化论的,是关于麦克卢汉研究、口语——文字研究,乃至美国文化研究的,是关于后工业与后现代,及文字以前及史前的,如多伦多学派与纽约学派。”

2.差异性——先天不足VS符合国情。首先,西方媒介生态理论有先天不足。海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概念的时候,“生态”一词系指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在这里,环境是“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外界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的总和”。至于媒介生态,与媒介产生互动关联的环境则可以被看成是媒介生存的外部生态因素,比如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这些因素和媒体的互动构成完整地“媒介生态”。长期以来,西方的媒介生态研究将论述集中于结束或者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忽视了人类社会中诸方面生态因素对媒介所施以的作用力,尤其对其决定作用的政治、经济方面的分析十分薄弱。而这些被忽视的部分恰是“媒介生态”构建和发展的重要依凭。这显示出西方媒介生态研究的不足:对技术理性的批判和人文主义的反思过注过多,而对“媒介生态”各要素的互动性关照不够,因此忽视了社会控制因素对媒介的反作用,在“诠释现实时具有一定的乌托邦色彩”。

其次,中国媒介生态理论起步晚,但利用好了后发优势。由于起步很晚,中国在媒介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与西方相比显得薄弱很多,特别是对理论的本体进行研究的论文和著作很少。但我国的媒介生态研究是以媒介为中心开展的,这与西方媒介生态研究形成了互补——如果说西方的媒介生态研究关注“作为环境的媒介”,国内的研究则侧重“媒介的生存环境”,两相契合则能完成“生态”原初意义上的“互动”。我国的媒介生态学主要研究影响媒介存在和发展的一系列因素,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技术因素等,这种取向与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和媒介状况联系紧密,更符合国情。

[1]崔保国.媒介是条鱼——理解媒介生态学[EB/OL].http:// media.people.com.cn/BIG5/22100/48805/48806/3433631.html,2005-06-01/2017-05-12.

[2]支庭荣.大众传播生态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 单波,王冰.西方媒介生态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价值与问题[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03).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猜你喜欢
学者媒介环境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环境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