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本文所称“浙江支宁移民”,指1959年、1960年浙江省动员青年支援宁夏社会主义建设的移民事件及移民群体。这一移民运动虽是当时全国性支边移民潮中的一支,但在浙江和宁夏当代史上却是不可忽视的一篇。两年近10万人的迁移量使之成为1949年以来浙江省官方组织的迁移距离最远、外迁规模仅次于新安江水库移民的省际移民;对于宁夏而言,这一移民则是建国以来该地区农垦移民的最主要来源[1]。有关这场移民,虽已有了一些初步研究,但大多是对移民历史过程的概述,系统、深入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开展[2]。毫无疑问的是,官方档案是系统复原移民史实、开展深入研究时最为重要的史料,但目前对浙江支宁档案的利用还很有限,主要局限在地方志工作者,大量档案无人问津。笔者在前期收集、梳理档案的基础上,对浙江支宁移民运动及浙江、宁夏两地相关官方档案作一简要介绍。
20世纪是中国社会激荡起伏、沧桑巨变的时期,其间的人口迁移亦相当频繁、剧烈[3]。1949年以来的人口迁移以改革开放的开启为界标,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三十年以政策性组织迁移为主,改革开放以后则以经济性自主迁移居多。“大跃进”及三年困难时期官方迁移人口“大进大出”,主要有两股迁移潮:一是大量招收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二是从内地动员大批青年迁往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但随着困难时期的到来,大量城市农民职工被“精简”回原籍,支边移民则在实施两年后不得不停止。如前所述,浙江支宁移民是这一时期边疆移民的一部分。1958年夏,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做出五年内动员370万青壮年支援边疆的决定,其中浙江去宁夏30万人[4]。这一支边决定涉及全国十七个省、自治区,涉及面之广、迁移人数之多,在新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据记载,1959年、1960年两年间,共实际从内地迁送青年及退伍士兵144.3万人(含随迁家属)[5]。
浙江动员青年支宁工作正式启动于1958年底。这年12月底,浙江省委出台动员青年支宁的指示。次年1月中旬,浙江省组织参观团赴宁夏参观,期间与宁夏方面商讨了迁安事宜。4月底首批支宁人员开始迁送,5月初迁送完毕,6月上旬至7月初完成第二批支宁青年的迁送。1960年的支宁工作步骤基本与1959年相同。两年间浙江先后向宁夏迁送三批支宁青年(含随迁家属)97453人,一说97785人,宁夏的统计为96739 人[6]。全省除东北部舟山地区、南部山区龙泉地区、景宁地区、泰顺地区等地没有支宁任务外,其他地区都先后分配有任务,换言之,浙江支宁移民几乎来源于全省各地。移民的主要迁出区为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和东南沿海平原等人口稠密地带。从专区层面而言,移民主要来自温州专区和金华专区,具体来说,主要来自杭州、宁波、温州三市及吴兴、绍兴、东阳、温岭、瑞安、平阳等县。支宁移民以农村青壮年农民为主,兼有少部分非农行业人员,家庭成分以贫雇农、中农为主,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多数为文盲或小学文化程度。这些移民绝大多数被安置在宁夏北部条件较好的引黄灌区的县、市。1959年采取“大集中,小分散”的方式,移民主要安置在农村社队;1960年按系统安置,移民集中在各国营农林牧场。此后,因环境不适、受“双反”运动影响等原因,支宁青年陆续返籍或外流他乡。据宁夏方面的统计,到1962年8月,返籍、外流的浙江青年累计达8万余人,到1990年1月还有4640人[7]。
从档案形成的角度讲,浙江、宁夏各级有支宁、安置移民任务的地区都存有相关档案。因官方档案保管与行政区划密切相关,所以在确定档案分布时,应特别注意政区变迁。1959年、1960年浙江支宁任务分配在当时的杭州、宁波、温州三市和嘉兴、宁波、金华、温州等专区,因此应明确上述档案的现馆藏地。值得注意的是,嘉兴地区支宁档案保存在今湖州市,而非嘉兴市。由此可知,今杭州、湖州、宁波、金华、温州等市档案馆是浙江省支宁档案较为集中的馆藏点。宁夏方面支宁档案集中在北部灌区的石嘴山、银川、吴忠、中卫等市及下属有支宁任务的县、市档案馆。省级档案馆馆藏档案具有全局性、指导性的特点,其在档案收集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浙江支宁移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民政、共青团、妇联、财政、教育、交通、劳动、商业等诸多部门,理论上以上各部门的卷宗内都有相关档案,但就目前笔者查阅的情况看,支宁档案主要集中在民政卷宗内。各级党委、人委[8]卷宗中亦有相关文件,但一般是对业务主管机构报告等的批转性文件。在档案时间上,虽然这一移民的动员、迁送发生在1959年、1960两年,但就笔者管见,相关档案可从1958年持续到1979年。所以,不能将目光停留在1959年、1960这两年上。
总体上,浙江的支宁移民档案保管完善度较宁夏地区为好,档案数量也更丰富。但因种种原因,各档案馆的档案保管情况亦存在差异,譬如,以宁夏灵武市、永宁县、贺兰县档案馆为例,就笔者初步查阅,三者浙江支宁档案馆藏情况差别就较大,贺兰县档案馆有专门的县安置委卷宗,保存有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等的相关档案,较为齐整,数量亦可观。灵武市档案馆相关档案较少,永宁县则更少。当然,不排除一些县市档案形成时相关文件就较少的情况。
浙江支宁移民档案绝大多数为馆藏未刊档案,但也有极少量档案刊出。就笔者目及所见,已刊档案集中收录在《银川移民史研究资料汇编》和《东阳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三辑:支援边疆建设史料》两书中。前书共辑录银川市委浙江支宁相关档案7份,绝大部分为节选,譬如《中共银川市委批转市农办关于浙江青年队并点转场后经济问题的处理意见》等[9];后书全文收录各级浙江支宁相关档案7份,比如《中共金华地委批转专区支宁委员会关于分配1960年支宁任务的报告》《中共东阳县委关于动员青年支援宁夏社会主义建设的几点意见》等[10]。
为数更多的是馆藏未刊档案。举例来说,据笔者初步统计,浙江省档案馆相关档案主要有18卷,温州市档案馆19卷,金华市档案馆17卷;宁夏回族自治区档案馆相关档案主要有13卷,吴忠市档案馆16卷,贺兰县档案馆8卷,灵武市档案馆7卷。可见,浙、宁两地浙江支宁移民相关档案存量丰富。相对于数量而言,研究者更重视的是档案内容的质量。当然,档案的史料价值主要与研究者的研究范围、旨趣和档案利用方式有关。现就笔者所见,将浙、宁两地的浙江支宁档案内容概述如下。
(一)通知、意见、批复等。此类文件为上级机关向下级部门布置工作、答复请示时所作,大多为决策性文件,在浙江支宁移民档案中占据不小份量。如,浙江省档案馆(以下简称“浙江省档”)藏有《浙江省动员青年支援宁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委员会关于执行省委动员青年支宁建设的指示意见》《关于支宁青年物资供应的联合通知》,湖州市档案馆藏有《中共嘉兴地委关于调整1960年支宁任务的紧急通知》,宁波市档案馆藏有《浙江省宁波专区支宁委员会为立即停止动员返籍人员重返宁夏的紧急通知》等;宁夏自治区档案馆(以下简称“宁夏区档”)藏有《关于浙江来宁建设人员参加国家企事业单位工作工资处理问题的通知》《关于做好浙江省支援我区社会主义建设人员安置工作的指示》《关于1960年浙江来宁建设青年的安置计划意见》《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关于支边青年和移民重返要求入户报告的批复》等。
(二)报告。这一类档案数量最多,包括各级工作总结、特殊事件报告、工作请示、讲话稿、发言材料等,内容涉及各地支宁各阶段的工作,如任务分配、试点总结、动员迁送、参观慰问汇报、工作检查、移民安置、事件处理、劝返善后、政策处理等。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政策处理报告、事件性报告及工作请示等报告。具体而言,包括移民住房、物资供应、对口安置、户粮关系等生产、生活问题的报告、迁送途中及抵宁安置具体情况报告。譬如,浙江省档藏有《关于第一批支宁青年迁送途中行车、供应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关于支宁返籍人员的户口、粮食问题的报告》;宁夏区档藏有《关于浙江支宁青年的安置问题》《关于解决农村来宁浙江青年穿鞋问题的报告》,灵武市档案馆藏有《国营灵武农场关于少数青年逃跑回乡情况的报告》,吴忠市档案馆藏有《中共吴忠市委关于将两个浙江青年大队划归国营农场的请示报告》《陈袁滩管理区关于要求解决给浙江支宁青年盖住房所缺木料的报告》等。这类文件反映了更多的历史细节和主流宣传所“忽视”的实际情况。以请求解决农村来宁浙江青年穿鞋问题为例,无鞋可穿这样一个今天看似琐碎的“小事”,反映的却是计划经济时代和困难时期浙江支宁移民的现实生活遭遇。事实上,这份1962年6月底由当时宁夏安置办报送给宁夏人民委员会领导的报告表明,当时农村来宁浙江青年穿鞋问题已经相当普遍、亟待解决。报告称,“据各县市报告和我们最近检查,安置在农村的1200名来宁浙江青年没有鞋穿,目前有的仍穿着棉鞋或干脆赤脚”[11],请求解冻各县市补助来宁人员用布的机动布票,拿出部分与商业部门兑换鞋票。宁夏人民委员会在一周内迅速批准上述意见,要求及时解决困难。当我们翻开这份54年前的报告时,不禁喟叹浙江支宁移民生活的不易以及宁夏为安置移民所付出的努力,在深刻反思的同时亦对特殊时期的历史产生“理解之同情”。
(三)会议纪要。包括各类会议记录、纪要。此类档案极少开放查阅,笔者也只见到一小部分。譬如宁夏区档藏有《安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纪要》,贺兰县藏有来宁浙江随迁干部座谈会的记录。
(四)表册。包括任务分配表、支宁青年迁送、安置、返籍等情况统计表、生产资料统计表、财务报表、支宁审批登记表、移民名册等。举例而言,浙江省档藏有《浙江省1959年支宁青年安置地区规划表》等,宁夏区档藏有《浙江来宁青年人数统计表》《浙江来宁青年安置及建房情况》《国营农牧场安置浙江来宁人员人数变更情况统计表》《浙江来宁青年生产资料统计表》《1960年浙江支宁青年经费支出决算明细表》,贺兰县档案馆藏有《60年安置浙江来宁青年任务分配表》《贺兰县安置浙江青年建设人员分配表》等。此外,一般县级档案馆均藏有移民名册,一些工作报告中亦附有相关统计表。以上分配表、人员统计表等统计资料简洁明了、信息丰富,是对移民数量、结构等进行统计分析的重要材料。
(五)通讯。通讯是对支宁移民过程或某些具体事件动态性的及时报道或专题报道。浙江各级支宁移民组织机构一般均办有《支宁简报》,此外浙江团省委主办的《思想动态》、共青团金华地委主办的《青年大跃进》等对支宁移民工作均有所报道。通讯当中值得注意的是动员对象的情况和支宁青年、留浙家属的思想动态,这些记录为研究者提供了多元的“声音”。
(六)宣传材料。包括宣传提纲、宣传口号、文艺作品、事迹材料等,比如浙江省档藏有《动员青年支援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主义建设宣传提纲》、金华市档案馆藏有银川二中编的《赞宁夏(快板)》和小演唱《未婚夫妻支宁夏》的剧本,贺兰县档案馆藏有支宁积极分子先进事迹材料等。
(七)其他。诸如组织关系来往文书、支宁批准书、回乡支援农业证明书、私人信件等。
综上所述,浙江支宁档案分布广泛、内容丰富,在浙江支宁移民研究资料中具有无有替代的核心地位。但官方档案的本质是工作文件,其预设读者本不是研究者,亦不能反映历史的全貌。同时,这部分档案因产生于特殊时期,无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特征,“标准模式化”的行文架构又使多数文件趋于“同质化”。因此,在充分收集、爬梳档案的同时,对这次移民过程的研究还应广泛涉猎方志、政协所编文史资料、报刊杂志的相关报道乃至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小说散文等其他材料。为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触碰历史巨流中的个体经验,口述资料的收集、整理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工作。同时,还应结合各种材料详加甄别、比勘,从而丰富对浙江支宁移民的研究。
注释与参考文献:
[1]王嗣均:《中国人口(浙江分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第150-151页;常乃光:《中国人口(宁夏分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138页。
[2]主要有:王嗣均:《中国人口(浙江分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常乃光:《中国人口(宁夏分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张跃东、束锡红:《移民与宁夏区域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刘天明、王晓华、张哲:《移民文化与宁夏大开发》,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刘有安:《移民社会文化适应:20世纪迁入宁夏的汉族移民研究》,民族出版社,2013年;银川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银川移民史研究课题组:《银川移民史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15年9月等。
[3]葛剑雄、安介生:《20 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2期,第71-75页。
[4]《中共中央关于动员内地青年前往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农垦部政策研究室:《农垦工作文件资料汇编》,第321页。
[5] 《当代中国劳动力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00-101页。
[6]浙江方面的统计前一说可参考王嗣均:《中国人口(浙江分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第150页;后一说可参考周炳泉:《浙江省民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第312页;常乃光:《中国人口(宁夏分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138页。
[7]周炳泉:《浙江省民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第309-312页。
[8]“人民委员会”的简称。
[9]银川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银川移民史研究资料汇编》(内部资料),2015年10月,第83-88、90-93页。
[10]《东阳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三辑:支援边疆建设史料》,2006年,第408-432页。
[11]《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批转自治区安置办公室“关于解决农村来宁浙江青年穿鞋问题的报告”》,宁夏回族自治区档案馆,档案号:75-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