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建强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北京 100084)
论校园歌曲的三个历史阶段与人文主义
吕建强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北京 100084)
文章主要论述中国校园歌曲的三个历史阶段、歌曲风格与人文主义的关系。所谓校园歌曲,亦称校园民谣或校园歌谣。它的内容与校园情景相关,既夸张又真实。民谣或谣传,泛指在某群体中间流传的“事情”或“故事”。校园歌曲主要在学生、毕业生或青年人当中流行;无论从歌调或语调其旋律风格都具有青春、活泼、浪漫和理想的特点。
歌曲风格;人文主义
20世纪初的中国,这是西学东进和传统教育制度革新的时期。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甲午战争开始。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此战激发了中国人图强奋进的决心,教育上遂有戊戌新政之废弃科举和兴学堂的新措施,在短短十几年里中国各地新办学堂数目大增。
办新学堂取代了旧私塾。在光绪年间的1903年至1909年,例如安徽省这六年发展起来的学堂,数目达七百余所。这种新教育的兴起促成了社会巨大变化。学校与科举之争、新学与旧学之争、西学与中学之争,加快了废科举设学堂的改革,学生们走出私塾进入学堂,弃八股而学西方科学,从中找到富国强兵之道。
1919年掀起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其核心思想是反帝反封建。一部分受过新式教育的人提倡使用白话文,因为它具有通俗易懂、粗狂泼辣和生活气息浓厚等特点。随着新学堂建立而兴起了使用白话文填词的歌曲。学堂乐歌是最早的校园歌曲,它是一种选曲和重新填词的歌曲,曲调源自欧美、日本及中国著名曲调。
学堂乐歌大多以简谱记谱。主要代表如沈心工、李叔同、曾志斋等。沈心工(1870-1947年)编创的学堂乐歌180多首。李叔同(1880—1942年)编创的学堂乐歌70多首。例如沈心工的《男儿第一志气高》:一操再操日日操,操的身体好。将来打仗立功劳,男儿志气高。再如,李叔同的《祖国歌》: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这时期的学堂乐歌,主要表达了新文化运动的爱国主义思想。
到了20世纪30、40年代,学堂乐歌伴随时代发展,所涉及的内容至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社会变革和思想进步等,它已经不是纯粹在学校里教唱的歌曲,而是成为社会和时代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谋求共同发展。
黎锦晖(1891-1967年)是20世纪中国儿童歌舞剧的创始人之一。他把儿童的天性和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写进了歌里,歌曲《麻雀与小孩》唱到:(小孩唱)小麻雀呀!你的母亲,哪里去了?(小麻雀唱)我的母亲打食去了、还不回头,饿得真难受。(小孩唱)你是我的小朋友,我家有许多小青豆;我家有许多小虫肉,你想吃吃东西和我一同走,我的小朋友。
歌曲反映了社会纷乱下孩子们的苦涩生活。此歌好唱好记,童趣十足且艺术感染力强。与此同时,冼星海(1905-1945)在1938年延安期间,创作的声乐作品《生产大合唱》中的《二月里来》和《酸枣刺》两个歌段,反映了解放区儿童们的快乐生活。接着,聂耳(1912-1935年)创作的《毕业歌》: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反映了学生们关心国家的命运。
这阶段的校园歌曲在继续反帝反封建的同时,增加了要求社会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
由新文化歌曲风格转变为社会主义歌曲风格,这是从1949年开始的。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一个人能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作用,足以使他发自内心地歌颂毛主席、歌颂共产党和歌颂社会主义新中国。
20世纪50、60年代,校园歌曲以热爱学习、热爱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唱出了“艰苦朴素永不忘,愿做革命的螺丝钉”;歌曲《祖国,祖国,我爱你》唱出了“我们是你的好儿女,你教我们爱劳动,你教我们爱学习”;歌曲《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唱出了“我们时刻准备着,去把未来亲手创建”。除之外,像《美丽的花儿向太阳》《歌唱幸福的新生活》《上学歌》《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曲,反映了新中国青年人的幸福成长。
接着“文化大革命”时期,歌曲风格有了新变化,红小兵和红卫兵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北京有个金太阳》“那是领袖毛主席发出的光芒”;《火车向着韶山跑》“毛主席呀毛主席,您的教导永记牢,各族人民团结紧,祖国山河换新貌。”
这时候的校园歌曲由“热爱新中国、热爱社会主义建设”转变为“忠于毛主席、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的神圣人文主义。
到了80年代初,校园歌曲风格转向了特色社会主义和一种自我关怀的人文主义。像《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校园里升起五星红旗》《校园里的早晨》《校园的歌声》等歌曲,都在关注着校园一事一物的美丽,激励学生热爱校园和关心自我。
70年代末,大陆在政治和经济上进行了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80年代初,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始向多元化和个性化方面发展,校园歌曲作为流行歌曲的一种,呈现出台湾校园歌曲和大陆校园歌曲两种情景。
台湾校园歌曲,它的出现最早是在1895年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时候。1868年日本音乐家品川二郎(1843-1900年)根据孩子跳橡皮筋一类的歌谣体创作了歌曲《阿宫先生》,歌词大意:阿宫先生,您马前的那飘扬的东西是什么?那是我军讨伐敌人用的锦旗;武士们的士气大振,敌人丢下妻子逃跑了。这首歌算是日本最早的校园民谣。随着日本殖民台湾以来,这首歌在台湾学生中间流行起来。这是一首明显带有殖民色彩的校园歌曲。
自辛亥革命后,台湾人一直以为自己是中华民国的公民,不是清朝的遗民,更不是日本国民。1949年国民党官兵和家属一百七十多万人迁徙台湾,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大陆联系在一起。
在50年代,台湾学生普遍认为去美国留学是他们的首选,在60、70年代他们陆续回到台湾,同时把美国民谣歌曲带到台湾。他们的留学经历,岁月像水一样流过故乡流过他乡,青春转眼易逝,但回眸这样的过程依然是真切的。这就是为什么台湾校园民谣于70年代兴盛的原因。1975年6月6日在台北中山堂的“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上,台湾大学生杨弦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怀乡诗句谱成歌曲演唱,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70年代,台湾校园歌曲主要是“乡愁”主题。歌曲《乡愁四韵》中唱到: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那酒一样的长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这是台湾人对文化中国的一种思念。歌曲《橄榄树》中唱到: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这个“远方”不是别的什么地方,是指大陆以及传统文化。歌声接着唱: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清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流浪远方。这流浪的目的,即为了回到故乡。
接着,李寿全在《张三的歌》里唱到:我们一起启程去流浪,虽然没有华厦美衣裳,但是心里充满着希望。此歌继续演唱思念故乡的心愿。叶佳修在《外婆的澎湖湾》里唱到:一个脚印是笑语一串,消磨许多时光,直到夜色吞没我俩,在回家的路上。歌声仿佛让人看到外婆坐在门槛上等待老船长回来。可称“永远之恋”。李建复在《龙的传人》中唱到:巨龙你擦亮眼,永远地擦亮眼。这是台湾人认同文化中国的一个缩影。蔡琴在歌曲《恰似你的温柔》里唱到:我不能停止怀念你,怀念从前。但愿那海风再起,只为那浪花的手,恰似你的温柔。此歌1979年风靡台湾校园。
在跨入80年代,罗大佑的歌曲主题“往事”成了主流。例如《童年》唱到: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以后,才知道该念的书还没有念。《童年》这首歌是台湾校园歌曲的经典之一。一是学生成长中的普遍情景,激发了更多人的共鸣;二是反映了台湾经济快速的发展情景。罗大佑在歌曲中注入了对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
在罗大佑的歌曲流行的同时,歌曲《向前走》在台湾校园里也非常流行。这是林强词曲唱的一首代表作品。歌声唱到:到阵的朋友告辞啦,欲来去台北打拼。OH!向前行。
歌曲描写的是生长在乡下的年轻人,前往城市追求理想。音乐风格偏向摇滚乐,为台湾校园歌曲发展开辟了新路。之后,经过陈小霞、齐秦、苏芮和伍佰的演唱,台湾校园歌曲的摇滚乐风格一直持续至世纪末。
大陆校园歌曲,从70年代末开始,呈现了特色社会主义的多样性风格。其原因:一是来自台湾校园歌曲的影响。80年代初,校园里曾经掀起唱《外婆的彭湖湾》《童年》《踏浪》《雨中即景》等歌曲。学生们喜欢台湾校园歌曲,喜欢自己被开放后的个性、独立和自由的校园生活。
二是社会主义风格的校园歌曲。80年代初,像《妈妈教我一支歌》《理想之歌》《青年之歌》《祖国像妈妈一样》等歌曲,依然在校园里流行。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保持着繁荣的发展关系。
三是特色社会主义风格的校园歌曲。8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开放和经济繁荣,校园里的学习目的也被市场化了,学生开始思考青春成本与读书前途的问题,校园里流行着《幸福在哪里》《风!告诉我》《我是女生》等歌曲,实际上意味着追求个性和自由的人文主义已经是校园生活的主流之一。
在90年代,校园歌曲出现过二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歌曲例如《同桌的你》《青春无悔》《老屋》《冬季校园》一时间在校园里人人皆知。歌曲《同桌的你》唱到: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从前总是很小心,问我借半块橡皮,你也曾无意中说起,喜欢和我在一起。
实际上,这首歌演示着90年代大学生的爱情观念正在经历着中国社会性别转变的激烈过程。继之后,校园里流行《白桦林》《那些花儿》《在别处》等歌曲。无论是《同桌的你》还是《白桦林》,音乐的共同点即取材于欧洲和前苏联的民歌元素。因为原创性纯度不高,至90年代末第一次浪潮就这样平静地结束了。
世纪之交,校园歌曲再次掀起第二次浪潮,出现《蝴蝶花》《青春正传》《十年》《别来无恙》等歌曲,出现“水木年华”“极光组合”“大地乐团”等校园乐队组合。比较而言,第二浪潮比第一次浪潮原创性纯度更高,无论是歌曲创作、乐队伴奏以及编曲都是如此。因为网络吸引力影响着人们的实际生活,第二次浪潮很快退潮了。
关于校园歌曲的第三次浪潮,何时何地开始?在此文结束之时,我们自然会关心这个问题。从清华开始还是北大开始或者其它大学开始?谁是领群人物?如今正在走红的校园歌手李健,他演唱的歌曲诸如《美若黎明》真的好听,但为什么很难流行于校园?也许校园被网络吸引了,注意力分散了;也许电视或网络娱乐节目丰富多彩,娱乐他人也快乐自己,校园歌曲有了没有来不及想是否?现在的人只要手机不离手,什么都好。一句话,期待校园歌曲的重新归来和第三次浪潮的出现。
G02
A
吕建强,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