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呈昱 刘嘉南
长春科技学院,吉林 长春 130600
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体系在高职院校的构建
周呈昱**刘嘉南
长春科技学院,吉林 长春 130600
为了能够降低助学贷款中的各种风险,需要分析贷款违约的主要原因,同时还要构建风险防御体系,对助学贷款中的风险进行追踪,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贷前成因
1.恶意骗贷
恶意骗贷就是指在校学生故意骗取国家助学贷款的行为。从道德上来看,这是不允许的,因为违反了诚信的原则。但是在有些利益涉及到个人利益时,有些人会忽略诚信这一原则,使自己犯下错误。有了这些观念的产生,有些学生就会有了故意骗取国家助学贷款的行为。
2.审核制度缺陷
制度缺陷造成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现象的发生,原因不仅限于学生,还可以反映出国家助学贷款的审核制度存在缺陷。在我国,国家信用助学贷款在社会上并没有建立个人信用机制,同时也没有对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进行系统的跟踪调查,只是依据贷款学生所提交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核评定。而有些贷款学生所提交的资料是否具有真实性还有待考察,这也就促成了恶意骗贷这一现象的发生。
(二)贷后成因
1.信息渠道不顺畅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其他本科院校的学生在总体上来说,学生的个人素质要略低些,所以借贷后还款的自觉性也相对来说略低一些。在学生借贷后,学校相关的办公人员是否与借贷学生能否保持顺畅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还款工作的能否完成。而在学生毕业后,会有很大的流动性,很难掌握学生的真实动态,所以这也就使得还款工作难以顺利进行的原因所在。
2.情感与沟通障碍
高职院校的借贷学生也相对复杂,他们可能由于家庭情况和自身情况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当一个人有这种心理时,有可能性格会变得比较孤僻,不擅长与人沟通。当老师以非常单一的身份去处理还款事务时,可能会导致借款学生在潜意识里产生抗距的心理,无法得到比较正常的沟通效果。
3.恶意拖欠
从我国目前个人征信制度发展的情况来看,并不是非常的完善,借贷学生是否还款仍取代与借贷学生的自觉性、借贷学生个人的道德素质。由于借贷学生在毕业后,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使其思想上受到影响。借贷学生可能会受到机会主义以及诚信无用论的影响,使其在还款时摇摆不定,形成故意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的现象。
(一)贷前风险防范
1.做好政策宣传
由于申请贷款学生所提交的申请材料可信度不高,学生是否诚实在一定程度上依靠自己的自觉。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宣传这一政策,让学生们了解到这一政策是助困政策,而不是福利;了解还贷要求和履约责任;了解如不按照还贷要求和履约责任进行则会有怎样的后果对学校以及本人。
2.严格审核
严格审核要做到的就是要充分了解到申请贷款学生的动态信息,主要是通过班级、院、系进行跟踪调查,清楚的了解到申款学生家庭的实际状况和学生本人的状况,要在源头上阻止恶意借贷的事情发生。了解学生本人的情况主要是了解申贷学生的日常表现等情况来判断其日后的还款能力和所存在的风险。
(二)贷中风险防范
1.强化知识教育
在贷中这一时期,学校应加强申贷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知识、金融知识以及个人征信制度的了解,以确保申贷学生能清楚的掌握国家助学贷款的各方面的知识,从而增强借贷学生的信用意识和法制意识。
2.加强观察
在这一期间加强对申贷学生的观察,主要观察内容是观察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后的态度变化,和关注申贷学生的情况变化。态度变化就是指对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或制度不能达成一致或者是其他状况。情况变化是指申贷学生是否有无退学的情况或是其他情况等。对这部分申贷学生应放弃对其贷款。
(三)贷后风险防范
1.以风险评估为指针
根据申贷学生的个人信用状况、家庭经济情况以及所在院校对贷款学生的管理水平来评估申贷学生的风险程度,再根据所评估的情况得出相应的结论,再根据所得出的结论确认是否予以贷款,或以怎样的形式对其贷款。
2.以情感沟通为桥梁
对借贷学生予以真切的关爱,会使学生更能很好的与老师进行有效地沟通,更能使老师了解借贷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能对其进行开导,同时也就能降低借贷学生的违约风险。
3.以道德教育为支撑
学校还可以以课堂和讲座的形式或者演讲和辩论赛的形式培养学生在诚信这方面的意识,对借贷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借贷学生坚守诚信的道德意志,使得借贷学生不拖欠贷款。
4.以专业能力为基础
学校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为借贷学生多提供实习机会,通过这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能力,把借贷学生培养成能适应各种需要的实用性人才,使其在以后的求职道路上能更好的实行就业,为日后的还贷打下基础。
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体系在高职院校的构建十分关键,其能够让整体的防范效率得到提高。在进行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其整体的体系模式,对其贷款前、贷款中以及贷款后的模式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其贷款风险防御水平。
[1]杨晓兰.浅谈如何促进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还款工作[J].读天下,2016(20).
[2]朱洁,詹凯.浅谈国家助学贷款及其风险解读[J].才智,2012(02).
[3]尹凤英.高校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责任和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07).
[4]凌靖波,吴爱邦.我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偿还机制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F832.4;G
A
1006-0049-(2017)03-0281-01
**作者简介:周呈昱(1995-),男,汉族,江苏南通人,长春科技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