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珠海的水生态之路
近年来,珠海市加强城市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完善水安全体系;同时,对堤围内的易涝区进行综合整治,对治涝系统的涵、闸、排站采取新、扩、改建等方式,增强排涝能力;统筹全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布局,通过新(扩)建水库、水库除险加固及供水管网配套建设等提升城乡供水能力,逐步建成多源调配、区域一体的水资源配置体系。据悉,珠海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各项指标已达到国家生态示范市创建要求。
积极开展调水引流、河网水系整治、控源截污、水源治理等工作,多措并举,实现河流水域水环境逐步改善;对入河排污口进行了分类布局,开展规范化管理。同时,加快农村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村居群落特点设置适宜的污水处理设施,大力整治农村畜禽养殖面源污染,降低对农村河涌的污染,切实改善农村水环境。
充分利用网河河口、依山傍海的生态格局:磨刀门、鸡啼门和虎跳门等主要入海河道以修复红树林湿地、水松林湿地为重点,前山河、黄杨河以水体水质净化、沿岸水生态修复为重点,开展水生态修复工程。同时,还在水库水源地,建设水源涵养林,因地制宜发展健康水产养殖、生态农业、生态种养和生态旅游,促进水生态经济产业发展。
珠海自2012年出台《珠海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科学分解“三条红线”各项控制指标,并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时开展城市节水设备及工艺改造,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制度建设等措施,加快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
推进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创建进程中,珠海市努力传承和弘扬水文化,构建彰显水乡特色的水文化体系。其中,以古村落治水等为主题,构建多元化的水文化体系;以传统水文化遗址挖掘与保护为重点,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品位;以水利风景区、湿地公园等建设为载体,增强水文化知识宣传与科普教育功能;以“水上婚嫁” “装泥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构建水文化传承发展保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