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欢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4
职教集团视域下高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陈晓欢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4
职教集团的成立,推动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深入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现在高职教育模式就是校中厂、厂中校教学模式,基本以项目化教学模式为主导,以任务驱动,模块化教学模式,利用先进的科学教学手段,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合作,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企业培养应用型的高级人才,培养出更多的行业大师,促进其行业的快速发展,拉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
任何事情能顺利完成,都需要领导重视,成立领导小组,一般都有主抓教学副校长任组长,成员应该有教务处、实训中心、高教研究室、督导处、二级分院主要负责人组成。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相应职能。高职院校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企业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在技能大师工作室建立的过程中,一定要邀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为企业的要求建立工作室,符合企业发展需要,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一)硬件设施建设
硬件设施属于基础建设,高职院校要建设高职技能大师工作室根据专业发展要购买一定数量的硬件,硬件购买需要资金的投入,学校要有一定的预算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硬件有的可能不能需要购买,在职教集团视域下,硬件设施可以有合作企业提供一部分,合作院校之间也可以进行资源共享,解决职业院校实验设备不足问题,但高职院校要发展,必须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可靠的实践技能训练场所,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软件设施建设
软件设施建设是补充硬件建设不足,现在很多高校都利用软件进行实验,主要完成一些基础性实验,在软件平台上进行基础实验,还可以通过视频等进行观看实验的完成,学生可以完全在软件环境下完成实验操作,让学生熟悉实验过程,体会实验步骤,观察实验结果,能进行实验分析。软件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但利用软件进行实验,与真实实验操作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现在很多院校基本都是采用让学生先利用软件进行实验,对该实验有一定的实验能力以后,在利用真实环境完成实验,这样能提高实验完成的效率,有助于解决实验设备不足问题,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实验技能,为企业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利用实验软件进行实验演练,是高职院校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发展需要,符合现代高职院校发展进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开展名师带高徒活动
在高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过程中,技能大师是关键因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名师。开展名师带高徒活动,开展行业内或跨行业的技能学习与交流。充分利用大师工作室例会制(每月5日,遇节假日顺延),认真组织大师工作室活动,加强考核与管理,公司积极引导优秀青年高1技能人员,成立3高技能人才29人的团队,鼓励公司内跨单位、岗位交流学习。
(二)发挥大师绝技绝活的代际传承
通过推荐选拔,采取双方自愿,通过人力资源部要求,每个工作室都有2名以上技能大师,有条件的院校一般要求至少有一名企业的大师,工作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基本都是采用师徒制模式,每个名师带3-5名徒弟,通过提高徒弟的实践技能,徒弟可以在带徒弟,利用这种师徒制的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符合现代高职院校发展要求,同时能为企业培养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签协议的师徒,采取理论集中培训+实践技能一对一传授等形式培养。协议中确立培养目标,在规定时间内促进大师所带徒弟在原有职级基础上晋升一级技能等级。
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大师技能优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完成工作项目,根据实际工作岗位,根据岗位要求,提炼知识点,整合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大师要出教材,根据实际教学过程,编写优秀教材,教材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料,教材的有力,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提高实践能力都有一定帮助。在新技术。新技能的开发过程中,要注重积累,在一定程度上要进行立项,申报省级或国家级课题,争取获得科技进步奖等,提高高职院校产、学、研技能,充分发挥高职技能大师工作室职能。
总之,大师工作室的建立、建设、完善对培训中心工作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企业中高级技能人才培养都具有引领作用。
[1]鲁储生.技师学院项目引领式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模式初探[J].职业,2014(18).
[2]曹倩,钱峰.餐饮业技能大师工作室成果创新研究[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1).
[3]张涛,钱峰.餐饮业“技能大师工作室”评价考核激励机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12).
[4]钱峰,黄懿.餐饮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12).
[5]柴剑峰,陈井安.技能大师工作室运行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9).
G122;G
A
1006-0049-(2017)03-017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