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曦雯
湖南省益阳市一中,湖南 益阳 413000
谈家风家教与高中生思想品德
喻曦雯
湖南省益阳市一中,湖南 益阳 413000
我的母亲,一位大学老师,在我年幼之时便喜教我读古文,并用生动形象的语句将那蕴含着真善美的文言文解释得通透明彻。这使得我不仅养成了手不释卷的好习惯,还能够在这个物欲横流,追名逐利的世界中保持一颗明净如秋水般的心。由此可知,在年幼时形成的那些优良的品德和习惯,很有可能镌刻在人的一生之中,伴随着人最终人格的铸成。而对于我们年幼时期的品行的形成影响最深的,也多半是家风家教。高中生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是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最后阶段,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尤为必要。而这其中,家风家教的影响不可忽视。
“家风和家教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家风是一种耳濡目染式的家教,是家族成员在繁衍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生活方式、处事精神;家教则是对家风的一种传承方式,是在家庭生活中对家庭成员涵养的日常教化。家风家教作为规范家庭道德、维护家庭秩序的伦理道德文化,其中涉及到忠君、修身、立志、报国、清廉、节俭、孝悌等各个方面,并潜移默化地存在于人们成长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不仅仅直接引导着人的成长成才,还有助于维护幸福和谐的家庭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影响着良好社会风气和国家风气的养成。”[1]
优秀的家风家教中包含了很多东西,如:修养、品格、智慧,等等。
第一,“孝”。“孝”这个字从字型分解上來看就是上面一个老子头,下面一个子字,也就是孩子要按扶着长辈。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孝道”,提倡“百善孝为先”。指儿女要孝顺、孝敬,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长辈、父母的意愿。孝顺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第二,“俭”。孔子说:"奢则不逊,俭则固。“勤俭持家、俭以养德”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要求人们从主观上尊重劳动,珍惜成果。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各方面要求越来越高,一些摆阔炫耀的事件频频见之于各类宣传媒体,甚至成了社会上的一种不良风气,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传统的节约用度、勤俭持家这种家庭伦理美德便需要大力弘扬,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坚持勤俭节约的思想原则,充分地激活每一个社会公民应有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德”。即人伦道德。中国人的祖先根据大自然的运行规则,总结出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始终与这五种关系密不可分,这五种关系分别是父(母)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关系,并针对这五种关系提出"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也就是说家庭伦理道德则是强调在这五种最基本的人与人的关系中,每个人各行其道、各正本位,履行自己的权利,享受自己的义务,自觉遵守社会和家庭对人伦关系的基本要求,即“父慈、子孝、兄良、弟巧、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等“十义”。虽然其中还是包含有很多封建时代的影子,但是里面积极的部分还是不可取代的,比如说其倡导父母与子女的爱与孝,兄弟姐妹间的包容与帮助,对社会规则的自觉遵守。
第四,“恩”,即感恩。感恩既是任何文化都公认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一种普遍的行为规范。而善又恰恰是感恩的核心,始终心怀感恩的人会更容易得到满足,才能让自身拥有一颗向善的心,家庭、社会、自然对人的恩情无处不在,而向善之人就能深刻的体会到。感恩意识都是道德体系中最容易被唤醒的、启发人的道德良知,会感恩的人就会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因此,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心中有善,才会记人恩德,才会见弱小而扶助,见穷困而怜悯,见饥寒而雪中送炭。青少年时期如果能形成感恩的习惯,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不仅有利于他个人,也会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第五,“奋”,即勤奋、奋发向上、艰苦奋斗。“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不英雄”。任何一个人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要经历艰难困苦,在困难和挫折中学习经验,这样才能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俗话说:“娇子不如杀子”。林则徐曾说,儿孙胜于我,要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儿孙不如我,要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些都是极有远见的,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培养孩子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此外,家风家教还应包括诚信教育、礼仪教育、责任教育等。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2]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我们能够看出,公民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需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就引导孩子明辨是非,而家庭是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起点,家风家教就是其主线和灵魂。由此可见,家风家教的建立与培育有利于公民的道德养成。
(一)家长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高中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出生之日,子女是一张白纸。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子女心目中最早的偶像是父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子女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为人处世、爱好兴趣等等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子女与父母每天相处在一起,孩子对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不自觉的进行模仿。父母品行端正、爱好高雅、积极上进、为人正派、生活规律,子女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就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养成;反之,父母品德败坏、爱好低俗、不求上进、昼夜颠倒、碌碌无为,孩子则容易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受到恶劣的影响、形成恶习。许多事实证明,那些沉溺网吧、打架斗殴、抽烟酗酒夜不归宿、赌博吸毒、不求上进的青少年,追根究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父母和家庭的影响。
(二)家庭关系的和谐,对高中生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
“家和万事兴”。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家庭,亲爱和平、和谐共处是构成家庭的根本。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如果缺乏亲情温暖,子女的心灵必受损害。在和谐家庭关系的熏陶下,高中生会形成乐观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有追求、有理想、有前进的动力;否则,高中生极易产生压抑、阴暗、自卑自闭心理和悲观厌世情绪,同时也失去对家庭的信赖,甚至还会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由此可见,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家庭人际关系和谐与否息息相关。
(三)家风家教对高中生健康成长起着制约引导作用
家风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它是情感、态度、思想、精神、生活习惯及其他心理因素的综合体。家风是无言的教育,在良好家风的影响下家庭成员会自觉的“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家教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世及生活习惯等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全方位引导作用。
(四)良好的家庭氛围对高中生灵魂起着净化陶冶作用
父母的价值观,为人处世之道、气质、修养、智慧、品格、兴趣爱好,甚至衣着打扮、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等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产生了暗示和示范的作用。出生书香门第的人自带书生气,出生痞子家庭的人自带痞子气。生活在良好的家庭氛围的孩子,待人接物温和礼貌、彬彬有礼、落落大方,能心平气和地与他人交换意见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他人的意见,这就是灵魂受到净化陶冶的表现。
习近平同志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一)家长应树立“要成才先成仁”的教育观念
家长要树立“要成才先成仁”的思想,注重孩子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不将学习成绩看做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高中生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很多父母对高中时孩子的成绩看得过重,望子成龙的心态过于迫切,孩子的暂时落后和普通的成绩甚至会引来父母的一顿教训。父母应树立“成绩好不代表一切好”、“今天成绩好的孩子不一定是未来最有出息的孩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更加注重孩子的思想道德,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树立和培养正确的道德意识。同时家长应多让孩子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充分的表现自我和展示自我,培养以帮助他人为乐,形成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
(二)家长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青少年面前是怎样的人。”家长想要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家长就要做那样的人。家庭教育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不教而教,不学而学。家长教育应该从自发到自觉。烽火戏诸候、张仪毁约、曾子杀猪的故事、狼来了的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能轻易许诺,而既然许下诺言就必须言出必行。父母对孩子许下的诺言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力争完成,如若父母的言行不一致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自己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威信,孩子对父母的教育就会产生怀疑甚至于产生抵触情绪。因此,父母的榜样效应是孩子培养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必要因素。
(三)家长应帮助孩子确立进步的价值观
具体来讲,家长要着重培养孩子拥有以下价值观。首先,爱国,爱校、爱家、爱父母家人、爱周围的人。爱国主义的具体行为就是爱祖国的壮丽山河,爱祖国的同胞骨肉,爱祖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家长应该从小教育孩子,把国家利益摆在第一位,除了实现自已个人的成功外,还要把国家、自己、他人的成功连接在一起进行综合的考虑,“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其次,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世界上任何人的成功都是通过社会肯定来实现的,离开他人和社会谈个人价值,一般都是空谈。要“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再次,崇尚科学,热爱劳动,诚实守信。“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教会孩子要有一技之长,勤奋、爱岗敬业是孩子的立身之本,也是孩子成功的重要基石。最后,和谐与包容。“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善良、包容、自强、热爱生活,能与周围的人、事、物和谐相处的父母形象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孩子们在以这样的父母为榜样并耳濡目染的进行学习,自然就会形成良好性格、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家长应鼓励孩子自由发展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家长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拥有独特的风格和无限的潜能,鼓励其自由发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支持青少年发现并欣赏自己的个性并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志趣对大千世界进行探索,这样有利于他们更好更健康的发展。摒弃传统的“自以为是权威,高高在上,凡事自己说了算,对孩子的一些个性行为不但不鼓励,而且还会横加干涉、给予批评”的错误行为,让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根据自己的志趣大胆的探索世界,充满激情地投入到社会的洪流中去。一个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拥有完美个性的青少年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快乐幸福地生活。
[1]万瑞.家风家教的价值面向及其时代转换.中国知网,2015.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10-24.
[3]张静.论家风家教与青少年价值观的培养[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2).
G
A
1006-0049-(2017)03-01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