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诗歌的爱国主义情节

2017-01-30 09:07:38
山西青年 2017年3期
关键词:湘潭爱国主义情怀

张 玲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论唐代诗歌的爱国主义情节

张 玲**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祖国、民族,这是历史的范畴,而爱国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册,每一页无不闪烁着爱国主义的灿烂光辉,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是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唐诗作为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承担着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唐代诗歌内容宽泛,风格各异,无论是山水田园诗,还是边塞诗,无论是赞美诗还是讽刺诗,无论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爱国主义的主题总能渗透其中,这是唐代文人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在浩如烟海的唐代诗歌中,爱国主义精神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

幽静的田园风光,壮阔的山川江河,苍凉的塞外景象,祖国的一切美景都化作了唐代诗人笔下的文字,它流淌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典籍中,经久不衰,生生不息。

早在初唐,就有了广为人知的赞美《春江花月夜》的名篇,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并不多,但仅凭一首《春江花月夜》,就足以确立他在唐代文坛上无可动摇的地位。“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诗人开题扣人心弦,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夜色与江色融为一体,干净的没有一粒尘埃,在这个静谧的被墨汁浸染透彻的世界里,夜空中只挂着一轮皎洁的孤月。诗人张若虚在这个温情浪漫的夜晚里思考了生命的意义,他笔下雄壮华美的唐朝景象也由此显现出来。

在盛唐,描写祖国秀丽风光,壮阔美景的诗歌更是不胜枚举。最早出现在盛唐诗坛上的流派是山水田园诗派,他们从自己的志趣出发,用质朴自然恬淡的笔墨描绘出优雅恬静的田园风光,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把洞庭湖的景色写得气势磅礴,他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写出了一种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除此之外,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登金陵凤凰台》《早发白帝城》,杜甫的《望岳》等脍炙人口的诗篇也都赞美了祖国的秀美山河。

二、关注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爱国主义的基石,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爱国主义者是肤浅与盲目的,具有忧患意识,才能拥有长远的眼光,成为清醒的、深沉的、自觉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文人自古就有忧患意识,唐代的诗人继承了这种传统,并且把这种意识转化为社会责任感与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谈到唐代诗人的爱国主义,有一个不得不提,他就是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之际的杜甫。他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记录了唐代由繁华到破败的历史画面,用独有的悲悯情怀探索祖国与民族的命运,在他沉郁顿挫的笔调中,浓缩了对祖国深沉的爱。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深刻体会人民的苦难,以博大的胸怀写出了对祖国与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另外,还有一些诗人也如杜甫一般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有着深深的忧虑。如陈子昂的“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他困惑于国家的命运,时代的使命,准备有所作为。再如李颀的“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写出了唐玄宗穷兵黩武给将士们带来了苦难,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将士们的戍边生活是可想而知的,他把戍边生活写得声情交融,悲切感人。例如,白居易的《秦中吟》等一些反映现实,针砭时弊的诗歌。白居易关注现实,他的诗歌多是讽喻现实生活的内容,通过对人民悲惨生活的生动刻画,显示出自己对祖国的深情与热爱。

晚唐时期,同样有一些诗歌表达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例如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晚唐统治者荒淫无度,醉生梦死,杜牧借这首诗来讽刺那些不吸取历史教训的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还有以写爱情诗见长的李商隐也写过关注国家命运的诗歌,“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讽刺了统治者重视虚幻的鬼神而不注重人民的现实生活,也表达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三、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与勇气

在面临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唐代诗人也显现出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与勇气,他们这种共御外侮,同仇敌忾的大无畏的民族气节在许多诗中都有体现。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就写过爱国主义主题的诗篇《出塞》。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却短小精悍,内容博大,被认为唐朝七绝的压卷之作。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意境苍凉,一开始就能让人感受到雄浑壮阔的边塞景观。诗人感慨朝代更迭,物是人非,明月是永恒的,而岁岁年年戍守边关的人却不同。下一句“万里长征人未还”,在边塞浴血奋战的将士离乡万里,还在坚守阵地,沙场上刀光剑影,马革裹尸,一句“人未还”,表现出诗人对战争沉痛的谴责,对战死的将士给予了深切的哀悼。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更是对前两句的提升,表达诗人击退外敌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

如此可见,唐代诗人用自己特有的风格与手法抒写着爱国的名篇,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忧国忧民,并把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系在一起,用悲悯的情怀、清醒的意识表达着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对于启发当代人对人性与人文主义问题的研究具有显在的意义。

[1]周溯源.历代忧国忧民诗选[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2]苏光文.中国文学爱国主义母题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3]郭英德.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葛红兵.文学史形态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6]《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

I

A

1006-0049-(2017)03-0143-01

**作者简介:张玲(1993-),女,湖南湘西人,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论。

猜你喜欢
湘潭爱国主义情怀
赣鄱情怀
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8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创造(2020年6期)2020-11-20 05:58:40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 03:39:12
湘潭是个好地方
湘潭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研究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6:10
湘潭大学艺术学院作品选
流行色(2017年12期)2017-10-26 03:08:22
湘潭高新区两大特色产业园跻身“湖南队”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 14:21:22
“五老”情怀
中国火炬(2013年5期)2013-07-25 09:51:53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火炬(2013年12期)2013-07-24 14: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