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建宁
青海民族大学法律系,青海 西宁 810000
青海藏区宗教公益慈善问题调查研究
谭建宁**
青海民族大学法律系,青海 西宁 810000
慈善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美德,慈善事业反映出人类历史上正义、博爱、关怀、互助的真情存在和执着坚持。在当代社会,慈善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工作中的重要组成。而在社会慈善工作中,宗教公益慈善则占很大比重。“宗教乃慈善之母”,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有其自身的优势,如深厚的信仰基础和社会公信度。发挥宗教慈善组织或团体的社会服务功用,对于弥补我国政府在一些领域的缺位、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十分明显。宗教公益慈善涉及的范围很广,这其中当然包括宗教人士公益办学。近年来,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很快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公益慈善团体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颁布也说明了这一点。但是随着慈善事业的日趋完善,宗教在慈善事业中必然会面临种种问题和阻碍。如:宗教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问题,宗教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等,这些都是宗教从事慈善活动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宗教在从事慈善活动中的优势以及面临的阻碍,笔者以宗教人士社会公益办学为切入点,对青海省的果洛、玉树、海南州和化隆四地进行走访,以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果洛访谈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的桑姆吉老师
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是青海省第一所宗教人士公益职业学校。桑姆吉老师来自甘肃省天祝县,毕业于天祝县民族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学习的是小学教育也学习藏语翻译,但是只会看,不会说也听不懂。她本身对藏语有浓厚的兴趣,想更深入学习藏文化。一次偶然的机会桑姆吉老师在北京遇到了吉美坚赞校长,双方交谈很多,更坚定了桑姆吉老师去吉美坚赞职业学校的决心。07年桑姆吉老师被调到吉美坚赞职业学校。
1.班级和课程的设置
该校分基础文化部和职业高中部,涵盖了公立小学到职高的教育内容。基础文化部又分基础班和专业班。专业班分六个专业分别是藏医、计算机、唐卡、藏语文秘、体育、摄影。其中体育和摄影是今年刚刚设立的。基础班的课程主要有汉语、英语、藏语、计算机。汉语用的教材是青海省汉语绘画和九年义务教育用的汉语课本。同时也教授三字经和弟子规。学校每周六下午还会放电影。电影院是由华谊兄弟捐献的零钱电影院。到15年11月在校生共有1030人,基础班和专业班各有500多名学生。
2.招生情况和录取方式
学校招收13岁以上的学生,在校生年龄大多是十几到二十几岁,但其中有一位40岁的僧人。每年报名该学校的人数有1300多人,但是只招收300人左右。录取的方式是按报名的先后顺序录取。入学后会有一次考试,考试成绩合格的直接进入高中部学习。
3.学校的教师情况
目前在校老师有30多个加上其他管理人员等共50多个,其中有编制的只有四个,包括三个老师和一个会计。他们的编制是拉加镇藏文中学编制。在编人员的工资由国家发放,其他聘请的老师工资只能由校长四处筹集。聘请的老师的工资每月1500到1700不等,每月老师还要交300元的伙食费。教师的工资是非常低的,生活也很困难,这样也导致没人愿意来该校当老师。
4.主要困难
目前学校的主要困难是很多聘请的老师的待遇没法解决。
(二)玉树“希望少儿之家”访谈笔录
1.希望少儿之家的基本情况
希望少儿之家是2007年罗松活佛和他的妹妹所创办,那时罗松刚从印度回来,碰到一个老乡领着四五个孩子,老乡说能否将这几个孩子抚养长大,罗松决定让他们在一个好的环境里长大。刚开始有8个孩子,4个是孤儿,至2010年414地震时有37个,孩子也不多。后来至今天一共有171个孩子,已上大学的有17个,志愿者(无偿给他们洗衣做饭)的有12个。我们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吃穿住行,因为我们是生活服务站嘛!很多孩子是单亲、地震以后剩下的孤儿。我们少儿之家有爸爸,最大的爸爸是罗松活佛—“太阳爸爸”。他们也叫我爸爸,叫做饭洗衣的阿姨“妈妈”,叫送饭的司机等人“哥哥姐姐”。希望少儿之家的孩子们分三种情况,孤儿有19个,单亲多一些(如地震中失去父或母的)有82个,贫困的有70个到80个(七八个无任何收入来源)。孩子的年龄从2岁半到18岁(不含上大学)。希望少儿之家并不是学校,只是提供服务让他们上学。希望少儿之家组建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这些孩子上学。这些孩子们送来的时候有协议,我们与他们的监护人签订纸质协议,如果孩子是孤儿就和他们的亲戚签订纸质协议。内容是只要他们的孩子能上学,我们就供他们直到大学,也会帮助他找工作。我们的工作得到普遍认可,很多牧区的孩子也想过来,但是我们的条件不允许。
2.玉树的宗教人士办学情况
玉树有几个宗教人士办学但是办的简单。玉树这边很多孩子从来没有上过学,后来随着自己长大感觉到知识很重要,就想学习汉文和藏文。这边的孩子有的11岁甚至年龄更大才进入学校学习。
3.他所了解的政府对宗教办学这一方面的态度活佛或者僧人办学是他们自愿的,基于他们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有能力去帮助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政府这一方面呢,不主张大办特办,只要不妨碍国家政策,还是该补助的给予补助。如果在僧人办学上呢,政府也没有更多的帮助。
虽然国家出台了《促进教育法》规定私人除了大学以外都可以办,《民办教育促进法》也没有限制宗教人士办学,但是在玉树并没有办小学和中学的,没有比较大的私立机构。以前囊谦那里有个寺院办的私立学校被收到政府办学。希望少儿之家也在地震后收到过这样的通知,要求国家把孤儿收到八一孤儿院,其他的各自遣送回家,不过并没有强制。国家对孤儿和老人有专门的救助站,但对于单亲、贫困却没有相应的救助机构,所以由生活扶助站提供这一方面的服务。2011年在玉树州僧人办的类似于生活扶助站的机构有14家,后来国家取消了一些办的不好或者口碑不好的,现在只有4家了,这些机构不一定都是活佛办的。
通过以上访谈记录,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宗教人士公益慈善办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问题如下:
(一)政府官员对于宗教的认识性不一致
怕引起社会动荡从而对宗教人士公益慈善办学进行各种限制。我认为随顺性是中国宗教的基本特性。一方面,我国宗教的特点是“政主教随”,是中国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定位,也是历代统治者对宗教的要求,政权在中国社会中始终保持强势立场,宗教始终处于服务和服从的角色。另一方面,宗教服从政权,顺时而变,使得中国宗教始终扎根民间,随顺的背后是立场的不变,也使宗教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服从和服务成为中国宗教的重要立场,而这背后是为民服务,广大的民间和民众成为中国宗教的真正市场。因此,政府对于中国宗教人士公益慈善办学引起社会动荡的担忧是过虑了。
(二)政策不明确
很多宗教人士办的公益慈善学校当地政府并不承认。我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加强慈善事业的改革,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法规;明确宗教界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范围,形成稳定的管理机制。
(三)宗教人士办学的资金存在严重缺口
我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强化道德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一慈善活动中,为慈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里之所以媒体不报道,我们认为并不是媒体不愿意做,而是地方政府限制媒体宣传。因为,他们习惯了报喜不报忧,担心问题被揭示出来,会影响自己的政绩。另一方面,政府应该给这些学校一些优惠政策,尽可能扶持。
(四)缺乏优秀的教育和管理人才
在果洛、玉树等地区高寒缺氧气候恶劣,交通也很不便利。教师大多都要靠招聘,有编制的很少很少。招聘来的老师工资很低,经济负担过大,很多人不愿意来。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政府要对这些学校进行优惠,如降低税收,水电费减免等。另一方面,要鼓励年轻人才去支教,给支教的年轻人才以适当的奖励或者政策优惠。总之,宗教从事慈善活动尤其独特的优势如:涉及的范围广,募集善款能力强,基层动员力大,运行成本低。我国也正处在一个社会需要慈善,又有利于佛教慈善事业发展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克服困难,顺势而为,多方努力,积极发展宗教慈善事业。
[1]潘宏纹.当前我国宗教慈善发展中面临的制约因素[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圣凯.宗教慈善的本质、驱动力及其社会功能[J].中国宗教,2012(3).
[3]王振耀.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现状、路径、前景[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07).
D
A
1006-0049-(2017)03-0121-02
**作者简介:谭建宁,男,汉族,山东青岛人,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