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舆论导向下批判性思维建设的研究

2017-01-30 08:10贾雁涵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6期
关键词:批判性舆论思维

贾雁涵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 010000)

关于社会舆论导向下批判性思维建设的研究

贾雁涵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 010000)

舆论是社会里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社会舆论的发生总是源于人们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和议论。新闻舆论的社会意义和导向作用,是当前社会各界都关注的问题,在爆炸的信息时代,我们大多数人都缺少理性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本文主要通过描述由于不良舆论而引发的舆论灾难事件,以及对心理学中批判性思维的描述和对新媒体网络环境下舆论导向的分析,进而说明在信息传播如此迅捷的社会里批判性思维建构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习惯、辩证地看待事物本质的办法。

社会舆论;批判性思维;舆论引导

一、社会舆论导向

舆论实质上是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群众对普遍关注的社会事件公开表达的一致意见,舆论往往能反映公众的意识和态度。社会舆论是一种群体性的判断,是群体对被评价对象赞同或否定的态度。一般来说,舆论的出现以引起人们关注的社会事件或问题为前提,当该事件或问题被关注后,人们往往会迅速形成自己的观点展开广泛的讨论,最终达成一致,融汇成一种主导观点,这就是舆论。

舆论导向也可以称为舆论引导,是用舆论支配人们的思想、意识的行为,使大众讨论的结果朝着事先预定好的结论上发展。调节个人社会行为的不是个人自己的意志,而是那些习惯性的社会道德标准和公序良俗的约定,社会舆论往往以这些标准为基础。这些道德标准往往在一个社会里自发地形成了一种社会规范,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这些都成了舆论判断的基础。没有这种赞扬某些行为,批评和谴责另一些行为的社会舆论,社会规范就不能维持,社会秩序就会发生混乱,人际关系就会全面崩溃。某种意义上可以表述为,大众认为你是对的你就是对的,大众认为你是错的你就是错的,舆论引导者按照预期的引导方向传播一定的观点与信息,所以舆论往往不是一些人自己的想法,而是建立在大多数人想法的压迫之下。

二、批判性思维

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存在事物的主观反映,人脑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综合、判断的过程中,会形成带有自我主观意识判断的一套完整的价值理论体系,这就是思维的形成。“批判的”就是质疑和判断,批判性思维意味着“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批判性思维也可以称为反省性思维,是指任何问题都可从批判反思的视角来审查,也就是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观点和假设,其既能体现思维水平,也能凸显现代人文精神。

三、批判性思维建设

(一)放弃“习惯性”判断

新闻舆论是一个国家和社会能够维持稳定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冲突都在加剧,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如果新闻媒体在舆论酝酿阶段不加以正确引导,舆论一旦形成,就会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势,这个时候再想改变就很难了。

不良舆论往往会导致不理性结果的发生,电影《十二公民》讲述的是一所政法大学里英美法系模拟法庭陪审团的12个陪审员讨论一个男孩子该不该被判死刑的案件,仅仅是因为一个住在楼下的老头说他听见了孩子要杀了他父亲,和一个近视的女人隔着一条街说她看见了这个男孩杀了他父亲,以及孩子在生气的时候说的一句“我要杀了你”,就断定这个孩子是凶手,也未免太过情绪化了。“我要杀了你”这句话在大部分人的生活中都出现过,比如开玩笑或者是生气的时候,然而人们说话都是有行为动机的,虽然一个人会这么说,但不代表他就会这么做。

我们的社会中大部分人是被传统的惯性思维模式束缚着,只会用“习惯”来判断问题,电影中大部分人认为,这个男孩子和他父亲吵了架之后又打了架,所以他父亲是他杀的。很显然,电影中所谓的两个证人,都是让自己相信那个男孩就是杀人犯,至于他到底是不是,则和他们无关,但当我们讨论到生死,尤其是涉及到法律,就不得不严谨起来。法律是社会道德的底线,是公序良俗的约定,社会上的法官与律师,在谈论一个人生死的时候,一定要有电影中检察官“吹毛求疵”的态度,刑法向来坚持“疑罪从无”的原则,在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孩子杀了他父亲的时候,我们没有判处他刑罚的权力。这个孩子有没有杀他父亲,如果杀了,他为什么这么做,他的动机是什么,他杀了人之后为什么不逃跑,这些都是值得审慎思考的问题,这就是批判性思维要求的“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

呼格吉勒图冤案和聂树斌案完全值得今天的人们思考,我们所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在别人的生活里判了死刑,如果人们可以意识到有时候自己说出的一句话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那我们就不得不摒弃习惯,去追求更严谨的结果。

面对如今的大数据时代,思想可以迅速传播,新闻标题往往为了夺人眼球而夸大其词,取章断义,如今网络的主流群体是青少年,而青少年又是极其容易被误导的群体。我们今天的青少年,往往是花着父母的钱,嘴里还喊着要自由独立,现代社会很多的矛盾点在青少年身上都体现得尤为突出,他们是一个亢奋激昂的群体,往往一股脑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完全不考虑后果,他们向往西方国家的独立自由,自己却缺乏生存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独立思考的逻辑能力,也没有客观理性的心理去审时度势。人是容易被情感左右的动物,在一个新闻出现后,人们往往快速浏览,快速地得出自己的结论,不考虑客观因素,不考虑时间情境,迅速地发表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而这种所谓的正确,往往形成了舆论灾难。

在最近的一次微博新闻里,一个律师出于职业素养,仅仅是对交警执法的合理性产生了质疑,认为他们的执法虽然有利于遏制违法交通安全的事件发生,但侵犯了公民基本的人权,结果却被一群人在网络上骂得体无完肤,在这个事件里,律师毫无疑问是对的,我们作为一个理性的人,虽然交警部门的做法有利于交通安全,但从法律角度来说也确实侵犯了那位司机的人权,我们不能因为觉得交警部门的做法是好的,就自动忽略他们的错误,我们都应该明白行政部门执法应坚持“法无授权皆禁止”的原则,我们鼓励依法行政,而不是情感驱使下的为所欲为。网络评论者在这一事件里明显处于不理性的状态,他们不会思考事物的两面性,不全面考虑问题的原因,缺乏基本的批判性思维,而这样的心理往往会使好人受罪,坏人得意。一个社会里公共的事件应该以一种理性客观的态度去分析,我们不能让情感蒙蔽了正义。

(二)学会思考

从定义上说,批判性思维是面对做什么或者相信什么而作出合理决定的一系列思考和技能策略。其中合理性意味着我们认识事物要用科学的方法和客观的判断,我思故我在,我们不能轻信任何观点,建立批判性思维有利于我们形成独立思想。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网络热点层出不穷,新闻媒体引导大众朝着什么方向去认识新闻的舆论引导力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重视。因为在传统纸媒时代,新闻产业兼具物质经济性和文化性,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物质性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使其文化性比物质经济性更加突出。

然而大部分人不会花费时间和经历去审视自己得到的信息,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大多时候我们只是从中抽取了一些自己关注的信息,只把它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至于这些信息是否正确,我们也没有想过去判定。在知乎、微博、微信等开放的网络平台上,你会看到非常多经不起推敲的观点,比如“别低头,皇冠会掉”“优秀的人都单身”等观点,这些所谓的心灵鸡汤往往能引起在平凡生活中经历种种不如意的社会大众的普遍共鸣,然而心灵鸡汤往往是有毒的,“反鸡汤”有可能还稍微有一点现实感。更可怕的是有些所谓的“网红”,为了博取关注度,刻意歪曲一些事实,宣扬扭曲的价值观,网民“互撕”的现象屡见不鲜,根本原因还是普通群众缺乏“批判性思维”,不能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中国千百年来道德教育的典范,然而在美国小学生眼里,故事中的孔融为了赢得赞扬而去扭曲自己的欲望是一种剥夺民主、主观武断的心理行为。其实每个人的言论或者观点、结论及证据都不一定有有效的支撑,只要仔细地推敲一下,都可以提出有效的质疑。在大数据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大多数人都缺少客观判断的能力,整个社会都处在浮躁之中,很少有人静下心来看清事物的本质。我们应该学会辨别信息存在的欺骗性,努力提高信息判断的能力,不盲从和模仿别人的知识和方法,而是自己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去伪存真地全面了解和合理掌握正确的思维。

四、结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了《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第一条的标题是“教育与培训的使命:培养批评性和独立的态度”;第五条的标题是“教育方式的革新: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宣言指出: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教育学生,使其成为具有丰富知识和强烈上进心的公民,使他们能够批判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寻找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承担社会责任。

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是首要的资源,然而信息不断增长,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巨大的舆论漩涡,好的舆论会起到良性作用,而一些不良舆论会直接导致网络灾难。 批判性思维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教育,但在我国却没有很好地实施,国外的重视和国内的滞后形成了鲜明对比。当前,我国正处于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思想激烈碰撞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在整个社会中由上到下地形成科学的批判性思维,用批判性思维看待身边发生的事,不被别有用心的媒体牵着鼻子走,不给别人控制我们思想的机会。新媒体网络舆论是当今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该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面对海量的信息,有客观的判断能力,突破舆论的禁锢,改变现状,成为具有思辨能力、独立成熟的创新型人才。

[1] Alan,Bensley.D.李小平译.心理学批判性思维[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4).

[2][美]麦克伯尼,王伟平译.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心理学中的批判性思维[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10).

[3]王凤丽.通过舆论引导社会心理积极变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12-8.

[4]沈正赋.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重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5):15.

[5]周志成,容媛媛.批判性思维纳入大学培养目标的当下意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7):10.

G206

A

猜你喜欢
批判性舆论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分层次音乐欣赏教学与批判性思维训练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