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人才队伍核心优势深入推动党报集团融合发展

2017-01-30 07:03刘光佑陈洪岸
传媒 2017年23期
关键词:报业骨干人才队伍

文/刘光佑 陈洪岸

牢牢把握人才队伍核心优势深入推动党报集团融合发展

文/刘光佑 陈洪岸

近年来,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媒体生态环境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媒体人才流失不断加剧,人才匮乏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困扰媒体转型升级绕不开的热门话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加快传统媒体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培养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党报事业,为传统媒体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生机活力,也越来越成为传统媒体必须正确面对和迫切需要高度重视,并花大力气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

按照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部署和要求,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坚持围绕深化改革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构建适应现代传播体系,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强劲动力。

重报集团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

一直以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高度重视致力于打造学习型党报集团,通过多种措施优化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队伍建设与原来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变。从人才类别看,管理和经营各占30%左右,专业技术人才占40%左右。从年龄分布看,以青年人才为主,30岁以下占27.7%,30-40岁占40.4%。从学历分布看,本科学历占62.5%,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占6.2%。从职称等级看,正高级职称占4.4%,副高级职称占19.2%,中级职称占39.4%,初级职称占37%。从专业技术人才类型看,记者编辑类占专业技术人才的71.5%,经济类占2.6%,会计审计类占3.8%,工程类占4.7%。目前,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拥有国家级文化人才22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4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3人,长江韬奋奖获得者2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物3人,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1人。重庆市市级文化人才32人,其中,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市级“五个一批”人才10人,巴渝新秀21人。此外,还拥有鲁迅文学奖1人,冰心散文奖1人。

目前,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采编人员占集团总人数的55.9%。在采编人员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7.7%,大学本科占69.7%;高级职称占11.4%,中级职称占14%;25岁以下占7.7%,25-35岁占51.4%,35-45岁占28%,45岁以上占12.9%。

按照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部署和要求,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坚持围绕深化改革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构建适应现代传播体系,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强劲动力。

当前人才队伍建设面临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在媒体转型和融合发展中,根据中央精神和上级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不断优化完善考核办法,大力引进新媒体和专业技术人才,收到了一定成效。但随着媒体格局的深刻变革和传播技术的快速变化,加上党报集团的特殊性质和历史沿革,人事管理体系的优化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与互联网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应该也是全国大多数党报集团共同面临的人力资源课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青年骨干流失较多。近三年,集团旗下12家纸媒共有超过上百人离职,年龄在30-40岁之间的青年记者编辑居多,其中,普通记者编辑占86.5%,曾担任副主编或同级别以上职务的占11.8%,曾担任媒体单位编委职务的占1.7%。离职人员中,去互联网企业的占7.8%,去机关或企业的占41.7%,去自媒体的占1.7%,跳槽到其他媒体的占21.4%,去其他单位占27.4%。虽然从历年来的采编人员变动情况来看,这在正常的人力资源调整范围内,但青年骨干的流失还是一定程度加剧了人才断层,对采编工作和新闻内容建设造成了影响。

人才结构不合理。总体来说,从业人员整体偏多,骨干核心人才偏少;报纸采编人才偏多,新媒体人才偏少;内容生产人员偏多,专业技术人才偏少;传统经营人员偏多,善于发现和运营新项目的人才偏少。目前的人才结构,使集团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中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

员工参评职称积极性不高。由于各单位考核分配体系不一致,特别是都市报、分众媒体考核主要以稿件质量为主,长期以来,与员工职称脱钩,导致采编一线员工参加职称申报的积极性不高,很多从业多年、多次获得省级新闻奖的资深记者编辑都很少主动申报职称。

内部转型较慢,外部引援不佳。虽然近年来集团大力加快内部人才培养,为骨干人才提供学习培训、事业平台及成长途径等多方面的政策保障,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原因,通过内部渠道从传统媒体转型到新媒体的人才还是偏少、速度偏慢,明显跟不上媒体发展变化的步伐。为了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集团每年四五月份集中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新媒体和专业技术人才。从近几年来招聘的情况来看,在应聘者中,应届毕业生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各占一半。从招聘效果上来看,能力业绩比较突出、能迅速使用的人才引进难度较大;引进来的一部分人才未能充分发挥带动作用。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做法

近年来,随着媒体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和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着眼文化事业产业发展和深化媒体转型融合发展的需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及时转变人才观念,牢固树立科学的选人用人观,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推进骨干人才培养工程、全媒体人才培养计划,不断优化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搭建人才成长平台,加大人才队伍核心竞争力培育和引进力度,积极为广大干部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进一步增强了员工凝聚力、向心力,充分挥了各类人才的主观能动作用。

强化组织保障。为切实加大骨干人才培养的推进力度,集团党委专门成立了骨干人才培养领导小组,由集团党委书记亲任组长协调、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组织人事处人员兼任,办公室成员由集团办公室、新闻办公室、全媒体营销中心等职能部门组成,负责骨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组织实施和骨干人才的遴选、培养、管理、考核等日常工作。集团党委坚持把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建设学习型党报集团的重要抓手,将骨干人才培养培训所需费用纳入年度经费预算管理予以充分保障。目前每年培训费用投入达到员工工资总额的1.5%。

建立导师制度。按照采编、经营、管理技术岗位等三大板块科学设置骨干人才遴选条件,由各单位各部门提名推荐,报集团骨干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筛选,提交集团党委骨干人才领导小组研究确定之后,按骨干人才类型,在集团内部为每个骨干人才确定1位导师,负责日常培养工作。导师不定期与骨干人才进行一对一沟通交流,提供业务技能及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其在实战中提高业务能力及经验水平。导师在集团领导、各单位(部门)主要领导、相关行业(专业)顶级荣誉获得者(如四个一批人才、五个一批人才、长江韬奋奖、王选新闻奖等)中遴选。从2016年起,分期分批开展骨干人才推荐申报及重点培养工作,每年推荐20名左右进入集团人才库,逐步达到100名骨干人才。每年组织开展2-3天的集中培训交流活动。

形成长效机制。根据媒体人才需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由集团骨干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骨干人才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报集团党委骨干人才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后组织实施。近年来,通过积极探索,已初步建立完善了集团、单位、部门等三级培训体系,每年都精心策划,采取集中培训与分类培训、请进来培训与走出去培训、业务能力培训与综合素质培训、集团组织培训与各单位(部门)自主培训等多种形式,对所有采编人员进行一次全覆盖实战技能培训,逐步形成了全面系统、务实管用的长效培训机制。比如,2017年7-8月,集团与重庆市报业协会联合组织,集中举办了4期全媒体采编技能提升实战培训班,来自重庆市级媒体及38个区县媒体等共40余家媒体的近400余名一线采编人员参加培训。每期培训突出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习近平总书记新闻思想的学习;以新闻业务带头人授课为主,来自各媒体的新闻骨干和专业人才向学员们进行案例分析;安排一天时间进行全媒体实地采访,评选优秀作品;组织学员进行“两学一做”应知应会知识测试;向学员发放问卷调查,收集到关于改进和加强采编工作的意见建议102条。经过梳理,发现学员们反映和关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对传统媒体转型前景普遍感到担忧;二是收入和地位下降导致职业荣誉感、归宿感、存在感下降;三是希望改进完善采编考核激励机制;四是对人才断层现象感到担忧,希望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针对这些问题,集团党委书记管洪同志专门在培训班上与学员们进行深度沟通交流,答疑解惑,阐明集团发展的方向和具体措施,进一步增强了广大采编一线采编员工的信心。

突出骨干培养。近几年来,集团在致力于抓好全媒体采编人员素质能力培训提升的同时,突出抓好重点骨干人才的培训培养。通过有计划安排骨干人才参加高端访谈、讲座论坛、列席中高层会议、外派考察学习、学术交流、院校深造、专业培训、挂职锻炼、轮换岗位等多种形式进行特殊培训;通过对接落实国家及全市“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骨干人才项目,多渠道加强骨干人才培养;专门拿出1000多平米办公场地,建立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创客空间”,鼓励支持骨干人才免费入驻,创建个性化工作室等;鼓励各媒体单位采编人员根据个人特长爱好开办自媒体,为他们成功转型、快速成长进步创造更好条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找到新的事业平台。

完善考核激励。一是不断优化完善骨干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对纳入重点培养、忠诚度高、业绩能力突出的骨干人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真诚关心、待遇上及时保障”的要求,采取特殊政策,在各方面给予更多关心、爱护、支持和帮助。集团党委及各单位坚持把层层推荐出来的骨干人才作为推进事业产业发展的后备干部,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在提拔使用、评聘职称、创先争优、申报推荐“四个一批”“五个一批”人才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二是建立新闻月评机制。集团每月在所有新闻作品中评选出10篇题材好、文本好、可读性强、传播率高的稿件,对记者编辑进行奖励。三是优化采编考核办法。各媒体单位根据发展重点和各平台的不同特色,通过对阅读率、时效、稿件质量、原创等多个维度的考量,不断优化完善采编考核办法。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推动了内容质量的提升,加之集团在重大报道中启动了“中央厨房”运行机制,连续两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大力引进人才。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坚持移动优先战略,大力加强以上游新闻客户端为龙头的新媒体集群建设,人才支撑至关重要。集团在加大自身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还不断引进高级新媒体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来弥补目前存在的人才空缺。比如,集团明年将探索新的人才激励机制,主要针对上游新闻,引进首席运营官、首席技术官、首席财务官、首席营销官等高级管理运营岗位及部分采访部门、记者站负责人。

加强文化建设。受市场大环境影响,近年来,员工收入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已经没有优势可言,加上外界对报媒发展前景的唱衰,员工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为此,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在充分发挥各基层党团工青妇组织联动作用,大力做好媒体转型融合发展中员工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深入一线进行大调研,在摸清真实情况和员工诉求的前提下,经集团党委研究,每年推出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切实解决广大职工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2017年,集团确定了拟办的30件民生实事涉及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比如,进一步建立了集团和各单位两级重特大疾病补助资金,减轻患病职工的经济负担;启动了新闻传媒中心二期工程建设,明确户型、价格、学区房等政策,力争为年轻职工解决好住房问题;集团党委自加压力,提出了职工收入水平逐年稳步增长的计划,力所能及满足广大职工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荣誉感、存在感。对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起到较好的润滑剂作用。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更加恢弘的舞台,为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了生动鲜活的第一手素材和样本,为媒体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传统媒体转型大势所趋,但我们坚信,新闻舆论工作一定大有可为。在转型过程中,媒体人要认清发展方向,掌握媒体传播规律,主动转变传统媒体传播观念,积极拥抱互联网和新技术,在实践中不断练就真功夫、真本领。媒体单位要坚定不移抓好人才培养,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解决好采编人员的“本领恐慌”问题,充分发挥人才这个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和作用。只有这样,传统报业这艘巨轮方能够在媒体转型、融合发展的大潮中披荆斩棘破浪前行,续写新的辉煌。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

猜你喜欢
报业骨干人才队伍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做人民的公仆 做事业的骨干
核心研发骨干均16年以上!创美克在产品研发上再发力
培养集聚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报业转型路径——报业地产走势探析
报业数字化及媒体使命——中日学人、报人关于报业未来的思考与对话
关于组建“一线话题”骨干队伍的通知
人才队伍:发展机制待完善
反思报业转型五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