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炜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2
基于文化安全的文化产业对外开放战略探析
胡 炜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2
维护文化安全是我国文化产业对外开放必须坚守的阵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实行文化对外开放对中国文化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优势也有忧虑。中国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能够带给本土文化新鲜的血液,活跃本国文化产业市场,但如若坚守不住阵线,中国文化安全就会遭受侵袭,受到泊来文化的破坏,丧失本我,丧失民族风格,有被外国文化颠覆的危险。
文化安全;对外开放;战略部署
近年来,屡屡出台的相关文化政策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下达了我国文化产业对外开放过程中发展文化要基于文化安全的任务和要求。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浪潮中实现中国文化对外开放的平稳过渡,面临国内外紧俏的政治时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国人应当如何把握,政府在实行中国文化对外开放政策时要如何实行战略部署都是首要考虑的问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防止泊来文化文化的侵蚀,是我们要重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汉武帝时期的丝绸之路到今天的“一带一路”,事实上中国的对外开放起源甚早,历时久远。丝绸之路之时中国属于产品输出国,在进出口双方中处于有利地位,出口贸易多于进口贸易,对外开放的本质也在于宣扬国威,宣扬中国丝绸文化和茶文化。反之今日的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存在严重的逆差。资料显示,2007年中国进口国外文化产品包括图书期刊在内等数十余种读物进口值高达21100万美元,出口产值仅有3700万美元[1]。显著的进出口逆差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产值,更为严重的是,国外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越来越难以把控。
我国文化在对外开放中处于弱势地位,不容忽视的一个原因在于中国文化缺少强大的自主品牌。放眼全球,但凡是文化强国,必然有自己广为人知的文化品牌:美国好莱坞电影文化、日本动漫产业、印度歌舞剧文化等。不论是哪一种都在世人心中留下深深的不可磨灭的印象,一提起就知道出自哪里,有着文化的根。而我国文化虽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在蒸汽机时代尚未到来之前,中国可以倚仗先进文明的农耕文化和纺织文化走在世界前段,屹立于文化强国之首。新世纪到来之后,中国文化一直以来都在模仿,少有能够打入国际市场的自主文化品牌。老祖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难以在风云变幻的新世纪立足,更难以带领中国文化产业重新焕发生机。国外受众对我国本土文化知之甚少,仅有的印象停留在中国造纸术和指南针的发明上,凭借这样的影响力很难在国际上争夺话语权,这对扩大我国文化号召力和凝聚力、提高我国文化在国外受众群里的认可度十分不利,因而也影响我国文化的对外出口。
此外,致使中国文化在国际文化产业贸易中处于弱势的原因还在于中国对外开放受到长期以来民族传统思想影响,注重文化交流,轻视文化贸易。自汉代的丝绸之路兴始,我国文化的对外开放就主要将眼光放在文化交流之上,宣扬国威,带领中国文化走出去,没有引进来的意识,以至到了玄奘法师的天竺取真经,郑和下西洋开始才有了将国外文化引进来的意识,但是这个时候依然没有产生文化产业贸易的思想。时至今日,我国文化产业对外开放依然停留在文化交流层面,这势必会对我国文化产业对外贸易形成阻碍。
(一)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根本目标
对外开放的主要目的是达到我国文化和他国文化的相互交流互动,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形成长久的战略合作伙伴,成为在文化基础上实现经济共赢的共生体。但是所有的伟大构想都要建立在国家文化长治久安的文化方针上,只有保证中国文化的安全,才能保证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民族文化是民族之魂,中国文化是中国人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只有保障文化安全才能保障国人拥戴国家爱护国家的迫切心情。我国文化产业对外开放的所有战略部署应当立足于国家文化安全至上,围绕着国家文化安全这一主题展开。
(二)文化产业对外开放与国家发展总的方针政策
文化与经济政治对一个国家而言有着紧密的裙带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经济政治影响着文化发展,文化发展作用与经济政治,只有三者共荣才能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2]。因而,文化产业的对外开放不仅仅关乎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有力助益。文化产业与国家整体发展相辅相成,融为一体。文化产业对外开放也是我国总的发展战略当中的一部分,因而文化产业对外开放要在一定程度上配合国家整体的发展方针,必要时候舍小家为大家,与国家整体发展相适应。文化产业与文化对外开放发展战略,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三者要紧密配合,为文化产业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时机,创造开放的政治环境和安全的经济环境。
(三)我国现有文化水平
制定文化产业对外开放应当要立足实际、戒骄戒躁、放眼全局,切实把握我国现有文化的发展水平制定文化产业对外开往战略措施。我国文化产业市场为免受泊来文化的恶意侵占,在文化产业水平相对较弱的情况下应适当开放国门,严谨把关,实现我国文化与国外文化和平共处,不可急功近利,将我国文化产业市场要让利给国外强势文化产业国家。在我国文化水平具备一定竞争力的情况下,国家不宜采取保守措施,应当主动带领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国际,与国外文化产业公平竞争,争取斩获有利的国外文化产业市场。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应该首要保护中国文化产业的安全,稳中取胜,实现我国文化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利用外资,引进来
由于中国经历了长久的闭关锁国和半封建半殖民统治,文化发展遭受了重创。与国外文化相比我国文化发展缺少资金帮扶,缺少系统的管理,新时期的到来高新文化产业对传统文化产业产生了冲击。另外,我国缺少先进的现代化高新技术,再一次阻碍了文化的发展。要想成功地突破文化产业对外开放的瓶颈,就要学会借用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信息技术,实现我国传统文化产业向现代文化产业的过渡,与国际接轨,与世界同步,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学习汲取国外经验的同时要辩证地吸收,摒弃国外文化的糟粕,学习他人的长处,充分借助国内外双向平台为我国文化产业提供资源和市场,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对外开放。与此同时,国家要制定保护文化产业安全法律法规,在将国外文化引进来之后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打造安全的文化产业投资环境。
(二)以质取胜,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与服务
东西方文化自古以来差异显著,西方文化的现代文明与古老东方文化相比,西方人对东方的神秘文化更感兴趣,他们对中国文化的需求源源不断。从《西游记》、《水浒传》、《周易》等文学著作在国外走俏可以看出,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神话色彩带有强烈的好奇心。我国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运用先进的技术、创新思维,在国际市场上打开中国文化产业的缺口,拉动国内外的双向需求,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
(三)对外投资,走出去
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中国文化立足国际的重要方针,对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对外开放起到积极作用[3]。“走出去”文化战略要求中国文化产业做到放眼全球,具备国际化眼光,胆大心细,在国际市场上借势,打造中国的自主文化产业品牌。此外,还应扩大投资,抢占先机,实行文化产业跨国贸易,打破文化交流的传统思维,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利用国内国际的两个资源,壮大自己。政府在这一政策上应该给予鼓励和扶持,规范市场、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实现科技兴贸,保护中国文化产业在国际安全快速的发展。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我国文化产业在国内外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要实行文化产业对外开放政策。实行这一战略的要点是,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保证我国文化长治久安,维护国家文化主权不受侵犯。实行这一战略的重要手段是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着手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质量,打入海外市场,在保护国家文化安全不受侵犯的前提下,提高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认知度。参考文献:
[1]欧阳有旺,苏婧璇. 基于国家文化安全的文化产业对外开放战略研究[J]. 现代商业,2010,24:48-50.
[2]李玉娟.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文化产业对外发展研究[J]. 改革与战略,2017,06:67-69.
[3]曾荣平,侯景娟. 发展文化产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意义与路径选择[J]. 求实,2014,01:43-47.
胡炜(1981-),男,甘肃礼县人,研究生,西北政法大学,工程师,研究方向:经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G
A
1006-0049-(2017)18-0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