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早期国民党主流对新文化运动的不同解读

2017-01-30 05:55:03王晓林
山西青年 2017年18期
关键词:世界主义新文化白话文

王晓林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20世纪早期国民党主流对新文化运动的不同解读

王晓林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新文化运动初期,国民党正忙于军事斗争,无力改良上层思想,曾一度游离于这场运动。五四后,孙中山等人看到蓬蓬勃勃的群众力量,开始赞扬新文化,并通过创建杂志等手段,一度出现与新文化倡导力量结合的趋势。但应注意的是国民党关于新文化的认识是有别于新文化运动者的,加之当时国内复杂的政治派系斗争,导致国民党不能及时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

国民党;新文化运动;不同解读;k27

1915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宣传新思想新道德,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虽然五四后期,孙中山曾多次公开赞扬过新文化运动,通过创办报刊等各种方式对其进行支持,并一度加强与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指导势力的联系,但仍不能对这场运动进行实际领导。除要应付当时复杂的反军阀斗争外,国民党对新文化的不同解读,也是其不能与新文化倡导者真正合流的根源。

一、文化保守

五四”运动后,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人开始认真思考新文化派的相关主张与特殊影响,并以积极态度融入到新文化中。

尽管国民党公开表示支持新文化运动,但其主张却具有保守性,在某些方面也与新文化运动者存在众多分歧。首先,在文白之争上,虽然国民党明确支持使用白话文,其主要杂志《星期评论》也采用白话文体,《建设》杂志随作者之便,党内主要人物胡汉民还亲自实践,在《星期评论》、《建设》上使用白话文写作。但应指出的是,与新文化派的尽废文言不同,国民党内并不赞成完全放弃文言文,而是力图实现白话与文言的统一。在《建设》杂志发刊时,朱执信就以渐进自然之故主张使用白话,但由于白话还有不完备之处,所以在必要时,“仍不妨以文补白”[1]。并认为“往昔之应用文学已不能不参用白话,将来白话文亦不能不补以文言”[2]。对于文言一致的说法,孙中山也并不赞同,他认为文字本出于言语,文言要不能随言语而俱化。随着白话文在推广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一部分国民党人甚至认为白话文的发展引起文字的退化,廖仲恺在与胡适的信件中就曾直言“近时之白话小说,白话文字,较之前代之小说语录,已大不如”[3],并以此作为文字退化的表现。

另外,关于如何对待中国封建道德的问题上,尽管大部分国民党人认为儒学为统治者所利用,支配中国两千多年,早已成为一种思想监狱,但是同新文化者认为中国的封建道德早已经无讨论的必要,并且“将来必与八股科学同一命运耳”的消极主张相比,国民党人对固有道德的批判还是显得相对温和的。比如,戴季陶在《旧伦理的崩坏与新伦理的建设》一文中,就把儒家的传统道德“仁爱”作为个性和社会发展的范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第六讲中,也明确提到忠孝节义等旧道德,中国人“至今还是常讲的”,因为受到外来压迫,那些所谓的新文化才开始“横行中国”。针对当时全面否定传统道德的现象,他进而批评到,那些“醉心新文化的人,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不知道我们固有的东西,如果是好的,当然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弃”。这种辩证温和的看法也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与新文化派全盘接受西方学说的观念不同,国民党内大多数人则公开表示反对这种“历史虚无主义”。孙中山认为“我们中国的新青年,未曾过仔细考究中国的旧学说,便以为这些学说是世界顶新的了。殊不知道在欧洲是最新的,在中国就有了几千年了”[4]。他认为现在像欧美学习是要学中国没有的东西,并不是舍近求远,而忽略了中国固有的文明。可见国民党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仍是抱着改良改进的态度,与新文化派的理念仍有较大差距。国民党内固然认识到旧文化对民众生活的某些消极作用,但与新文化派的激进相比,其基本观点仍具有一定保守性。

二、提倡民族主义

新文化运动领导者曾经极力反对民族主义,主张世界主义。五四前,陈独秀就指出国家如果不能保护民众,那人民就没必要爱国,甚至提出了:“残民之祸,恶国家甚于无国家”的极端主张。李大钊也认为爱国应该是有条件的爱国,并设想成立世界联合政府。而胡适更是地道的世界主义者,早在留美期间就多次发表关于大同主义的演讲,宣传“大同主义之我见”、“大同主义哲学”等世界主义观念。

孙中山虽不否认世界主义,但与新文化运动者的极端相比,他则认为要实现世界主义必须先加强民族主义的意识,并强调当今的中国并不适合世界主义,“从前中国知识阶级的人,因为有了世界主义的思想,所以满清入关,全国就亡……无论什么人来在做中国皇帝都是欢迎的。[5]”他进而指出,当下的世界主义思想,是列强故意煽惑的,有着险恶的用心,近日中国主张新文化的新青年,公开反对民族主义,就是被这种煽动所诱惑。并认为世界主义本“不是受屈民族”所应该讲的,对于我们这种“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才配讲世界主义”[5]。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蔡元培,其世界主义观则经历了由信仰到排斥的过程。在为《国民》杂志作序时,他就明确表达了其世界主义胸怀,认为国家对于世界这个“大群”来说,只是一个“小群”。随着日本侵华步伐的日益逼近,曾作为世界主义忠实信徒的蔡元培,逐渐转为民族主义立场,认为中国受了世界主义的欺骗,所以“我们不谈世界主义,谈民族主义;民族主义达到了,才好谈世界主义[6]。在他拟定的《中华民国教育宗旨》中,更是提出了“恢复民族精神,发扬固有文化”的主张。朱执信所阐释的民族主义则是摒弃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着重强调人道主义,民族自决和世界和平。他反对以“睡狮”来形容中国,指出“要做人,不要做狮子”并曾大声呼疾:唯爱国同时爱一切人类,使能有益于人类,且有益于国家耳[7]”在国家受到外敌入侵时,作为一种爱国精神的表现,民族主义仍然发挥了其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谈政治

由于对军阀及官僚政府的异常失望,新文化者大都避谈政治,陈独秀亦是如此,他认为当时的救国希望不在于政治运动,而是全国性的文化革新。他曾在《新青年》一文中揭示“从事国民运动,勿囿于党派运动”的主张[8]。而胡适更是在多种场合公开表达“二十年不谈政治之理想”。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更是不涉政治的支持者,在给汪精卫的信函中就曾言“…弟进京后,受各政团招待时,竟老实揭示不涉政界之决心”[9]。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参与者,蔡元培的不涉政治之心,更是五四前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共同的思想态度。

针对国人大都避谈政治的现状,国民党人曾多次公开表示批评。在广东省第五次教育大会闭幕式上,孙中山就说到:“设诸君不谈政治,学生不谈政治,为农者亦不谈政治,为工为商者亦不谈政治,试问中华民国是谁之国?”因此,他提倡教育者实行改良政治,且要“不忘政治”[10]。在学生界工作的孙镜亚则在多篇文章中反复论述反帝反军阀以及护法运动的重要性,强调爱国与护法必须结合起来,否则将无所作为。他更是犀利的指出“人民不关心国政,军阀政客才得以勾结实行专政”,若是真爱和平,“就应援助护法推倒北京政府”。《民国日报》主编叶楚伧在《谨告归国留日学生》一文中,更是对学生提出“贯彻精神,实现主义、从事救国活动、协同动作”等四条建议,并在其多篇社论中公开鼓动民众奋起救国,号召推翻北洋政府,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另外,吴铁城、谭人凤、钮永健等国民党要人也加入到反帝反军阀的宣传号召中,主张关心国政,讨伐国贼。

显然,国民党人对新文化运动本质的理解,与当时新文化运动者存在较大差距,很难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其独特的文化理念和实现途径,在今天仍不失其价值。

四、结语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形成了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尽管国民党人曾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这场文化变革,但其主张与新文化派总存在种种不同,尤其是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对政治运动的理解等方面的巨大不同,使其在“全盘西化”的新文化运动面前总显得格格不入。虽然其文化主张具有某些合理性,但在当时国内思想文化剧烈变革的大背景下,青年学生已然成为改革的中心力量,国民党内部对于新文化的不同解读,直接导致了其在这场运动中的被动局面。

[1]刘桂生.台港及海外五四研究论著撷要[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222.

[2]朱执信.朱执信复杨庶堪(沧白)函[J].建设,2(2):186.

[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廖仲恺致胡适函》.1919年7月19日.胡适来往书信选[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3.62.

[4]孙中山.《三民主义》《孙中山文集》[M].团结出版社,1997:106.

[5]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孙中山文集》[M].团结出版社,1997:92,119-120.

[6]蔡元培.《三民主义与国语》《蔡元培全集》第6卷[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494.

[7]朱执信.《睡的人醒了》《新声》[N].1-1:114.

[8]《新青年》.1916,1(5).

[9]蔡元培.《致汪精卫函》《蔡元培全集》[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6.

[10]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53.

J

A

1006-0049-(2017)18-0199-02

猜你喜欢
世界主义新文化白话文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媒介化的世界主义:世界主义媒介研究文献综述
未来传播(2018年6期)2018-01-23 18:44:36
新文化购买PDAL40%股权
综艺报(2017年1期)2017-02-17 16:22:31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17:13:20
新文化等级化·传承与创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与挑战以及韩国在未来国际合作中的角色
胡适妙解白话
李斯特国家主义理念思辨
胡适巧推白话文
党员文摘(2016年3期)2016-03-12 21:58:22
胡适妙解白话
做人与处世(2015年4期)2015-09-10 07:22:44
近现代媒介的功能如何由党见本位转向民意、舆论本位——以白话文运动为转折点
新闻传播(2015年10期)2015-07-18 11:0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