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林
拉萨市第二中学,西藏 拉萨 850000
浅谈藏区后进生形成原因及转化措施
赵秀林
拉萨市第二中学,西藏 拉萨 850000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我国教育基本国情之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起步晚,间接导致教学师资力量远落后于中东部地区。而后进生作为学校教育的必然存在,需要引起学校与老师的足够重视,加强思想疏导与学业辅导,以人为本,结合后进生形成的主观因素与客观条件,采用有效的转化方案。
藏区;后进生;成因;转化措施
后进生不等同于学困生,是指在学习成绩和思想道德方面暂时均有欠缺的学生。藏区因其特殊的民族结构、语言、地理位置,学校发展也受到制约,因而每个学校的后进生也占到一定比例。后进生不仅成为家庭负担之一,也会影响地区青少年群体的风气,甚至关系到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因此,如何做好藏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仅是改善学校教学风气、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目标之一,也是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必须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之一。
后进生形成原因复杂,受到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因素影响。
(一)主观原因
1.意志薄弱,养成不良的个人行为习惯
后进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缺点,就是意志力薄弱,不能克服内心想法,抑制自己做出错误行为。后进生并非不能辨别是非曲直,只是他们面对欲望与道德冲突,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行为,从而做出有损个人进步的选择。思想上的不坚定,导致后进生转化工作经常出现屡教不改的现象。
2.自尊心生长畸形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后进生也不例外,但在实际生活学习中,后进生常受到更多指责。而且,随着认知水平逐步完善,藏区后进生尤其会产生低人一等的自我认知,最容易出现的一种情况就是:内心敏感缺乏尊重感,却表现的粗暴、自暴自弃、拒绝进步。每当他们出现渴望进步的想法甚至行为时,若没有及时受到表扬或者尊重,伴随产生的自卑心理,会与他们原本不够健康发展的自尊心交织,使他们持续处于后进状态。
3.学习方式单一
藏区基础教育工作起步晚于中西部地区,教育方式、理念还保留较多传统观点。学生的学习方法被动单一,机械接受知识灌输,重复优秀者的学习经验,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互动过程相对较少,缺乏依据个体属性定制的个性化学习计划。
(二)客观原因
1.藏区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西藏地区海拔高,平均日照时间长,氧气稀薄,这些自然环境条件导致藏区的学生普遍会有因为缺氧造成睡眠不足等问题,影响藏区学生学习效率。加之藏区交通运输条件有限,新型多媒体设备覆盖难度大,使学习的直观性、趣味性大大减弱。
2.藏区家长文化水平造成的影响
目前,藏区家长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受教育程度较低,虽然这一现象已经逐年改善,但是占相当数量的群体比例。导致他们不能及时跟进子女学习情况,对子女加以要求,缺少实时监督疏导,容易使孩子养成不爱学习的习惯。
3.藏区学校师资力量不均匀
藏区学校因其地理属性,导致拥有的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分配不均,不能因材施教,长此以往,部分学困生容易退步成为后进生。
藏区后进生的成因复杂,且严重程度不等,因此藏区后进生转化工作是一项漫长又艰巨的事业,需要学校及任课教师结合丰富的教学经验,投入十足的耐心与爱心,缓慢疏导,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一)用关怀与爱浇筑学生精神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般情况,后进生往往对老师、学校存在敌意,抵触对他们“念经式”的谈话教育。老师只有做到真正关爱后进生,弥补他们在学校、家庭、同学中受到的爱的缺失,理解并保护他们敏感脆弱的自尊心,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让他们感受来自老师、学校的关怀与帮助,让他们愿意放下抵触心理,获得进步。
(二)明确道德规范,增强是非观念
使后进生进步的根本办法是帮助后进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与学习意识。因此学校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尤其需要加强对后进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通过对后进生的启发、引导,结合优秀实例及反面教训,培养后进生养成自主辨别是非观念的能力,形成稳定的道德观,让后进生产生不断完善自我、寻求进步的意识。
(三)因材施教,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因为后进生思想上的欠缺,未能树立正确的求学观,所以学习成绩往往不尽如人意。加之受到藏区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对学习价值理解不到位。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重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与优等生在智商并无差距,只是投入不足。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课外活动,融入集体,感受集体的学习氛围,及时表扬进步成果,以提高学习积极性,保持学习动力,使他们的学习成绩有稳步提高。
(四)尊重民族习惯,健全学生人格
藏区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藏区学生受本民族文化影响较多。较多学生来自偏远地区,他们渴望融入学校环境,但又敏感多疑,需要老师能够充分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与宗教信仰,利于他们真正融入学校生活。
(五)严格要求,避免重蹈覆辙
藏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并投入关注的事业。后进生极易出现的一种情况就是出现反复问题,老师需要坚持开展转化工作。对于转化的后进生,应该保持关注,及时修正在思想、学习上的小偏差,避免重蹈覆辙。对于已经出现反复现象的后进生,深入分析原因,持续关注力度,坚持疏导与约束同时开展,确保后进生能够做到真正的转化。
综上,藏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没有现成模板可套用的,也没有固定方法可执行,需要学校和老师能够以学生为本,用心关注,客观分析后进生的成因,善于挖掘后进生的优点,结合性格特点、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制定个性化疏导措施,减少后进生群体数量,为藏区未来发展打造坚实基础。
[1]崔文焕.学校教育中“后进生”的形成原因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2]潘信.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后进生抗逆力增进研究[D].苏州大学,2013.
[3]王鉴.论我国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及其政策支持[J].学术探索,2010(05):126-131.
[4]厉园光.当代中学后进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5]吴学文.新形势下“后进生”管理工作的若干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
G
A
1006-0049-(2017)18-01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