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杰 陶 威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刘 杰*陶 威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互联网+”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和标志,给现代社会各方面带来了深刻影响和变革。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出多方面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与时俱进,以新心态、新语态、新形态、新生态来创新其工作机制。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改革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紧密关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并且有利于一流人才的培育和一流大学的建设,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由此可以看出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并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尤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结合时代特点,创新工作机制,以达到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互联网+”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在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中创造新的发展业态。“互联网+”深刻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在的环境,势必带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化。
(一)大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广泛,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带来挑战
目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主要还是由上而下的任务式学习,行政色彩较浓。而如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信息内容复杂,海量的信息促使阅读者对于不感兴趣、非重点信息自动屏蔽,而对于感兴趣、与自己紧密相关的信息主动浏览。因此,高校传统的、单一的学习形式势必引起受众的反感,从而使得思政授课效果不佳,倒逼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形式创新改革。
(二)明星、微博大V等争做思想引领者,给高校思政工作者发声权带来压力
目前娱乐明星、“大V”等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发声,用各种方式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和价值取向,混乱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出现一批所谓“脑残粉”。但目前各大平台并未出现思政工作者为主角的思想引领大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发声平台依旧在课堂上,通过面授的形式去影响大学生。这种影响相对网络影响范围窄、效果不佳。
(一)以新心态突破授课界限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处于客体地位。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随着信息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发展,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主客体界限逐渐模糊。面对教师和学生关系的转变,教师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探索符合学生认知需求的授课方式,并基于新媒体平台和渠道,通过分析学生的新动态、新需求,积极引导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征进行点对点式教育和个性化心理辅导。此外,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容纳学生的新思想和新动态,学会接纳不同的观点和诉求,学会与时俱进,学会因材施教。
(二)以新语态与大学生双向交流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课堂以老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推动了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方式由单向灌输变成双向互动。因此,“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关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深度交流沟通,为了改善与学生的沟通效果,教师要学会运用新语态迎合学生的新习惯和新术语,积极寻找和学生的共同语言。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应该从“求量”变为“求质”,即高校要从关注学生的学习数量向关注学生能学到什么有价值的知识转变,要学会向学生传授能够被他们轻易接受且对他们有用的新知识和新内容。
(三)以新形态丰富思政工作方式
“互联网+”背景下,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快速发展,并且逐渐成为大众沟通交流、获取信息的主流工具。为了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高校要积极构建“微阵地”,大力发展“微思政”。首先应该充分运用好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大学生喜爱并且习惯的形式,建立聚集大学生群体的论坛、社区等社交阵地。利用这些“阵地”,有针对性进行思想引导。此外,高校可以研究开发自己的手机学习网站和APP应用客户端,迎合目前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偏好,并将最新、最权威的高校思想政治学习内容通过移动互联网络媒体传递给高校大学生。
(四)以新生态构建良好学习环境
“互联网+”背景下,各种思潮互相碰撞,各种信息快速传播,来自社会、生活、工作、学习等多方面的压力往往可能对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三观产生负面影响,冲击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对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提出巨大的挑战。因此,应该积极弘扬正能量,净化学生的网络环境和学习氛围,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和不良网站的危害。高校要自己构建学习教育网站,引导学生言行,传播正能量,同时要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和防范手段,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稳定。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新常态的形成,以互联网和手机等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迅猛发展,新媒体凭借其广泛性、精准性、时效性,迅速丰富了传统媒体的功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此外,这种新媒体融合的趋势,也为“互联网+”背景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努力开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做出了贡献。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可以充分运用新媒体和互联网的优势,突破传统内容和形式的局限,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方式和形式,顺应时代潮流,迎合大学生的新特征和新需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1]顾华宁,周图伽.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06):99-101.
[2]王卫国.“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趋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4):88-91.
刘杰(1989-),男,汉族,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政;陶威(1990-),女,汉族,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G
A
1006-0049-(2017)18-01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