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宇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干预研究
杨 宇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现如今,医患关系的紧张让很多医院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力不从心,为缓解这种情况,很多医院普及医务社会工作。产后抑郁症患者人数日渐增加,已被界定为精神性疾患。基于此背景,本文应用认知行为理论对医务社会工作的概况、介入产后抑郁症患者的意义及具体实务介入这三方面分析,探索传统医学治疗模式之外的新思路。从而帮助产后抑郁症案主群体正视自我角色、恢复健康心态、积极面对产后生活。
认知行为;医务社会工作;产后抑郁症
(一)概念界定
医务社会工作是为适应人们更高层次需要、在健康照顾领域内提供社会工作服务活动。专业特征体现于:跨学科性、综合性、社会福利性。在专业价值观层面,强调医护专业价值观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双重结合。
(二)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的现状
21世纪之初,我国很多医院开始设立独立部门,发展显露成效。但因专业社会工作者数量有限,能够投入到医疗系统的更是甚微。很多医院管理者缺乏正确意识,易将社会工作者定义成志愿者或行政岗位角色,不利于医务社会工作发挥专业优势。
(一)概念解析
产后抑郁症,亦称PPD,是分娩前后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介于产后抑郁性精神病和产后忧郁之间的精神疾患,一般于产后2周发病,4-6周症状明显。[1]患者情绪上:易怒、对生活丧失希望。行为上:食欲不振、体重短时间内变化、甚至对新生儿有虐待举动。
(二)医务社会工作介入产后抑郁症患者的意义
1.机体因素引发心理障碍需要介入。由于母体受孕,产后24h体内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其中包括甲状腺分泌功能变化、雌激素、孕激素的变化等。[2]而内分泌的紊乱让很多产后抑郁症患者有轻微的自杀倾向。
2.产妇及家属的心理认知水平需要提升。研究表明,有些产妇在早前经历过流产,在生产时会暗示自己,刺激心理。因此,医务社会工作有必要介入以提升其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产妇家人在重男轻女传统观念下,忽视对其身体的照料、心理的抚慰。开展相应介入,能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
3.医患关系日渐紧张。产妇在分娩之后,不论是家人还是院方都在敏感时期,易在细节问题产生分歧。而有效的介入有助于减少医方和患者、患者与家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一)案主自身
1.认知构建——理性情绪疗法
本文以笔者实习的Q市A医院产后抑郁症案主为例。案主之前有流产经历,新生儿出生后体质不佳,案主将其归结于自身。产后自我封闭、食欲不振。医务社会工作者了解情况后,撰写介入计划,进行辅导。治疗干预设置2-3次,每次时间控制在一小时内。首先,建立信任关系,做初步心理诊断。记录谈话内容,确定其存在的不合理情绪。介入完成后,将反馈到的信息加以分析,在接下来的介入中,用多种方式向其表达正性评价;帮助其认识到自己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表现,产生原因,寻找非理性信念,引导产妇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不合理信念对心理状况的影响。[3]本例中,要帮助案主认识到孩子健康问题并非是案主造成的。鼓励案主和不合理情绪抗争。
2.焦虑缓解——系统脱敏法
产后抑郁症患者会因社会角色的转变感到不适,拒绝母乳喂养孩子。针对这类问题,医务社会工作者可设置焦虑量表,分值在0-100分,让案主对自己当下表现进行打分,分值越高,焦虑程度越大,在系统脱敏治疗环节中学会肌肉放松。社会工作者构建场景,让其想象孩子在一旁,设立初级刺激场景。并记录此时案主反应,若出现情绪难忍现象则停止。如若没有,则继续加重刺激程度。让案主设想自己用手触碰婴儿,告知其孩子是血缘纽带,学着接纳。在系统脱敏过程中,可分时段询问此刻放松的程度,每一层级都按之前量表打分。本例中,要达到案主和新生儿间发生肢体接触。
(二)亲属层面
医务社会工作者需要在了解一定情况基础上,为案主争取外部环境的支持。分娩后,产妇最需要来自另一半的呵护和家庭的温暖。这时候如果夫妻关系持续恶化,则会加重抑郁。在征得医院和其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可积极和其亲属沟通,有些家庭存在重男轻女思想,对这类家庭成员可进行理性情绪疗法介入,帮其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同时,医务社会工作者可发挥自身链接资源的能力,帮其联系专业的婚姻家庭咨询师,用专业知识帮助案主改善夫妻关系。在对产妇进行介入时,可邀请伴侣参与其中,引发心理共鸣。
(三)医护层面介入
在医院方面,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与医院产科负责人进行沟通,设立爱心助产站。鼓励产科医生在产妇分娩时,多一些安慰和关怀,让产妇免于陷入孤独境地。对家庭经济困难的产妇,可减免治疗费用,减轻产妇家庭经济负担。同时,社会工作者可与医护人员随时跟进,对产前就表现出抑郁的产妇,进行情绪疏导,做好预防。鼓励医院实行护士陪伴制度,杜绝各种精神刺激,尤其是敏感问题,比如婴儿的性别、产妇体型的恢复,孩子将加重经济负担等[4]。
产后抑郁症的相关研究有很多,研究成果也都卓有成效。但如何创新现有治疗模式,值得学术界深思。本文基于认知行为理论,从医务社会工作专业角度展开叙述,但篇幅有限,所涉及的也只是其中的小部分。针对这一领域,还可以注入更多学术理论加以探究。在未来的实务中,总结经验、丰厚理论,为解决这一类精神性疾患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介入方案,以辅助医学和心理学领域关于这一问题的体系化研究。
[1]陈静.产后抑郁症病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江西医药,2008,43(3).
[2]刘富玲.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及其预防[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7.
[3]朱桐梅,丁红梅,赵晓华,杨勇.产后抑郁症发病因素及防治对策初步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
[4]张莹婷.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心理护理[J].中国优生优育,2013.11.
杨宇(1992-),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2016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医务社会工作。
C916;R
A
1006-0049-(2017)18-01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