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淼 邹璐璐
商丘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浅谈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何 淼*邹璐璐
商丘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全球化境遇下的文化间的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经验。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成为当代大学生实现以世界公民身份生存的前提。通过对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现状分析,谈一些对于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效的观点和途径。
全球化;跨文化交流;生存;交际能力;大学生
在现在的社会中,“全球化”一词对人们来说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多次的被提起。目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全球化”一次随处可见,俨然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代名词。关于“全球化”这一次已有诸多解释,通常情况下所指的是世界上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世界人民在“全球化”的意识形态下,建立起“全球化”规模的基础,从而引发全球化生物链的广泛兴起。现如今“全球化”可是将世界作为一个缩影,地球上的所有国家合为一个整体。
自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开始,积极加入到世界贸易组织,这一举措迎合了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文化教育、对外贸易、金融货币等各项领域,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在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与不同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是一种趋势,跨文化交流能力成为日常生活工作中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跨文化交流”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著名人类文化学家爱德华.霍金首次提出并使用。由霍金创作的《无声的语言》艺术更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着“跨文化交流”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其中阐述了“跨文化交流”的含义,即是“文化就是交流,交流就是文化”的主体思想。
世界各国之间存在有不同文化、社会背景、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当他们在一起进行交流的时候,产生的效果便称之为“跨文化交流”。当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无障碍交流的时候,便称为现实意义上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在全球多种语言,例如:汉语、英语、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等,但并不是说只有不同语言国家之间才会存在“跨文化交流”,即便同时都会使用汉语作为日常用语的国家也是会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甚至可以说相同国籍的人们也会因为地区差异产生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情况下跨文化交流的情况也是会产生的。
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跨文化交际特定语境环境。
(二)跨文化交际异文化掌控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行为能力。
根据日常教学中普遍反映出情况发现,我国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学习方面存在欠缺,现如今大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机会将会不断增加,交流中出现的失误也会增多,这种失误曾被语言学家们称为“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双向的、复杂的、互动的动态过程。由于不同国家使用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思维模式、人生观、价值观等都会存在差异,这种情况下导致语用失误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势必会造成人们交际障碍与困惑。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涉外专业和外语教学科研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面临着中西方文化碰撞出来的种种问题,应主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一)跨语言语法文化不同
1.语音差异
汉语中语调读起来给人以抑扬顿挫之美感,主要在于有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但是各国语言的语调都会有区别,便导致中国学生在读外语时会按照中国模式进行,而国外人听中国学生说话有时则会感觉缺乏重点,不容易理解在说什么。
2.词组差异
各类语言的基本,是词组;词组更是语言文化的基础。想要从真正意义上理解词组的含义,就必须融入到特定的文化和语言环境当中,在学时便会发现很多词汇的含义就会大相径庭,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学生对某些词汇进行理解的时候有偏差和误解。
3.段落差异
汉语文章结构是从个体到整体;可是例如:英语文章的结构却是从整体到个体。中国学生便会习惯性按照中国的语言文章结构形式,来阅读英语文章,并不能真正理解原文的意思。
(二)片面理解大学生跨文化差异
1.对跨文化教育理解片面
当代大学生普遍喜欢实用英语,英语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趋势。同样,在不同国家跨文化交流的时候人们也习惯性使用英语作为沟通交流的平台媒介。这可以说是我们在教育中的一种缺失,我们教师在教授学生的时候,过分强调英语,导致学生过度向西方文化倾斜,造成很多学生对西方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掌握的比较好,对其他国的了解少之又少,有的学生甚至对自己国家的本土文化产生轻视,此情况的发生在不远的将来,将会对本土文化造成毁灭性的伤害。
2.语言与跨文化交流关系混淆
我们在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通常需要对语言所属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意识形态等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例如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身边的中国朋友在和其他非英语国家的人交流的时候,双方之间习惯性使用英语进行沟通;通常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双方都要具有能够非常熟练掌握英语的能力,还必须相互之间足够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有效的沟通。
3.跨文化交流语言使用范围存在误解
在跨文化交流中,即便以其中一方的母语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传播媒介,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双方需要受到次语言文化的限制。也就是说在跨文化交流中,言语行为适当性不能完全依据使用什么语言来决定。例如,中国人到马来西亚从事商务,即使是用汉语进行交流,也应该坚持我们正常的交流方式和语言习惯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在马来西亚文化环境中交流的可接受性。
首先,在跨文化教学中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在日常教学活动当中,我们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外语语言用用能力提高,还要对异域文化进行深入探究,把异域文化贯穿于语言教学当中。应根据时代背景要求制定适合各高校自身的跨文化教学改革措施,从课堂内容、教学形式、课程设置等多方位进行深入改革,也应把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纳入到改革当中。
其次,重视创造跨文化交流实践环境。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只依赖于课堂教学是非常局限的,各高校还应该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真正实践跨文化交流。现在在国外很多高校都有设置孔子学院,我们身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创造条件与外国学生的交流学习的机会扩大化。现在我们正处于互联网+时代,可以通过网络作为媒介,建立网络平台让学生和教师与国外友好院校在此平台上与外国友人进行日常交流,这样不仅可以资源共享,并且可以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如果能够争取到交换生联合培养的项目也会对我国学生学习跨文化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在异国深入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使自己融入到异国生活环境当中,这样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最有效的方法。
最后,加强高校教师自身跨文化学术研究。做为一名跨文化教育工作者,我根据自身工作多年积淀发现的问题,想要在此方面做好学术研究工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能单纯只是依靠跨文化教育自身,要积极与非外语专业且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教师加强联系,从多方位扩展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二是,积极促成与国外友好院校教师交流合作项目,修读外国教师跨文化学习课程,潜移默化中促进双方之间知识储备、经验交流;三是,创造条件通过直接接触外国文化,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了解和掌握异文化中人们的真实心理感受;四是,根据高校自身情况,邀请国外此专业教师前来讲座,条件允许的话直接开设交流课程,也是一种非常值得提倡,也是最能产生影响力的方式;五是,建立本校留学生联络机制,定期与留学生通过网络交流,这样不仅能够加强自身对外国文化的动态把控能力,还可以与留学生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跨文化交流中,准确的把握异文化精神和时代表现形式,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条件。在如今教学成果现有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应该不断对异文华和本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加强对异文化的亲身探究,从而真正做到积累大量的文化知识,加强对文化习俗的理解的目的。在课堂中加入生动形象的情景模式,构建完善的跨文化交际桥梁。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5.
[4]胡文仲.文化与交流[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16.
[5]周国建.全球化视野下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及其培养[J].理论导刊,2005(11):30.
[6]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何淼(1988-),女,汉族,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商丘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者简介:邹璐璐(1989-),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商丘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
G
A
1006-0049-(2017)18-00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