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宁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山东 济南 250014
文化视角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适应问题研究
于家宁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山东 济南 250014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入城市公立学校就读。研究发现,随迁子女在城市学校会出现学习、人际交往、心理、行为等一系列适应问题。笔者认为城乡间,学校间文化资本的差异是其学校适应问题产生的根源,解决随迁子女学校适应问题应重视文化差异的影响,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努力,增加随迁子女的文化资本,促进随迁子女发展。认为城乡间,学校间文化资本的差异是其学校适应问题产生的根源,进一步分析,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适应;文化视角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以及“两为主”政策的落实,越来越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父母进入城市求学。但“有学上”不等于“上好学”,随迁子女能否适应城市学校的教学和生活是决定其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2016年《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改革随迁子女就学机制,促进随迁子女融入学校和社区。教育部《2017工作要点》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切实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随迁子女学校适应问题成为国家社会关注的热点。
在长期城乡二元体制影响下,城乡文化存在巨大差异,城乡学生文化资本占有量也有很大差距。随迁子女在从农村到城市完成了位置上的变化但文化上短时间内却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在进入城市学校后势必会出现一系列适应问题。本文基于文化视角,探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适应状况及问题,分析文化对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基于对济南市80名随迁子女、45名城市学生、40名教师和35名家长的深入访谈及对320名随迁子女及240名城市学生的问卷调查的分析发现,随迁子女进入城市学校后会出现学习、人际交往、心理、行为等方面的适应问题。
(一)学习基础差、压力大
随迁子女原来所在的农村学校,教育水平低,教育资源匮乏,学生接收信息的途径有限,知识面狭窄,由于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匮乏,学生接收信息途径有限,加之文化环境及教师能力的不足,随迁子女在学习上明显不如城市学生。随迁子女不能够在短时间内调整自我,难以跟上城市学校的学习进度。而这些差距又进一步给随迁子女带来紧迫感,使得他们产生紧张焦虑等情绪。A校宋同学表示:“我在这所学校一开始上课的时候很不适应,有些老师讲课内容复杂了就听不大懂。上课的话就像地理,我都没接触过高科技的技术应用,但是人其他孩子就很懂遥感、卫星什么的,什么都不如别人。”
(二)同学关系冷淡、疏离
随迁子女在刚进入城市学校后,由于初来乍到的陌生感、和城市群体的差距感,普遍上表现内向、封闭。在转来后和老师、同学关系疏离,甚至抵触交往,初期很难融入同学和班级。A校的城里学生刘同学表示,“班里的农村孩子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内向、没有自信心,也不爱说话,很少主动和我们一起玩”。由于农村封闭保守的学校文化等影响以及内心的自卑感,随迁子女往往在自我意识上将自己放于人际交往的底端,不敢和老师交往,同时也不愿与城市孩子交流。
(三)敏感内向、自卑孤独
随迁子女的心理适应问题具体表现为有落差感,敏感脆弱,内向封闭,自卑孤独。和城市学生在学习上和家庭上的巨大差异使随迁子女在迁入城市学校后普遍上心理存在自卑感和怀疑感。表现在对自我能力和价值的怀疑、对其他群体的排斥、情绪内敛、内向敏感。A校的孙同学说:“来济南后我觉得自己不管是学习还是家庭和他们城里的差太多了,他们见识比我广,我什么都不如人家。”他们不敢、不愿与城市群体交流,难以积极参与新生活,抵触谈及自己的父母和家庭。
(四)生活习惯不一、行为习惯冲突
在学校生活方面城市学校奉行的素质化教育对学生的行为、卫生等方面要求相对较高,而在农村学校生活较散漫、宽松,社会关系网人情化,与城市严格的文明纪律规章等生活模式相差较大。这样的差异导致随迁子女入学初期在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建立上出现问题。
2、实现询证函自动发送。由于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存在财务部人工发出往来款询证函的现象,导致往来款信息核对中出现错误增多和效率下降的问题,对此,开发能自动发送询证函的平台功能迫在眉睫。通过在往来款集成平台上增加自动发送询证函短信的功能,实现往来款的自动对账询证,便于业务部门与往来供应商或客户的实时信息核对,提高往来款核销的工作效率。■
通过对上述研究结果的展示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一)随迁子女进入城市学校后会出现一系列学校适应问题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问题具体表现在学习上跟不上进度、且不自信;在人际上,师生关系表现为既想得到关爱却又自我封闭的矛盾心理,同伴关系表现为与城市学生亲密关系较少;心理上敏感内向,自卑封闭,孤独对立;生活上行为、卫生习惯不适应
(二)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对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影响重大
城乡文化环境、语言编码形式、文化资本占有量及由此产生的文化效应对随迁子女的自我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形成影响巨大,进而影响其对城市学校的适应。
基于此,本研究认为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相关问题的合理解决应重视文化的影响,考虑城乡文化发展差异,由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各方共同努力,促进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
(一)政府:统筹城乡、深化改革
第一,统筹城乡文化,缩小城乡文化差异。城乡文化的差异是由城乡经济发展决定的,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投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在文化上的高低之差,提升农村文化自信。
第二,改善公共服务,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是增强随迁子女家庭文化资本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其更好的适应学校生活。
(二)社会:创造氛围、给予关怀
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为随迁子女的适应及发展创造良好亲和的社会文化氛围,给予人文关怀,从而促进随迁子女自主解决适应问题的积极性。
改善社会文化环境,营造平等、关爱、互助的文化氛围;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为随迁子女其提供学习和才艺帮助;发动社会力量,为随迁子女提供阅读书籍,弥补家庭文化资本的缺失等。
(三)学校:师生友爱、理念多元
学校作为随迁子女接触的主要环境,又兼具文化交流传播任务,学校采取措施至关重要。
第一,学校要尊重随迀子女自身的文化特质,建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积极创造新的学校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和团队活动,增加城乡学生的互动,改善人际关系,营造城乡平等的文化氛围。
第二,引导教师和同学在各方面为随迁子女提供支持和关爱。在学校中教师和同学的支持和关心对随迁子女学校适应至关重要。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城乡文化差异和随迁子女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提升教师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调动随迁子女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家庭:改变观念、增加资本
第一,家长应努力营造亲切的家庭氛围,改变“成绩至上”的观念,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增加与子女的交流,尽可能地增多陪伴时间。
第二,增加家庭文化资本量。适当得增大教育支出,重视孩子的学习状态、学习软硬件设施,为孩子提供更为丰富的家庭文化资本。
[1]李红婷.城区学校农民工子女文化适应的人类学阐释[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2):30-34.
[2]申继亮,刘霞.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1):108-115.
[3]汪长明,傅菊辉.从“他者”到“群我”城市化进程中随迁子女融人问题[J].当代青年研究,2013(11):32-40.
[4]吕婷婷.文化资本视角下的农村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问题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5):17-21.
[5]王平强,陶积军,徐文彬.多元文化交融及其教育影响——以一农民工子女为学生主体的公办学校为例进行分析[J].教育导刊,2010(10):36-40.
[6]Sandra Paik,Rebecca phillips.Student Mobility in rural communities:What are the Implications for student achievement[J].NCREL,2002:10-12.
[7]谢建社,牛喜霞,等.流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1).
[8]周海玲.论流动儿童教育公平化的策略——文化资本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9).
[9]高义吉,唐汉卫.全球化背景下日本教育的改革进路[J].外国教育研究,2015(9).
于家宁(1995-),女,汉族,山东威海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专业本科在读。
G
A
1006-0049-(2017)18-0031-02
山东师范大学“名校工程”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