篪嗙嗙

2017-01-30 03:19:04
新传奇 2017年37期
关键词:艺人小孩记忆

篪嗙嗙

思想如振翅远翔的鸟儿,不管风里雨里,白昼黑夜,总能穿越时空的重重关山,栖歇在记忆大树的任何一个枝丫上,往事便是记忆常来常往的亲戚,有意无意中,我们的思绪就回到了童年。

儿时的乡村空旷苍茫,枯燥乏味,漫山遍野充溢着无端的寂寥,人们的精神世界恰如秋收后的田野一般空空荡荡。但偶尔来一个走乡串寨的民间艺人,却能浪起一层层涟漪,给人们带来短暂的兴奋和欢乐。其中,一种俗称为打篪(chí)嗙嗙的说唱表演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谓篪嗙嗙,是流行于川东民间的一种竹制乐器,三尺来长碗口粗细的楠竹筒,光滑褐黄,中通外直,一端蒙之以蛇皮,形似二胡琴筒,其雅名叫竹琴。艺人表演时,怀抱竹琴,以手拍之,它的主要功能就是伴奏,其功效犹如如今的架子鼓。在文化娱乐十分匮乏的年代,这种简单的表演,也能令沉闷的乡村生机勃发。

稻粒还仓的时节,打篪嗙嗙的艺人就来了,一个盲人,肩上斜挎竹琴,拄着一根细长的竹竿,戳戳点点,碎步前行,由一位小姑娘引路。村人们见了,欢呼雀跃,像对待贵客一样,尤其是我们一群小孩,呼前拥后,仿佛那行走的艺人就是一座神奇的宝藏。

晚饭后,人们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涌向生产队的庄屋(大集体时期,生产队存放集体财产的公屋,屋前常有一块硕大平坦的地坝)。此时,暮色四合,月悬中天,淡淡的湿气里氤氲着泥土的芬芳。地坝中央早已搭拼了方桌,几盏油灯舔着火苗,在微风中袅袅娜娜。那艺人神态庄重地坐在桌子上,如一尊参透了人生世象的菩萨,令人莫名地生出许多敬畏。

估摸观众也差不多了,那艺人咳一声嗽,啜一口茶,“嗙——嗙——嗙”三声,表演便开始了,全场迅即鸦雀无声。

几声客气的开场白之后,进入正式演出阶段。记忆中,有一则表演的是《林海雪原》中的片断,以唱为主,糅以快板、对白等表演形式,轻重缓急,抑扬有致,错落跌宕,拿捏得很是到位。于是,如潮的掌声在空落落的田野回荡,开怀的笑声在明明灭灭的叶子烟中升腾。尤其是唱词中的“大肚子罗汉走前头,杨子荣侦察排长走中间”一句,让我们一群小孩模仿了很久,也开心了很久。

最精彩的当数艺人表演的那则家庭喜剧。内容大体讲述的是一家三代人之间的感情与矛盾纠葛,小孩向爸爸要钱买糖,爸爸不给,奶奶又袒护孙子。艺人就此以口技的形式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出来。只见他手舞足蹈,时而撮着嘴,尖着嗓子,是小孩的声音;时而发音沙哑,浑厚浓重,是爸爸的声音;时而舌头卷起,豁着嘴,是奶奶的声音。一会儿又蹦又跳,一会儿大步流星,一会儿颠脚迈碎步。更奇妙的是,中间还不时尖杂着鸡鸣声、鸭叫声、狗吠声……高潮处,小孩哭、爸爸骂、奶奶吵、提笤帚、掇板凳……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让所有在场的人都全身心地进入了艺人所构设的境界里,待表演完后很大一会儿,大家才回过神来,报以长久的掌声。

在饥饿的年代,人们对艺人的回报大多是一碗大米、两捧小麦,或者几杯谷子。

尽管如此,那不菲的收入加上艺人那张巧嘴,常常让村人们艳羡不已,有时还能赢得女人的芳心,那年,我远房的三婶就差点跟着那位盲艺人远走高飞了。

时间如水而逝,我们用执著的信念改变了生活,生活用诡谲的魔法改变了我们,每当滤掉社会表象的浮华,生命还原到最本真状态的时候,那篪嗙嗙单调滞涩的声音仿佛还在耳畔,但屈指一算,已有三十多年不曾听到过打篪嗙嗙了。据说,竹琴这种民间技艺,现在依然红火,三峡曲艺团还成功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准备将之发扬光大,幸甚至哉!但作为特殊年代的文化现象和一个时代的缩影,却早已刻录在我们记忆的碟片上,成为了挥之不去的梦。

(重庆熊德斌)

猜你喜欢
艺人小孩记忆
云小孩(上)
懒小孩
老艺人的匠心
学生天地(2018年32期)2018-11-07 12:19:32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海峡姐妹(2018年8期)2018-09-08 07:58:48
记忆中的他们
花灯艺人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海外文摘(2016年4期)2016-04-15 22:28:55
评弹艺人的雅号与别称
苏州杂志(2016年6期)2016-02-28 16: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