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静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225)
浅析赞美诗对小水井苗族文化及歌唱的影响
李 静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225)
赞美诗为基督教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滇北苗族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赞美诗是基督教礼拜仪式中最古老的赞美上帝的歌曲。小水井唱诗班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角,淳朴、原生、未加雕琢的姿态和面貌为我们带来一种纯洁之美。作为西方文化的赞美诗在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来到了云南苗族人民的生活里。一种作为文化而不是“技术”的美声在云南富民一个叫小水井的村落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别有一番风味。本文试从小水井赞美诗对小水井苗族文化及歌唱的影响着手探讨。
小水井;苗族;赞美诗;文化;歌唱
苗族历史悠久,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同其它古代氏族部落一样,创造了最早的东方文明。小水井常年山清水秀,生活环境优美。地貌四面环山,就像一口天然形成的水井,村民们引用的都是那一口井里的水 ,故名“小水井村”。赞美诗对滇北苗族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赞美诗是基督教礼拜仪式中最古老的赞美上帝的歌曲。在生活上,他们始终保持一颗炽热的心,用歌声表达了对上帝﹑对生活的赞美之情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不停歇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唱诗班里靠传教士教给的方法,每天都坚持唱歌,在唱歌的时候他们始终保持半声式的高位置歌唱状态﹑科学的发声方法﹑稳定的呼吸﹑歌唱时朴实无华的表情﹑优美的旋律,伴随着音高﹑节奏的准确性以及高难度的演唱技巧,属于完全正确的美声唱法 ,给每个人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美好印象 ,也可以说,每一个音符都唱进了人民的心里 ,歌唱达到了最高境界。
小水井唱诗班的成员每晚都会在教堂进行排练,这已经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从他们演唱作品﹑声部划分以及歌唱状态等各方面来看,都体现了美声唱法的基本要素。
在歌唱状态上,小水井唱诗班运用的都是胸腹式呼吸,每个人的呼吸方法都是正确的,喉咙始终保持打开,气息非常稳定,声区很有统一性。在歌唱时胸腔也是保持打开。在从远处聆听时给人的感觉就是声音稳重且饱满,有支点,而不是空旷﹑虚无缥缈的。他们的声音线条自然连贯,非常注重情感的表达,跟随动听的声音,就像是在和上帝对话,用心在为上帝歌唱。
在歌唱时,积极运用头腔共鸣,加上腔体运作,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从而得到美妙的声音。在歌唱的过程中,喉咙总是处于打开的状态,并且喉位很低,喉头自然放松。在他们的意识当中,对声音的第一印象就是美声唱法的歌唱状态,并且通过每天不间断的练习,已经将美声唱法运用得非常自如,在平时唱歌前一般都不练声,而是在指挥地带领下,直接进入歌唱。可见他们对情感及音乐所赋予的情感之深厚。
小水井苗族唱诗班经过多年的演变,不断的传承与发展,将美声唱法延续至今。由于受赞美诗的影响,使小水井文化得以传播和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苗族地区之一。郭秀峰为小水井文化及音乐的发展有很大意义,他编制了很多赞美诗,并译成苗文版方便村民的学习,苗族青年还跟着他学字和识谱。郭秀峰精明能干,精通汉语﹑苗文,所以在小水井能友好的与人交流,待人很随和,经常用苗语为他们讲故事。平常还教他们学唱赞美诗﹑识简谱以及基本的音乐基础常识,慢慢的帮他们树立准确的音高概念。在声音上,他们教授的都是美声唱法,并且苗族人很聪明,在这种声音上也附有天赋,一学就学会了,而且还能灵活的在实践中运用。慢慢的通过口传心授,小水井唱诗班那附有苗语特色的美声唱法便传延至今。
赞美诗是由多个声部组合着来唱的,这种音乐能给人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这样的合作关系使苗人看到了众人力量之大。唱赞美诗是他们的生活,每天都坚持唱歌,进行排练,无论是刮风下雨,没有一个人请假,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唱歌,在赞美诗中自由嬉戏玩耍,从出生就身处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耳濡目染,只要在他们懂得唱歌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就是纯正的美声唱法。就这样,世世代代不间断的传承下来。在这个唱诗班里,平均都是初中小学的文化水平,也没有老师教,就凭着多年前教法,每天都坚持唱歌。在唱歌的时候始终保持喉咙打开,保持高位置;发声方法科学,气息稳定,歌唱表情朴实﹑旋律优美;对音高及节奏的稳定把握的相当好,即符合美声唱法又给每一位听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个字,每一个音,都唱进了人民的心里,将歌唱推到了巅峰。
苗族历经苦难,生活朴实,小水井赞美诗天籁般的声音成为这片土地的灵魂,小水井苗族赞美诗在历经沧桑巨变中,出淤泥而不染,始终持有其原生﹑淳朴的音乐特色。如今,小水井赞美诗所具有的特性,慢慢形成了一种“小水井文化”,不断的吸引文化人对音乐的向往,他们那极富文化的歌声美妙动听,备受世人关注,不仅仅是他们的生活,更是他们的财富。
[1]肖耀辉,熊国才.云南基督教[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2]《苗族简史》编写组编.苗族简史[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3]杨民康.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赞美诗的文字记谱法研究[J].音乐研究,2005.
[4]王旋.基督教赞美诗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J].黄钟(武汉音乐学报),2006(01).
[5]钱宁.教在云南少数民族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J].世界宗教研究,2000(03).
[6]韩学军.督教与云南少数民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J6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