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应聘,警惕这些陷阱
1.以个人账户、微信或支付宝等付薪。按法律规定,公司应有完备的财务制度,以公司账户支付工资、报销款、备用金等款项,不应将公司资金与法定代表人、股东私人账户财产混同。但实践中,部分企业财务管理混乱,以私人账户或以微信、支付宝等支付工资。如果入职后发现,应时刻警惕,注意留存证据。
2.招聘过程中夸大或虚假宣传。些企业在招聘宣讲、面试或招聘通知中,夸大或虚假宣传,如“本公司以开发地球地上地下资源为宗旨”、“本公司将于一年内在美国上市,所有员工配发原始股”、“工作轻松,月入万元不是梦想”、“半年圆你买房买车梦”等。因此,应聘的毕业生应理性分析,通过合法的信息公开渠道,核对企业的工商信息、投资者信息、专利注册情况等。
3.入职薪资远超行业水平。毕业生们注意,初入职场,薪资标准一般难以达到行业通常薪资水平。应届毕业生应初步了解本行业的薪资水平,客观认知和评价自己的能力,冷静分析企业为自己开出高薪的合理性,慎对高薪。另外,还应关注企业的股东(投资人)情况、出资情况、管理层变动情况;对于短期内频繁变动股东(投资人)、管理层的企业,应从经营业绩、行业发展等方面对于企业资信进行综合评估,再决定是否入职。
4.公司登记注册地与经营地不符且存疑。毕业生去公司工商登记地址现场核实情况,若明显存疑,如已拆迁或属虚拟地址并不具备办公条件等,就应谨慎入职。
5.同一办公场所挂多公司铭牌。公司属独立的法人主体,理论上公司需有独立的财产、办公场地、人员。但实践中,同一法定代表人名下数家企业,股东控股的多家企业间混同用工的情形亦时有发生。甚至有人同时经营两家公司,一家收款,一家付款,而将劳动者用工关系建立在“付款公司”的名下。所以毕业生要注意招聘公司是否“一套人马多块牌子”,综合考虑企业规模和资信情况,审慎考虑是否入职。
(《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