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辉
(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1)
在国家叙事与地方叙事之间
——英国北约克郡乡村博物馆实践
杜 辉
(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1)
作为工业化程度较低的非都市郡,英国北约克郡保存着完好的乡村景观和历史建筑。自19世纪,英国便出现乡村生活的博物馆化,在保护乡村景观的同时也致力于收藏、保存乡村记忆。北约克郡乡村博物馆的产生和发展植根于英国社会和文化情境。乡村博物馆实践不仅是国家价值的体现,也是调节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机制。在国家话语体系内界定“乡村”的同时,也承担起塑造地方感和地方认同。反观我国乡村博物馆,其实践以20世纪90年代的生态博物馆建设为肇始,秉承对村落景观进行整体性保护的理念。然而,在具体建设中仍然面临激发村落居民文化自觉性,建立有效的运营、管理机制的挑战。
乡村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 乡村 地景 博物馆化 地方性 叙事
英国国土面积超过三分之二的地区为乡村,且以丰富的乡村景观著称。位于英格兰东北部的北约克郡(North Yorkshire)是典型且工业化程度较低的非都市郡,在865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散布着保存完好的乡村村落。辖区范围内分布着至少18座以乡村生活为主题的博物馆,它们多以民俗博物馆(folk museum)、乡村生活博物馆(muse⁃um of rural life)、乡村博物馆(countryside muse⁃um),或直接以所在镇或社区为名。笔者基于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对北约克郡乡村博物馆进行梳理,在英国社会情境下思考乡村博物馆如何介入地方性与英国性(Englishness)的建构,进而反观当今我国的乡村博物馆建设。
乡村与都市的区分可以追溯至古典时代,country一词来源于拉丁语中的contra,意为“对立的”,具有国家和土地之部分的双重意义。近代英国工业革命和殖民主义扩张在改变英国内部社会结构的同时,也成为乡村和城市对立的动因。在现代性语境下,学界大多从地理学、经济学或政治学角度对“乡村”加以界定,或是由“城市”的定义反观乡村。英国官方将城市土地界定为永久性的结构、交通走廊(公路、铁路和运河)、交通特征(停车点、机场和服务站)、采石场和矿物开采,以及任何人造设施所围绕的开放区域[1]。英国国家统计署则将人口规模、密集程度和远隔性作为城乡分类的标准。在此标准下英格兰的乡村表现为20%的人口定居在80%的土地上[2]。然而,基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乡村界定不仅暗示着乡村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而且忽视了乡村地区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性。
自20世纪90年代,英国学术界对乡村的理解从地理学范畴延伸至文化研究范畴,即自然和乡村性(rurality)已然超越乡村地理空间的边界[3]。乡村遗产话语是19世纪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而且参与到英国性和国家认同建构的实践中[4]。因此,乡村及其意象实为一种文化建构,与乡村景观融为一体的民俗、建筑不是纯粹的传统延续,而是国家或族群认同的符号,以及对现代化带来的社会变迁的回应。文化转向下的乡村景观、遗产和博物馆实践主张跳出城乡对立的窠臼来审视乡村遗产。
英国乡村常被赋予自然、民俗、非工业化等意象,成为远离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庇护所,或是农业和反进步的代名词。然而,乡村意象的构建是英国人对待所处世界态度的转变。不少学者认为18世纪以来工业革命、城市化和殖民主义扩张造成大多数人与乡村生活之间的裂痕[5]。一方面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生产极大地冲击了英国乡村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乡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加入到工人阶级的行列;另一方面,英国进入殖民主义急剧扩张的时期,其殖民地遍布大洋洲、非洲、美洲、亚洲等地区,致使乡村经济加剧衰退。19世纪晚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蔓延激发了英国社会主流阶层的反弹,他们通过保护乡村对抗城市化和现代性。直至20世纪晚期乡村具有的美学和精神/心灵价值被再度重视[6],乡村成为维系与英格兰过去的媒介。它被赋予带有盎格鲁-萨克逊(Anglo-Saxon)特征的纯粹英格兰意象,远离工业化和城市化侵袭的所在[7]。这些被纳入国家遗产框架内的乡村建筑如今成为英国性的精髓,体现了英国人对家庭生活的热爱,是其等级制度、连续性和传统的缩影[8]。在英国社会历史情境中审视乡村,可以发现它并非是远离当代世界而存在的他者,相反,乡村景观和遗产已然成为一种调解社会关系的机制,参与协调社区关系和建构国家认同,并且在国家话语和社会主流话语中被形塑。
英国乡村早在19世纪便开始出现地景、建筑和民俗的博物馆化和遗产化迹象,成立了大量的博物馆和遗产保护机构。“博物馆化”(musealisa⁃tion)一词最早是德国学者约阿希姆·里特尔(Joachim Ritter)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他用这一术语描述作为传统和有机的生活世界之部分的过去,在步入现代性之后如何被制度化(institutionalised)。不仅如此,自19世纪晚期博物馆逐渐开始发挥文化记忆的功能,以此来应对现代性对传统的侵蚀[9]。1970年,博物馆学国际委员会成员内部开始使用此词,指涉将实物从原初的自然或文化环境中抽离出来,赋予其作为“博物馆物件”的新身份,并且通过感官认知和与现实保持特定距离来确立和维系[10]。“博物馆化”的提出为思考作为文化现象、社会机制和表征手段的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创造了可能性。
北约克郡拥有丰富的博物馆资源,约有86座博物馆散布于境内。从类型上看,包括历史类、科学类、艺术类、宗教类、军事类、民俗类和工业类博物馆,分别由政府、非营利组织和私人企业管理经营。其中,涵盖于民俗类博物馆范畴内的乡村博物馆颇为引人注目。基于班克斯(M.M.Banks)[11]、希瑞波恩(Siriporn Srisinurai)[12]等统计的数据,如今北约克郡至少有18座乡村博物馆,包括惠特比博物馆(Whitby museum)、赖代尔民俗博物馆(Ryedale folk museum)、比代尔博物馆(Bedale Museum)、贝克岛博物馆(Beck Isle mu⁃seum)、温基城堡(Winkies Castle)、斯韦尔代尔博物馆(Swaledale Museum)、尼德代尔博物馆(Nid⁃derdale Museum)、格拉辛顿民俗博物馆(Grass⁃ington Folk Museum)、瑟斯克博物馆(Thirsk Mu⁃seum)、代尔乡村博物馆(Dale Countryside Muse⁃um)、里士满郡博物馆(Richmondshire Museum)、马尔顿博物馆(Malton Museum)、费雷博物馆(Filey Museum)、罗宾·胡德海湾博物馆(Robin Hood’s Bay Museum)、盖尔磨坊(Gayle Mill)、约克城堡博物馆(York Castle Museum)、约克郡农事博物馆(Yorkshire Museum of Farming),以及北克拉文生活博物馆(Museum of the North Cra⁃ven Life)。
这些乡村博物馆大多数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是由地方政府或慈善信托资助,以及社区居民自发建立的小型独立博物馆,工作人员以社区志愿者为主。从博物馆类型来看,既有乡村社区博物馆,也有集镇博物馆;既有室内博物馆,也有露天博物馆。尽管这些博物馆在量级或形式上有所区别,但是都属于广义下的民俗博物馆,即“收藏与人们文化有关的材料”[13]。但是需要警惕普遍存在的偏见,即认为乡村博物馆绝对等同于去工业化。因为即便是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北约克郡,辖内乡村仍然未脱离工业化和机械化要素而存在。北约克郡的乡村博物馆植根于“活的历史”,激励社区民众产生地方自豪感和分享先辈的生活经验,“挽救那些能够反映不断消失的地区生活方式的典型藏品,以令人振奋且较为新颖的方式展示以使参观者充满热情,鼓励生活在英格兰东北部的人们欣赏那些值得铭记和感到骄傲的先辈们的历史及其生活方式”[14]。这些基于乡村社区的小型博物馆极大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多重效益。
北约克郡乡村生活的博物馆化深植于英国乡村保护理念,并游走于国家价值体现和地方叙事之间。自19世纪英国便成立遗产保护民间组织,除较大规模的公地保护协会(Commons Pres⁃ervation Society,1856)、国民托管组织(National Trust,1894)、英格兰乡村保护委员会(Council for the Protection of Rural England,1926)之外,各地区还成立了数量众多的小型民间保护组织,它们致力于保护尚未被破坏的地景和历史建筑。以国民托管组织为例,其最初旨在保护国家遗产和历史建筑,在20世纪30年代将保护范围延伸至乡村房屋[15]。至2010年,该组织拥有超过200座历史房屋,至少60座村落和村庄[16]。英格兰乡村保护委员会则将自身视为乡村监护人,其最初发起抵制破坏乡村景观的带状发展,随后致力于保护英格兰乡村景观并建设绿带。英国乡村景观的遗产化是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回应自不必言,但同时也是国家叙事的另一种版本,其间暗含着某种政治诉求。保罗·雷德曼(Paul Readman)指出英国的保护主义运动反映出盎格鲁中心式的遗产意识,并致力于英国性的建构,例如国民托管组织在1914年之前保护的建筑大多属于最为辉煌的都铎王朝时期[17],通过将历史建筑作为英国社会的写照激发公众对英国历史的认同[18]。
北约克郡乡村博物馆的实践具有双重属性。它们扎根社区并聚焦地方史,旨在通过对地景、乡村建筑和民俗的保护、展示激发社区民众的地方认同。此外,乡村博物馆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社会调节和国家建构。北约克郡乡村博物馆的实践具有一定共性,即透过小物件展现小历史,在情境中使观众参与并体验乡村生活。
在英语中“民间”(folk)一词除了蕴含着“传统”,也指涉小规模、封闭群体的日常生活,而在德语中与之相对应的词汇是“俗民”(volks),两词都有“日常生活化的”、“民众的”、“平民的”含义,它不仅与“精英的”、“上层的”相对照,也与代表前工业社会的“原始”部落或社群相区分。北约克郡乡村博物馆所展示的民俗物品均为反映当地社区日常生活之物,例如生活用品、农作物以及机械化工具、传说、人物等。这些博物馆立足社区,通过小物件展示普通人的生活和讲述有关社区的历史。不仅如此,乡村博物馆内的藏品多为社区居民捐赠之物。例如格拉辛顿民俗博物馆、比代尔博物馆、贝克岛博物馆等诸多小型乡村博物馆的展品均来自本地,除了当地盛产的各种矿物,还有各类厨房用具以反映自给自足的生活,大量的工具反映当地的农业生活和采矿业。规模较大的约克城堡博物馆则以约翰·柯克(John Kirk)的捐赠品为基础,致力于展示约克郡的社会历史和日常生活。博物馆分为上下两层,展示约克郡的考古、生物、地理、装饰艺术、钱币,反映社会史以及战争方面的诸多藏品。较之宏大的历史叙事,乡村史更加具体而微,于细微之处折射社会和文化面貌。北约克郡乡村博物馆均秉承植根并服务社区的理念,正如尼德代尔博物馆所倡导的“我们的展览在想象和真实场景之间折射普通人的生活”[19]。
诸多北约克郡乡村博物馆建有较为健全的社区档案,社区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可以视为英国社区档案运动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受惠于这一运动。自20年代60年代,英国兴起由地方社区历史组织发起的社区档案建设运动,是对主流档案和遗产界对社区错误表达或表达不足的一种反应。社区档案项目识别出在主流遗产和档案中缺席的地方、人群和日常生活,对于多元社区的文化和遗产保护、传承具有积极意义[20]。英国社区档案和遗产组织(The Community Archives and Heritage Group)曾对社区档案和遗产计划进行界定:
社区博物馆和遗产计划存在多种形式(大规模或小规模、半专业化或全部志愿、长期建设或短期目标、与遗产专家合作或完全独立),并且试图记录地方、行业、族群、信仰或其他多元团体的历史……通过收集、保存和制作易接近的档案、照片、口述史以及其他形式的材料,来记录特定群体或地方的历史,社区档案和遗产计划对于保护更为包容和多元化的地方、国家遗产具有不可估量的贡献[21]。
北约克郡的乡村博物馆均将保存社区记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其保存的范围颇广,包括书信、口述、明信片、照片、影像等,以可见、可听、可感知的形式保存并证明社区普通人的生活。以费雷(Filey)为例,英国乡村署(Countryside Agen⁃cy)曾积极鼓励费雷地区居民收集、保存和阐释属于费雷的历史和遗产,收集、保存并展示自1900年以来能够反映乡村生活景观的记录和照片。诸多博物馆都建设有收藏社区记忆的空间,如赖代尔民俗博物馆格外注重社区历史的保存和记录,专门设置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并向公众开放赖代尔地区的历史档案、信件、手稿和照片,文字、图像、口述和影像的形式记录当地生活、景观、建筑和习俗。
从展示类型上看,北约克郡乡村博物馆可分为室内展示和露天展示两种,其中绝大多数博物馆以城堡或传统乡村建筑为展馆。室内与露天展示相结合的乡村博物馆以赖代尔民俗博物馆为代表,它成立于1963年,坐落在北约克郡赖代尔区的哈顿利霍尔(Hutton-le-Hole)。室内展示空间以地方史为脉络展示实物、图片,另外建有完备的社区档案和图书资料室。露天展示部分则是由沿街道错落分布的民居、乡村商店、作坊等建筑构成的小型村落景观,其中包括典型的英国乡村茅草屋,还原展示了维多利亚时代乡村家庭陈设、厨房及其工具,摆满商品的杂货铺,用于锻造金属制品的锡匠铺、铁匠铺及其使用的工具。不仅如此,赖代尔民俗博物馆还不定期地举办民俗活动,或由志愿者身着维多利亚时期的服装呈现乡村生活场景。
室内展示则以尼德代尔博物馆为例,该博物馆是由热衷于保护地方传统和乡村建筑的人士在1975年创建,共设有11个展厅展示农业、工业、信仰、服饰等物品,另外采取场景还原形式重现乡村生活的片段,鼓励观众参与其中。其中,“重返学校”(Back To School)展览还原了维多利亚时期的教室,内部设置粉笔、老式木桌,以及地球仪、课本、计算用具、用于写字的石板等教学用品,以及19世纪孩子们经常做的作业。博物馆展示的所有物品皆是来自于社区的老物件,例如桌椅、地球仪皆来自于当地小学。北约克郡乡村博物馆鼓励观众以及社区居民参与并体验乡村生活,在情境营造中重新塑造并强化了对于地方历史、传统和文化的认同感与凝聚力。
北约克郡乡村博物馆的发生与实践策略对于反观我国乡村博物馆之定位、建设与运营机制、展示实践颇有助益,且有助于国内博物馆学者跳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窠臼,在文化范畴内重新审视何为乡村和乡村博物馆。当代中国的乡村博物馆实践大致以20世纪90年代生态博物馆建设为肇始,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保护、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为基调。自1998年贵州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建立至今,生态博物馆分布空间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延伸至东部地区。而当今乡村博物馆概念的提出可视为生态博物馆在空间和范畴上的再延续,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与传统村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新农村建设等政府主导的实践相契合。我国乡村博物馆的发生是对现代化与城市化所带来的村落破坏和衰退、文化景观同质化的回应,以及对多元文化景观的诉求。
乡村博物馆实践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改善村落环境、村落活化,实现经济、文化和社会多重效益方面具有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近二十年的生态博物馆实践围绕着民族/地方文化、地方政府和部门、村民/居民、文化认同、遗产[22]等关键词展开探索,以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为出发点,倡导突显村落的文化含义,以村民为主体实现公众参与和民主管理,最终实现文化的永续。这仍然成为乡村博物馆建设所秉承的理念。对地景、村落建筑、习俗、日常生活用具进行整体性保护,社区/乡村记忆的保存,并将其纳入遗产框架之内成为我国乡村博物馆建设的前提与保障。然而,在乡村博物馆建设中如何激发村落居民的文化自觉和赋予其自主性,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仍然成为具体实践过程中需要面临的挑战。
基于对北约克郡乡村博物馆实践的梳理,笔者认为其乡村博物馆实践对于我国乡村博物馆的建设具有如下启示。
第一,乡村博物馆不应仅仅被理解为是村落历史和传统的居留地,也应成为调节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机制。换言之,乡村不是城市的对立面或传统的代名词,乡村博物馆亦不是将村落文化冻结在特定空间内,而应是协调社区内部成员及其与外部社会关系的媒介。
第二,乡村博物馆应该是为社区居民而存在的博物馆,同时也是回归日常生活的遗产。不同于传统博物馆,乡村博物馆强调遗产和物件的日常生活化,而非将其冻结于展柜之内;强调应扎根社区,以服务社区居民、而非政客或游客为宗旨。正如惠特比博物馆提出的理念,“由惠特比人经营的惠特比博物馆以服务于惠特比人”[23]。
第三,从乡村博物馆的发生进程观之,其间经历着由外部诉求向内部诉求的转化。即便是乡村景观保护和博物馆化相对成熟的英国,也能发现事实上最初提出回归乡村田园诉求的人以上层和中产阶级为主,而从乡村涌入城市的工人阶级则较为有限[24]。反观我国乡村保护和博物馆建设,不少学者将社区居民缺乏“文化自觉”视为最大阻碍,则对社区居民的引导与实现诉求转化极为必要。在实现内部诉求的基础上维系或重塑地方性,乃至社区居民重返乡土,是乡村博物馆良性运作,实现村落活化和文化永续的内生动力。
第四,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双轨运作机制中,实现社区居民、政府、机构组织、专家、游客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作。以北约克郡为例,其乡村博物馆的运作有赖于相对健全的机制,即政府保持与博物馆机构的“一臂之距”,在政策扶持的同时给予博物馆发展的自主性。同时,英国数量众多的民间保护组织、慈善基金为乡村博物馆此类小型独立博物馆的运作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形成了以社区居民或志愿者为主体,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彼此协作的运作模式。
作为英国乡村景观最为集中且工业化影响较弱的地区,北约克郡乡村博物馆依托地景,实现了文化、建筑和景观的高度统一。北约克郡乡村景观保护与博物馆实践深植于英国的社会进程之中,它们塑造着“英国性”和国家认同,成为调节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机制。借由北约克郡乡村博物馆实践历时性的观察,反观我国乡村博物馆概念的提出和建设,颇具启发意义。就二者比较而言,乡村博物馆可视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后遗症”,尤其是全球化进程激发出乡愁式的历史情感和乡村情怀。然而,“乡愁”(nostalgia)一词本身便有着“回家”和“憧憬”的双重含义,它是家园与外地、过去与现在、梦想与日常生活意象的叠加[25]。因此,乡村以及乡村博物馆并非仅仅是过去、记忆和传统的幸存地,乌托邦、反工业化的符号,乡村景观的博物馆化实为现代人对工业化、城市化的积极回应,集中体现了他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多元文化景观的诉求。
在“博物馆化”概念下审视乡村博物馆,能够发现无论是具有物质形态的村落,还是抽象的国家、民族概念,甚至是人类本身都可能成为潜在的“加工品”[26],它们以有效的方式嵌入当下。可见乡村博物馆不单纯是收藏、展示乡村生活的空间,也在国家叙事之下为乡村再定位,塑造地方感和地方认同,以博物馆为媒介将社区居民凝聚为一个共同体,在实现地方与国家的互动、调节社区成员与外部社会等方面深具潜力。从乡村博物馆具体实践来看,我国乡村博物馆在以室内展示与露天展示为展示形式,以地方文化为展示内容,保持社区记忆等方面,与以北约克郡为代表的英国乡村博物馆实践并无二致。然而,当前我国乡村博物馆仍难以摆脱作为纯粹收藏和展示空间的博物馆理念的禁锢,致使一旦贴上“博物馆”或“遗产”的标签便成为传统的代名词,或是地方文化的冷藏室。因此,我国乡村博物馆建设在由外部诉求向社区内部诉求的转化,内生动力和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协作,以及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双轨运作机制等方面仍有待探索,而确立行之有效的保护、展示和运作机制,有赖于从文化范畴而非政治经济学范畴内理解“乡村”。
[1]Michael Woods.Conceptualizing Rural Areas in Metro⁃politan Society:A Rural View,[DB/OL][2014-01-12]http://sites.nationalacademies.org/cs/groups/dbass⁃esite/documents/webpage/dbasse_167038.pdf.
[2]Tim Pateman.Rural and Urban Areas:Comparing Lives Using Rural/Urban Classification.Regional Trends 43,2010:6.
[3]Paul J.Cloke,Jo Little.Contested Countryside Cul⁃tures:Otherness,Marginalisation,and Rurality.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1997:1-2.
[4]Divya P Tolia-Kelly.Mobility/Stability:British Asian Cultures of‘Landscape and Englishness’.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006,38(2):341-358.
[5][6][23]Jeremy Burchardt.Paradise Lost:Rural Idyll and Social Change Since 1800.Londonamp;New York:I.B.Tauris Publishers,2002:8,10,2.
[7]Julian Mischi.Englishness and the Countryside:How British Rural Studies Address the Issue of National Identity.In Floriane Reviron-Piegay eds.Englishness Revisited.Newcastle: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2009:109-125.
[8]Peter Mandler.The Fall and Rise of the Stately Home.New Havenamp;London:Quintessence,1999:1.
[9]Sharon Macdonald.Memorylands:Heritage and Identity in Europe Today.Londonamp; New York:Routledge,2013:138.
[10]Chang Wan-Chen.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on Musealization:the Museum’s Reception by China and Japan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Museum and Society,2012,10(1):15-27.
[11]M.M.Banks.Folk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in Eng⁃land.Folklore,1945,56(10):218-222.
[12]Siriporn Srisinurai.Exhibiting the Countryside:A Post-Co⁃lonial Study of Museums in North Yorkshire.Dissertation of MasterofArts,UniversityofYork,2013:37.
[13]John Higgs.MuseumsofRuralCulture.Folklore,1956,67(1):34-42.
[14][15]John Walton.Recovering the Popular Past:The Beamish Open-Air Museum in its British Context,[EB/OL][2011-10-5] http://www.bu.edu/ah/files/2011/10/bea⁃mishboston.pdf.
[16]英国国民托管组织官网简介,[EB/OL][2015-11-08]https://www.nationaltrust.org.uk/lists/our-history-2000s.
[17]Paul Readman.The Place of the Past in English Culture c.1890-1914.Pastamp;Present,2005,186:147-199.
[18]Melenie Hall.The Politics of Collecting:The Early Aspirations of the National Trust,1883-1913.Trans⁃actions of the RHS,2003,13:345-357.
[19]尼德代尔博物馆官方简介,[EB/OL][2016-10-24]http://www.nidderdalemuseum.com/.
[20]Andrew Flinn.Archives and Their Communities:Col⁃lecting Histories,Challenging Heritage.In G.Daw⁃son,eds.Memory,Narrative and Histories:Critical De⁃bates.New Trajectories.University of Brighton:Brigh⁃ton,2012:19-35.
[21]ZurainiMd Ali,Rodiah Zawawi.Contributionsof Open AirMuseumsin PreservingHeritage Build⁃ings:StudyofOpen-AirMuseumsin South East England, [EB/OL][2011-06-08]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66010826_Contributions_Of_Open_Air_Muse ⁃ums_In_Preserving_Heritage_Buildings_Study_Of_Open-Air_Mu⁃seums_In_South_East_England.
[22]潘守永:《生态博物馆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历时性观察与思考》,《中国博物馆》2011年合刊。
(责任编辑:黄 洋;校对:徐秀丽)
Between National Narratives and Local Narratives:The Practice of Rural Museums in North Yorkshire,UK
DU Hui
(College of Tourism Historical Culture,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engdu,610041)
Rural landscapes and historical buildings are well preserved in North Yorkshire,UK,a coun⁃try shire with low degree of industrialization.The musealisation of rural life emerged in the 19th century in Britain with museums being established seeking to collect and preserve rural memories.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museums in North Yorkshire had deep roots in British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s.The practice of rural museums is not only a reflection of national value,but also an important mechanism to ad⁃just social structure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It defines the concept of“rural”in the national discourse and helps shape the sense of locality and local identity.In case of China,the practice of rural museums dates back to the ecomuseum construction in the 1990s,in which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was adopted as a prima⁃ry idea for rural landscape preservation.The practice,however,is faced with challenges of arousing local res⁃idents’cultural awareness and establishing effective mechanism of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rural museums;ecomuseums;countryside;landscape;musealisation;locality;narrative
G260
A
2017-03-01
杜 辉(1986—),女,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学及文化遗产保护。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8—19世纪太平洋航海日志中的亚洲形象研究”(16CTQ01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