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违背常识的三条歧路

2017-01-29 02:03杨林
中学语文 2017年15期
关键词:满堂规律诗歌

杨林

语文教学违背常识的三条歧路

杨林

语文界长期流传着两句话:

1.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一样大。

2.语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于是,自然而然就衍生出了这样的认识和问题:语文太大,大得教学没有边际。语文太虚,虚得教学没有章法。

于是,语文就出现了很多很大的问题。研究者多求新,执教者多迷茫。很少有人注意到真正的问题是走上了违背常识的这么三条歧路:

一、课堂教学的根本问题在于偏好走极端之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现状是“少慢差费”;九十年代,《北京文学》开辟专栏,炮轰语文教学“误尽苍生”。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课堂在不断翻转,效果却并不明显。原因千条万条,其根本只有一条,那就是:历史上几种主流的教学模式,本来都有其合理性,只是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走了极端之路。

几千年来,传统的语文教学一贯奉行的是“背”文章。当然,这种背诵,对于全面夯实语文基础,培养语文素养,的确功不可没。但其过程之劳苦与枯燥,又确实深深伤害着一代代学子,深受后学之诟病,尤其是价值与效率,更是被当代人怀疑。

随着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教师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角。于是“满堂灌”就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满堂讲”的最大问题在于教师表面好像都在讲课文,其实都是在讲“自己”,到头来,教材内容根本没有进入学生的心灵,教师劳累,学生无聊。从学生收获的角度考量,这种教学形式还不如古老的背诵模式。

新时期,在改革的浪潮中,交替出现了满堂问、满堂说、满堂练三种主流形式,这既避免了学生背之劳苦,又避免了教师讲之枯燥。随着实践的深入,很快大家发现,这只是变种的“讲”,主动权仍然操控在教师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进一步下降。于是,合作讨论的教学形式应运而生,在表面的热闹中,很多学生无奈地成了“陪审”。至于“满堂练”,让课堂教学成了学生“刷题”的场所,但对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真正效果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要言之,语文走过了这样的教学路:满堂背——满堂讲——满堂问——满堂说——满堂练。

背、讲、问、说、练,都应该是语文常规的学习方法,都有其合理性,只是问题出在了这种单一形式的长期性上。此种极端之路,必然是死路一条!

二、训练的最大问题是不走规律之路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本的训练肯定是必要的。但是,由于海量的训练题彻底变了味儿。

海量训练题出现的原因在于:

日常教学不知“举一反三”。天下文章千千万,读不了,学不了,更讲不了。所以,聪明的先人们从各个角度给我们分类、梳理、总结,这些总结出来的规律便是“一”。遗憾的是,实际教学中,有几人记得这个“一”?有几人记得自己主动总结这样的“一”?

平日训练不知“举三反一”。字,从固定版到活字版到电子版,这种技术上的革命,无疑极大地推进了题海战术的肆意蔓延。教师学生身陷其中。可问题是,大搞题海战术,不知举三反一,必然事倍功半,劳心费力。

试拿最“虚”的古代诗歌鉴赏来说。考纲要求: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长期以来,有关诗歌鉴赏的范围和必要的术语,教材很模糊,资料也很混乱。但作为教学者,必须确立一个符合大纲、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规律,寻找一条基本的答题路子。

如果我们重视规律,研究规律,就会发现诗歌其实只有“形象”和“语言”两种题。“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观点态度”两项是融合在形象题和语言题中的。

以形象题为例。形象分人象、景象、物象。其中景象题最复杂,涵盖了诗歌鉴赏知识的绝大多数,但仔细梳理,需要学习的知识圈子与答题的路子无非意象、景象、意境这么三个要点。只有掌握了出题规律,总结了答题思路,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终途径。

三、理论的深层问题是始终在走没有信仰之路

公正地说,我们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不是缺少理论,而是没有对理论的信仰,重技轻道,是语文挥之不去的情结。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抛弃古人。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方法,可是我们的教学出于对“新思路”的追求,将这些教学方法弃之如敝履。

第二,生吞洋人。从功利的目的出发,中国现代教育在短短几十年中把西方几百年间出现的各种教育理论都演绎了一遍,教育工作者们断章取义,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

第三,无视今人。从中国现代教育的构建开始,一批有识之士就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叶圣陶、夏丏尊、张志公等,但我们总是热衷于“求新求变”,结果导致了今天教育的乱象。

★作者单位:宁夏固原一中。

猜你喜欢
满堂规律诗歌
诗歌不除外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坚强的“满堂”
《雅客满堂》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坚强的“满堂”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