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校地球科学通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017-01-28 22:34贾军涛陈清华冀国盛宋全友谢开宁
中国地质教育 2017年1期

贾军涛,陈清华,冀国盛,宋全友,谢开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青岛 266580

教育论坛

推动高校地球科学通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贾军涛,陈清华,冀国盛,宋全友,谢开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青岛 266580

地球科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论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将地球科学的分支学科地理学等同于地球科学,过于强调地理学而忽视了地球科学其他分支学科的教学。大学地球科学相关专业学生人数少、非地球科学专业很少开设地球科学课程,造成公众普遍缺乏地球科学知识、资源与环境意识淡薄。在高等教育中推动地球科学通识教育是对基础教育地球科学存在问题的补救措施,能有效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传播地球科学文化并培养公众的资源与环境意识。

地球科学;高等教育;通识教育

地球科学简称为地学,是研究地球的一门自然科学,是六大基础自然科学之一,其基本任务是认识地球并为资源勘查、环境保护、灾害防治及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服务。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两大主题,人类通过开发和利用资源得到不断发展,通过对环境的认识和改造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文化。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从地球获取的资源越来越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越来越严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灾害频发等问题日渐成为人类的困扰。近年来,人类逐渐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项国家战略。资源与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要处理好这一问题需要公众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有基本的了解,这突出了地球科学的重要性。因此,地球科学教育应当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科学知识不仅为地球科学专业人员所需,也应是每个公民的必备知识[1-2]。然而,我国基础教育长期将地球科学的分支学科地理学等同于地球科学,且地理学在基础教育中也并不受重视,导致基础教育未能有效地承担起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培养公众资源与环境意识的重任。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若能在高等教育中推动地球科学通识教育将是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培养公众资源与环境意识的重要举措。

一、基础地球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结合笔者自身接受基础教育的经历以及从事高校“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及研究工作经历,在对我国基础教育中地球科学教育现状进行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发现我国基础教育中地球科学教育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于强调地理学,忽视了地球科学其他分支学科知识的教学

地球科学是六大基础自然科学之一,包括地质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海洋科学、大气科学等分支学科。当前地球科学的最新发展趋势是各分支学科之间高度综合,逐渐形成为地球系统科学,强调包括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在内的地球表层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耦合,强调高效、可持续、和谐发展等理念[3]。

西方发达国家、日本和我国台湾的基础教育[4~6]对地球科学尤为重视,课程内容包括地质学、地理学、海洋科学、大气科学等地球科学分支学科的知识。而我国的基础教育没有地球科学课程,地球科学知识的教学主要是在小学“科学”和中学“地理”课程中进行的,但地理学毕竟只是地球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这样课程设置的结果是过于注重地理学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地球科学其他分支学科知识的教学。

地理学主要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这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时间尺度主要是人类产生以来、尤其是有史以来相对短暂的时间。而地球有46亿年的历史,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化历程。地球表层的海陆分布、地表形态、资源、环境的形成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历程,远远早于人类的出现。当前地球正在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一些是人类活动造成的,还有一些是自然演化的必然过程。要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仅仅了解地球的现在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地球的过去有深入的了解,这是地球科学另外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地质学是研究固体地球的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是地球科学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地质学与地理学固然有共同的研究对象岩石圈,但地质学尤其关注地质事件发生的年代(称为地质年代)。自1830年地质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以来,地质年代就一直是地质学家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也是开展地质学研究的基础。而地质年代的内容仅在高中地理选修1宇宙与地球中进行了系统的介绍,未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很难有机会获取这方面的知识,难以从时空演化的角度认识地球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地球科学本应与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和生物学这些基础自然科学学科一样在基础教育中进行系统的教学。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过于强调地理学而忽视了地球科学其他分支学科知识的教学,这是我国公众地球科学知识贫乏的重要原因之一。早在1994年,赵鹏大院士就提出应将中学“地理”改为“地球科学”课程,内容涵盖地质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空间科学等地球科学分支学科[7],然而20多年后的今天,这一倡导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2.地理教学不受重视

当前全国高考普遍实行“语文、数学、英语和文理综合”的考试模式,地理学属于文科综合的考试科目,文理分科看似降低了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存在很多问题。

一方面,过早的文理分科,造成地理教学不受重视,这不仅影响高中地理教学,也会对初中教学、甚至社会舆论产生导向性的影响。地理课程中本就有限的地球科学知识,更难走入公众的视野。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地球科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公众资源与环境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当前高等教育逐渐淡化专业,推进通识教育、加强文理结合的时代背景下,高中过早的文理分科显然是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

另一方面,高中文理科课程设置还与大学专业设置脱节。高中课程设置将地理学归入文科科目,而我国高等教育包括地理学在内的地球科学类专业大多数属于理工科专业门类。公众对地球科学缺乏了解,直接影响到高校地球科学类相关专业的招生和学科发展[8],人们提起地球科学类专业、尤其是地、矿、油类专业往往就认为是艰苦专业,考生看到这类专业往往避而远之。很多大学生在入校之前对所学专业并不了解,他们选择地球科学类专业并不是因为他们对这些学科充满兴趣,更多是因为近年来这些专业的就业形势较好,在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选择了这些专业,真正对地球科学充满兴趣并立志从事地球科学工作的学生少之又少,这是对地球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极其不利的因素。

二、高等地球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地球科学类专业地球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中地球科学类专业学科门类很多,涵盖了理学、工学和管理学当中14类学科的30个专业(包括理学中的地理科学类、大气科学类、海洋科学类、地球物理学类和地质学类;工学中的地质类、矿业类、材料类、土木类、水利类、测绘类、建筑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和管理学中的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

当前大学理学和工学中的地质学、地球化学、资源勘查工程等地质类专业在低年级设有“地球科学概论”这一专业基础课程,其他地质相关专业开设“地质学基础”课程,这两门课程主要介绍地球科学尤其是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专业课打下良好基础。总体上,高等教育地质类专业基本上实现了系统的地球科学教育,但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置上与科学发展及国家需求结合得还不够深入[9]。同时地球科学类专业大学生在校人数较少,2008年与地矿相关的地球科学类专业在校生仅约11万人,全国地矿行业专业技术人才仅32万人[10],近年来地球科学专业在校生及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并无明显增加,这在我国2000多万在校大学生中所占的比例相当低,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这一比例更低。

2.非地球科学类专业地球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与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其他基础自然科学课程在高等教育理工科低年级仍是基础课程不同,大学非地球科学类专业很少开设地球科学相关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地球科学在高等教育中同样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我国教育体系培养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只是接受了系统的地理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几乎没有接受地球科学教育的机会,这是我国公众缺乏地球科学知识、资源与环境意识淡薄的根本原因。

三、推动大学地球科学通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受传统教育体系的影响,过去我国高等教育过于强调专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普遍定位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知识面较窄,创新能力不足,社会适应能力差,缺乏服务社会的意识[11]。近年来,通识教育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只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12]。通识教育的实现形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分类必修课实施通识教育,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领域设定若干门必修课程作为通识教育课程计划;二是以核心课程为主实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以向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知识背景为目的,综合多学科的基本内容,美国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涵盖6大领域包括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伦理思辨、科学、社会分析[12]。不同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内涵和实现方式可能有不同认识[12-13],但都把课程体系构建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科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研究内容与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密切相关。每个公民都应具备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自觉树立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明确要求要在中小学增加地球科学方面的内容,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地球科学、资源环境、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知识。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未能有效普及公众的地球科学知识,这一现状在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相比而言,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自主性较大,在高等教育中推动地球科学通识教育具有可行性,地球科学理应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占据一席之地。

近年来,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大学层面都在积极推进通识教育。原国家教委从1995年开始在52所高校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1998年发布《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要求高校开好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2013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的文件,鼓励和支持高校结合实际,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2005年复旦大学成立复旦学院,2007年北京大学成立元培学院,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然而,包括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在内的很多高校并未将地球科学列入通识教育课程。把“地球科学”列为公选课程或通识教育课程的高校主要是含有地、矿、油类相关专业的高校,东华理工大学自1998年起已将“地球科学概论”作为全校理工科专业的必修课程[5],此后陆续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长安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长春工程学院、广东财经大学等高校面向全校开设“地球科学概论”通识教育公选课程或必修课程。

根据教育部2014年公布的数据,全国918所普通本科院校(不含独立学院)中,有81所设有地质类相关专业、715所设有地球科学类相关专业,也就是说近80%的普通本科院校具有开设“地球科学概论”公选课或通识教育课程的条件。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出现学分互认、合作办学的态势。1995 年上海市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10所东北地区高校,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协调发展的合作精神,推行跨校合作办学,跨校开设选修课程和辅修专业;1999年起北京市学院路的19所高校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组成教学共同体,开展全方位的跨校教学合作;2001年起浙江省一些高校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2009 年我国9所首批“985 工程”建设高校共同签订了“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14]。2012年起教育部推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至2014年底已发布6批,共有“地球的过去与未来”、“ 地质学专业导论”、“走近地球”等39门地球科学类相关视频公开课上线。无地球科学类相关专业的高校可以通过合作办学、学分互认或者组织学生学习视频公开课的形式,推动地球科学通识教育。

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高等教育推动地球科学通识教育是对基础教育地球科学知识普及不力的一种补救措施。短期内,可在高等教育中面向非地球科学类专业全体学生开设“地球科学”通识教育选修课,并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而从长远发展来看,应将“地球科学”设为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让地球科学知识成为每个大学生的必备知识、使他们自觉养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1] 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部地球科学教育研究组.中国地球科学教育的未来[J].中国地质教育,2003,12(2):1-3.

[2] 中国科学院学部“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全社会地球科学素养”咨询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全社会地球科学素养的建议[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5):328-329.

[3] 王颖.关于地球科学教育发展的建议[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17-18.

[4] 杨承运,卢晓东,刘雨,等.国外地球科学教育概况和一些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00(1):68-76.

[5] 郭福生,郭九训.浅谈我院开设《地球科学概论》公共基础课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2000(1):49-50.

[6] 樊笑英,王民.国外地球科学教育发展趋势研究[J].地理教学,2010(23):4-8.

[7] 赵鹏大.关于“我国地球科学教育应有长远考虑”的咨询意见[J].中国地质教育,1994(3):15-19.

[8] 白华.从基础科学的地位出发审视地球科学高等教育的改革[J].中国地质教育,2003(4):12-15.

[9] 舒良树,解国爱,王博,等.新形势下普通地质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2(4):143-147.

[10] 余际从.地质工作发展与地质人才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09(3):34-36.

[11] 伍荣生.对地球科学通识课程的一些看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2(6):4-5.

[12] 江海.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实践及其启示[J].教育评论,2014(3):35-39.

[13] 潘懋元,高新发.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2(1):1-5.

[14] 殷双绪,姚文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学分互认的典型案例分析及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12(12):27-34.

Title: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Promoting Earth Science Gener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in China

earth sciences; higher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G642

A

1006-9372(2017)01-0003-04

2016-06-20。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年教师教学改革项目(QN20131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4CX02099A,14CX02183A)。

贾军涛,男,讲师,主要从事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投稿网址: www.chinageoeducation.net.cn 联系邮箱:bjb3162@cugb.edu.cn

贾军涛,陈清华,冀国盛,等. 推动高校地球科学通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中国地质教育,2017,26(1):3-6.

Author(s):JIA Jun-tao, CHEN Qing-hua, JI Guo-sheng, SONG Quan-you, XIE K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