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贤贤
(郑州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02)
引言
人在小学、中学、大学等人生阶段,时时刻刻都在接受着学校的教育。学校是学生逐渐成长的地方。在学校里,不仅要学习课堂知识,丰富专业技能,人际交往也是应该学习的一门必修课。提升个人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才能适应学校生活,为进入复杂的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力量。
纷繁复杂的社会,使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也呈现出复杂的特点。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环境和社团活动,以及自身的需求,大学生非常渴望与他人交往,相比于中学时代,他们脱离了稚嫩、害羞,大胆、积极主动地在不同场合同不同的人建立人际关系。部分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时虽积极主动,交往范围也广泛,但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使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这对大学生的为人处世方式也产生深刻影响,交往呈现功利化色彩。比如说,部分学生在入党、争当三好学生、争取奖学金方面,常用金钱来疏通关系;其次,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逐渐功利化,有些同学经常把交往对象是否对自身有利用价值,作为是否交往的出发点。他们虽然在嘴上宣扬所谓的“重义轻利”,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却不能把握好分寸,常常犯利己主义错误。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中长大的,十分娇弱。于是,一部分大学生在步入大学生活后,在与人的交往中自我意识突出,自尊自大,缺乏同情心,在人群中竭力表现个性及与众不同,爱以自己为中心,希望别人都听从且跟随自己的想法,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不愿意与别人合作,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只希望一切都能顺自己意愿发展而忽视他人的需要,严重阻碍人际交往的发展。
有些大学生在与人交往中,总是表现得很骄傲,只注重自身感受,孤芳自赏,性格偏执,内心里建立一堵屏障,把自我与别人隔绝起来,别人也不敢靠近,致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处于危机中。还有一些大学生缺乏健康发展的人格,心灵极端贫乏,人格极度扭曲,自尊心太强或过弱,这些都严重影响他们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马加爵、药家鑫杀人案等诸如此类大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恶性案件层出不穷,都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性格过于极端化的恶果。
有些大学生来自偏远农村,从小通过努力才来到大城市读书,经济上的拮据使他们表现得较为敏感,做事小心谨慎,在与同学交往时显得很自卑、内向、被动。与出身优越的群体相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及不平衡感,过多的自卑情绪严重影响他们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互联网的普及,QQ、微博、微信、人人、Facebook等时代产物应运而生,它不仅为人们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交往模式,还大大拓展了交往空间。人们不仅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进行人际交往,还可以通过各种聊天软件进行交流与互动。由于网络世界多元化的交流模式,大学生的交往方式也变得多元化,因此大学生之间的关系随之发生了很多变化。同时,新兴的科学技术拓展了交往的渠道和方式,部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朋友,就寄情于网络世界,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投入到虚拟的网络中,在虚拟的世界里与网络对面的“朋友”谈天说地,而脱离了现实的生活,与周围的朋友、同学渐行渐远,逐渐生疏。
大学生在进行人际关系构建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当今社会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使得人们之间的关系疏远冷漠,这种社会氛围对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带来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面对利益,禁不住诱惑,出卖朋友,违背诚信。其次,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国门打开,多元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认知水平产生巨大的冲击。部分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易受一些西方利己主义、形式主义等思想迷惑,这直接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不利影响,对周围的朋友冷漠、孤僻、不合群的问题,也随之产生。
学校是大学生形成正确认知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在大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方面具有巨大的影响意义。然而,大部分学校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缺乏针对性。目前,切合人际交往主题的教学课程相对缺乏,部分学校对此不够关注,没有任何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另一方面,目前师生关系疏远,教师在课堂中只一味灌输理论知识,与学生缺乏互动,不能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进行人际交往。
当前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父母宠爱,习惯于接受别人的关心和照顾,总是希望别人迁就自己、尊重自己,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为人处世的基本技能。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学生,总是高高在上,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大,容不下比自己强的人,在与人相处时盛气凌人、傲慢无礼,这限制了他们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还有一些出生贫困的学生,因为家境贫寒而自觉不如别人,在与人交往时不自信、内向,常常独自一人,不愿与他人相处,因自卑而害怕融入集体,自然而然的与他人产生距离感。
大学生个人原因是大学生人际关系构建中存在问题的根源。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存在认知偏差,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在第一次与陌生人交往时,容易按自己的主观认识去判断一个人,这是一种错误的交往方式。同时,有些学生只顾着学习,不注重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到了大学,交际能力的缺乏就逐渐暴露出来。
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的合力构建。
1.开设与人际交往相关的教学课程
高校应开设一些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的课程,讲授与人际交往相关的知识与技巧,例如《大学生社交礼仪修养》,推荐一些例如《卡内基沟通与人际关系》、《社交中的100个心理谋略》等相关书籍。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仅要讲授一些与人际交往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认知;同时,高校还要经常开展一些与人际交往相关的课程讲座,请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分享一些真实的成功人士人际交往的成功之道,多方面地对大学生进行熏陶。
2.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演讲比赛、墙报、宣传板、校园广播等,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营造和谐融洽的校园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大力组织社团活动。在社团活动中,大学生可以结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格的知心朋友,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不断完善自我,塑造健康人格。
3.辅导员加强心理教育与引导
高校辅导员是处理大学生日常生活、工作与学习的主要责任老师。大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时难免遇到问题,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多多走入学生生活中去,与学生沟通,通过学生干部、党员了解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所面临的问题。当发现学生人际交往发生矛盾时,多与学生进行沟通,走进他们心里,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为他们解决人际交往中面临的困惑,帮助学生理性对待人际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冲突,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同时还要教育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尊重和关心别人的感受,学会以朋友的方式进行委婉的教育与引导。
大学生虽然在大学期间离开父母,但是父母的教育引导对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仍有重要作用。首先,家长应采取民主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要学会“爱而不溺”,教孩子学会倾听并接纳别人的意见和想法,对于他们错误的行为和想法加以引导,循循善诱,以“有爱”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在这种家庭氛围下长大的孩子,才会去以爱与尊重的方式对待同学、朋友。其次,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交往原则,教育孩子要用真诚去交朋友,而不是所谓的“金钱外交”,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促进他们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
社会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影响深重。和谐社会氛围有利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要求我们党和人民坚持正确的舆论和政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整顿市场秩序。面对西方多元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纳其积极、乐观向上的内容,营造和谐融洽的社会风气。
1.完善自我
当代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和改善自我,在人际交往中,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必须相
互宽容,学会肯定别人、接纳对方,多赞美别人。同时,在与人交往时,应学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当同学遇到问题时互相帮助,在生活中也要多与朋友沟通交流,在这样的相互帮衬中,和谐的人际关系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2.掌握交往的技巧
大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时,要学会运用语言艺术。比如,恰当的称呼使对方产生亲切感,缓解了双方初次见面的尴尬气氛,如果称呼不得体,会使对方不开心甚至生气,这就阻碍人际关系的进一步开展。同时,交往时还要注意行为规范,谈吐大方得体,不要扭扭捏捏,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清晰、有感染力,适度称赞对方,这样的交往方式会使双方的关系迅速密切起来。
结语
总之,学校为大学生提供和谐的外部环境,父母的正确引导、教师的耐心教育以及自身良好的认知等共同发挥作用,为大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力量。
参考文献:
[1]吴籽龙. 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途径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8):72-73.
[2]岳宏杰, 韩朔. 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交往关系的对策研究[J].沈阳航空工业学报,2010(6):42-44.
[3]李铁英,邢琦. 当代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构建问题探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4(03):68-72.
[4]朱效传,卞青山. 和谐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J].新西部,2007(6):76-77.
[5]杨宏兰.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现状及对策[J].学习月刊,2011(7):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