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教育的“新”与“思”
——高职院校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究

2017-01-28 21:00曹君
职教通讯 2017年3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院校高职

曹君

新媒体艺术教育的“新”与“思”
——高职院校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究

曹君

在新媒体充斥市场的今天,新媒体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迫在眉睫。基于我国新媒体艺术教育研究的回顾,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新媒体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面向市场需求,整合课程结构;凸显地域特点,创建特色培养模式;注重校企合作,拓展和共享资源;以项目为载体,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反馈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等课程体系构建的策略。在呈现完整的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同时,为新媒体专业课程标准的修订提供了借鉴。

高职院校;新媒体专业;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一、趋“新”创“旧”:理性文化下的新媒体教育现状

目前,新媒体技术蓬勃兴起,以美国苹果公司和韩国三星公司为代表的新一代触摸式移动媒体迅速发展,在不断占领市场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此外,新媒体的发展也改变了出版业、影视制作业和社会信息服务业的基本面貌。新媒体的发展对该领域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巨大,据专家预计,在未来3至5年内,中国新媒体人才的缺口将达60万人之多。[1]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如何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以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显得至关重要。

我国新媒体艺术类教育最早可以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的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就开始了对计算机图形技术的研究。1990年,中国图像图形学会成立。1993年,现执教于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的张骏教授,在中央美术学院率先创建了电脑美术工作室,这是我国第一个高校方向电脑美术培训班。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工艺美院、北京印刷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高等美术研究中心等陆续开展了更大范围的电脑美术类培训。到了21世纪,新媒体艺术以它强势的姿态与魅力不断吸引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中国传媒大学走在时代的前沿,于2004年率先开设了新媒体艺术本科专业,教学内容涵盖动画设计、数字动画、游戏设计、影视制作和网络多媒体等多个方向。与此同时,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东华大学等也相继开展新媒体专业。据2006年12月新媒体艺术系主任(院长)工作论坛的有关报告显示,截止到2006年,全国已有12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新媒体和数字媒体相关专业。[2]十多年来,高等院校的新媒体教育经历着从无到有,从理论探讨到实践与研究不断深化,从专业方向的单一化到课程体系设置多样化的历程。这其中,不乏有一些高等学府在新媒体的教学与实践中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为社会输送了众多优秀人才。与本科院校培养理论型专业人才不同,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因此,不能完全照搬高等学府的课程体系,需要探索符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新途径。

二、传统与现代“共时”:新媒体教学的创新发展羁绊

如今,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在因材施教方面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探索,但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课程结构欠合理

课程设置虽凸显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培养专业实战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但在课程设置上还多侧重视觉传达的内容,如Photoshop、Coreldraw、书籍装帧设计等,延续着21世纪初的平面设计课程结构,未能形成一个满足现在新媒体社会的专业课程结构。

(二)人才培养模式趋同

当前,高职院校在新媒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存在着较严重的趋同性。一些院校仅参考其他院校的课程建设方案与培养目标,并没有针对自己学校对专业进行定位。相当多的院校希望培养样样精通的全能人才,因此,在新媒体课程体系上追求全面。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多是表面的和肤浅的。

(三)教学资源短缺

新媒体专业对师资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需具备多元的知识结构,熟练运用多种软硬件。另外,新媒体是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上并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新艺术,在推进新媒体的教学发展中,需要实训室如摄影实训室、后期特效实训室等设备的大力投资。而部分高职院校在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上的短缺,都会影响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

(四)教学模式老化

目前,采用的教学和技能训练方法偏重知识的传授,教学模式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师主讲、学生被听”,轻视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及在互动中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等教学设计环节。而这些对新媒体专业的教学都很关键。

(五)评价体系单一

新媒体教育课程在评价环节上较单一,主要是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忽略了学生对教师、学生与学生间的评价,以及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结果可能会造成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习方法,导致师生间、同学间缺乏交流。而这些不仅不利于高职人才的培养,更会阻碍新媒体教育的发展。

三、思在当下:新媒体应用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法及实践探索

为了解决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本文将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尝试从市场需求、地域优势、校企合作、教学情境与反馈渠道等角度,构建符合高职院校新媒体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以期为高职类院校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面向市场需求,整合课程结构

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3]从这一概念中可以窥见,新媒体无论是在创作方式还是在艺术形式方面,涉及到多技术和多媒介的混用。新媒体的这一特性也就决定了其教学的综合化倾向。通过对高职院校新媒体专业课程资料分析发现,新媒体专业方向多样,涵盖了视频与交互设计、游戏设计与制作、影视动画等多个方向。然而,由于区域不同,不同地区的市场对不同方向的新媒体专业人才需求差别很大,高职院校在设置相应专业方向时,需满足本地区的市场需求。

为了建立更加符合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专业方向,我们专门对长三角地区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调研,细致考察和分析了该地区新媒体的业务范围、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情况。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的电子商务、文化娱乐、影视制作等产业较为发达,对相应类型的新媒体人才需求旺盛。因此,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新媒体专业的方向为网页设计、动画设计、游戏设计与影视制作。为了使每一方向的课程结构更加合理,我们还邀请了新媒体公司的设计总监与设计师一起座谈,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会专家在听取专业情况汇报后,依次对学院新媒体的培养方案与目标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经过讨论和梳理,形成了“满足市场需求,按照工作过程中所需掌握的职业能力来构建课程结构”的思路。

(二)凸显地域特点,创建特色培养模式

不同地域的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都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在设置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时,除了满足本地区市场需求外,还应注意创造性地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创新特色培养模式。

如今上海地区已经成为全国游戏产业的高地,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则依据此特点,在课程体系设置时,专门开设了游戏设计与制作方向,重点培养能够胜任游戏原画、游戏动画、游戏特效等岗位工作的、当代产业紧缺的、高素质游戏美术设计专业人才。

多年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利用苏州的人文情怀底蕴,在开设新媒体专业方向时,注重将昆曲、园林、绘画等传统元素运用在新媒体的教学中。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学院和地方特色,将紫砂元素运用到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共同合作,如制作一部以品牌推广为内容的紫砂动画或紫砂影视宣传片,并开设紫砂艺术课程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地域文化,创作出地域特色分明的艺术作品。

(三)注重校企合作,拓展和共享资源

校企合作是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在新媒体专业的课程规划之际,由系部专业教师与企业设计人员一起探讨,共同为专业课程的设计出谋划策,并将企业的具体项目引入到教学活动中。2012年,学院与宜兴电视台合作,将《宜兴水墨》动画片的制作引入到图形创意、影视策划等课程教学中,提高了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项目中真正地经历、感受和理解课程内容。同时,系部鼓励学生在企业完成设计作品,以解决学院短期内设备不足等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职业教育改革“新生儿”的现代学徒制,已经在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实行。所谓现代学徒制,就是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一半时间在企业学徒,与传统学徒制不同的是,学校教育环节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培养方式从单纯的经验学习到工学交替、理论实践并重的学习,培养目标也从单纯培养熟练技术工人发展为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高技能人才。[4]

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艺术教育工作者需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扎实的专业功底,而新媒体的多元化与综合化性质更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校企合作,专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一线锻炼,承担企业设计任务,切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学院也可聘请社会上具有较高声誉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新媒体专家担任外聘教师,从而充分发挥企业从业人员的自身优势,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新媒体专业的整体师资力量。

(四)以项目为载体,创新教学模式

在高职教育的专业改革中,项目式教学法是近几年所推崇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理想的教学情境设计应以项目为载体,将工作中的行动过程与课程中的学习过程相统一,形成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与课程内容的无缝对接。[5]

以上述提到的影视制作方向为例,根据影视制作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在综合案例训练的课程中,将课程内容设计为以下几个学习情境:客户交流、影片策划、实地拍摄、影片剪辑、特效设计及交付客户。实施的具体步骤如下。

1.由教师选取一个合适的项目如“紫砂工艺美术师形象宣传片的制作”,项目布置完后,与学生一起讨论,确定该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将学生以组为单位分配到3个工作室,分别是影片策划工作室、摄像摄影工作室和影片剪辑与特效工作室,每个工作室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工作步骤和程序,需得到设计总监(教师扮演)认可。

2.由影片策划工作室接待客户(学生扮演客户),并与客户交流、沟通,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出策划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剧本的创作与分镜头的草图绘制;以上需得到客户确认后,报请设计总监审查,审核通过后,交至摄像摄影工作室,由摄像摄影工作室讨论拍摄内容、拍摄场景及拍摄所用道具,由设计总监进行评估。摄影摄像地点可在室外,也可在室内进行。拍摄好后由客户和设计总监选片,如有不满意的地方需要重新拍摄,直到通过为止。

3.把选好的影片和策划报告书提供给影片剪辑与特效工作室,进行影片的剪辑和后期特效制作,并根据需要配上字幕和音频,最后交付客户。

4.项目完成后,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表现及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项目中出现的问题、问题出现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期更好地完成下一个设计项目。

从接单到完成的这一整个过程,学生都能够亲身体验影视制作的工作流程,积极主动地为完成项目任务而查找资料,改变了以往“教师主讲、学生被听”的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而且,采用小组协作式的学习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了他们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五)强化反馈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评价体系的反馈渠道不畅通阻碍了艺术类专业的发展。当前,高职教育在艺术类课程的评价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作品结果,轻视了学生创作作品的过程,评价主体与评价方式较单一,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为此,我们在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强化沟通机制,应建立多条沟通渠道,以服务于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1.注重对团队协作精神的评价。新媒体是跨学科与多媒介交叉的产物,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团队的集体智慧,学生个人的知识与力量是有限的。良好的团队协作可以创作出优秀的新媒体作品,显示出惊人的力量。注重对团队协作精神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并能挖掘学生潜能。

2.重视对艺术创作能力的评价。这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并不相悖。新媒体离不开数字媒介和技术,但新媒体的创作主要是由理念驱动技术的艺术性创造。技术对于创作而言,只是工具、手段,而并非本质。“重技术,轻艺术”的评价方式,会导致学生创作的作品只是一种单纯的工具层面的延伸,而缺少形式感和作品本身的内涵,从而阻碍创作思维的发展。

3.强化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在以往的评价过程中,基本上都是由教师掌握发言权,学生一般不愿意去对他人的作品“指手画脚”。强化此环节可以让学生间得到更多的交流,从而使学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与他人取长补短,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4.创造校企融合服务市场的评价。由学生、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以增加他们间的互动,所有主体通过评价可以更加客观地发现自己、改善自己。此外,通过评价这个平台,企业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甚至能够发现和挑选到理想的设计人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五大问题,通过实证,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即:面向市场需求,整合课程结构;凸显地域特点,创建特色培养模式;注重校企合作,拓展和共享资源;以项目为载体,创新教学模式和强化反馈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而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以期为高职院校新媒体专业的发展提供依据。

[1]严三九,王虎.上海市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情况调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63-169.

[2]廖祥忠.新媒体艺术与创新教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3]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4]甘泉.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改革“新生儿”[J].半月谈,2013(7):26.

[5]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盛艳]

曹君,女,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新媒体艺术设计。

G712

A

1674-7747(2017)03-0019-04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