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眼中的甲午战争

2017-01-28 20:06
文史博览 2017年7期
关键词:战败军事战略甲午战争

张 煌

恩格斯眼中的甲午战争

张 煌

1894年,当中日甲午战争的消息传至欧洲,恩格斯尽管已是74岁高龄的古稀老人,却仍以哲学家的敏锐思维,站在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历史高度,适时地对这场战争做了点评。在与友人的书信中,恩格斯就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给出了精辟而独到的见解。

在恩格斯看来,中国甲午战败的直接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政府和军方所奉行的被动防御策略。他在信中指出:“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给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了,即使是为了军事防御的目的,也必须铺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

恩格斯对中国闭关自守政策的否定,反映了他对军事技术发展中攻防不对称律的深刻认识。《孙子兵法》中所说的“攻城则力屈”,正是对冷兵器条件下攻守不对称状况的客观反映。然而在甲午战争爆发的19世纪末,膛线、速射火炮和蒸汽动力的发明与应用,使得攻防不对称性向攻易防难的方向逆转。

具体而言,在攻易防难的格局下,构建防御系统比构建具有同样效率的攻击系统,具有更大的难度,需要投入更多的军事力量,因此也就更不容易成功。

围绕甲午战争,中日两国展开的军事博弈,实质上可视为消极防御战略与积极进攻战略的对抗。从国家战略的视角来看,“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提出“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发展方略,制定了以侵略朝鲜、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相形之下,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仍然奉行着“闭关锁国”的基本国策。

在恩格斯看来,这种封闭的状况,只能通过战争来打破,他指出:“这种全盘排外的状况,已由同英国人和法国人的战争而部分地打破了;这种状况将由目前这场同亚洲人、即中国人最邻近的敌手的战争来结束。”

偏重防御的战略战术加之“保船制敌”的消极心态,使得北洋水师的覆灭不可避免。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奠基人,恩格斯不仅敏锐洞察到中国甲午战败的直接原因,还深刻地揭示了其深层次原因。他从唯物史观的立场出发,提出闭关自守的排外政策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密切关联。他指出:“在这里(中国),同家庭工业结合在一起的过时的农业体系,是通过严格排斥一切对抗成分而人为地维持下来的。”

在恩格斯看来,自然经济体系固有的自闭性,必然导致国家军事战略的保守性。反过来说,执行保守的军事战略的最终结果,即是自然经济体系的覆灭。对于这一点,可以从恩格斯对甲午战争后果的预见中得以印证,他认为:“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通商港口,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这亿万人口的旧体系完全摧毁。”

(责任编辑:亚闻)

(邮箱:2003xyw@163.com)

猜你喜欢
战败军事战略甲午战争
屈原之死
战后“满洲”日本女作家的返迁体验文学
美国新军事战略瞄准中国
论任弼时对党的军事战略的历史贡献
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的军事战略
《甲午战争百年祭》评介
甲午战争中的日本间谍
勿忘国耻——纪念甲午战争100周年
甲午战争日军作战序列
论抗日战争初期我军的军事战略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