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越 朱垚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210023)
中医院校中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初探
胡越 朱垚*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210023)
中医学本科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掌握中医理论知识和西医学基本知识、初步具备中医临床能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中医人才。中医学课程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步骤,课程设置是决定人才能力和素质的先行条件。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系统整理,将现行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概括为学科特点、现行课程设置、中西医课程分配、实践课程设置、中医经典课程设置、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和科研能力培养课程设置等七个方面,以期为今后中医院校中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提供参考。
中医院校;中医学;课程设置;本科教育
近年来中医院校迅速发展,为国家培育了大批中医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仍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对于这些暴露出的矛盾如何协调和解决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点,急需总结反思中医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体现了中医学的优势和特点,这也直接影响着我国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现将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初步探讨。
目前,全国卫生机构中,中医院的数量及规模均不如西医院,为求发展中医院又不同程度的存在西医化倾向;同时中医院的中医疗效下降,治疗急重病的机会和领域明显减少。这使中医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而就业形势又反过来影响在校生的学习、思想及生活,最终导致其专业思想不稳定[1]。其次,中医学毕业生存在中医文化底蕴不足、专业基础不扎实、中医临床环节薄弱、西化倾向严重等弱点。再次,随着中医药院校的扩招,“批量生产”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主观能动性,无法因材施教,导致学生逐步对中医产生消极心理。最后,中医学习存在特殊性,中西医在理论、方法、运用上都有根本的差别[2];西医属于还原论,教学有较为先进的实验手段的辅助,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中医教学用语古朴,艰涩难懂,学生对中医抽象思维、模拟概念等便难以理解,导致学习困难加大。
以某高等中医院校现行中医本科教育的教学计划为例,其课程构成包括有:①公共课:政治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军事理论。②专业基础课: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医古文、中药学、方剂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西医诊断学。③专业课:内经、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内科学、西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西医外科学、中西医妇科学、中西医儿科学、针灸学。④指定选修课:医用心理学、寄生虫学、卫生法规、医学伦理学、公共艺术等。⑤任意选修课。由上可知,中医学本科专业课程可分为中医基础学科、西医基础学科、临床学科和公共课。其中中医部分又大致分为中医基础课、中医经典选读及中医临床各科等。
目前,国家相关部委要求非专业课的课时需占全部课时的四分之一甚至更多[3]。对此,朱乔青[4]认为在课程设置上,减少外语、计算机等非医学课程的课时,增加中医经典、传统文化的学习,以正中医专业课在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但另一方面,对于非专业课程如中医英语,周跃红[5]认为其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前景广阔,但目前部分中医院校却并未重视。非专业课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用于专业学习的时间减少,其设置与课时数应引起重视。
一类观点为课程设置应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田静[6]对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查,自1980年—2013年期间中西医课数目的比列及其课时数比例基本都稳定在6∶4左右。中西医课程交叉开课使得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和中西医两种思维相互影响。在基础或临床教学中,各层次学校出于诸种目的往往呈现出“中体西用”的现象。对于以上问题,辛静[7]认为应建立以中医课程为主、西医课程为辅的综合课程体系,促使中医教育在坚守传统医学、发扬中医特色的基础上与选择性接受西医学之间找到平衡点。王红松等[8]则建议适当减少西医课程比例,合理安排中医与西医课程顺序,使之有利于学生对中医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有利于构建现代临床知识结构。对于西医学有关解释生命活动的学科如:生理、病理、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等学科就不应太多介入中医院校的教学中去,建议作为学生的基本了解予以授课[9]。或将中医与西医的课程分开学习,先学习中医课程,待学生建立起中医思维模式后,再逐步开展必要的西医课程[10]。
另一类观点则认为需提高西医课程比例。王智娟[11]等调查发现:81.93%的学生不赞同现有课时设置,与西医院校相比,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西医主干课程课时较少,使讲课内容受限;82.10%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开设西医课程,80.76%的学生认为中医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中医诊疗技术,还要深入掌握西医的临床思维和诊治手段。息金波[9]建议增加西医中有关人体形态学(如解剖学、组织学等)的课程,如此才能便于中医学生在精细的人体生命认识背景下充分理解中医传统思维和哲学方法;也只有如此,才能够进一步科学的发展中医。颜芳等[12]建议将现有“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调整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具体为:以提高中医药人才全面素质为出发点,解除西医类课程学科自我封闭、分割过细的现状,将部分课程结合与重组。最后,还要规范中医院校西医教材,在保证中医院校特色的前提下尽量和西医院校的教材吻合,增加更新速度,不至于学生学到的知识过于陈旧。
中医学习的特殊性决定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践课可以更加直观地进行中医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理论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强化中医思维方法。彭玉等[13]对四所中医药大学调查发现,四所院校实践教学均超过总学分20%,说明都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但相较于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平均为1∶0.61的讲习比[14],中医专业的实践时间依然很少。息金波[9]对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级、2007级医学本科生的调查显示,84.2%的学生反映找不到合适的思想指导来完成医学学习以及指导其在临床决策的选择。
究其原因:首先,目前中医本科仍然实行基础理论教育、专业理论教育、临床实习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人为的割裂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联系[15]。其次,由于各种软硬件条件的限制,尤其是附属医院和实验室资源的严重不足,导致中医专业课程只能以理论教学为主;第三,过度强调学生必须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而忽略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这些都导致学生的动手机会太少、临床技能的掌握不足,真正临证时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医疗问题。对此,我们可以借鉴以往师承教育的经验,采用上午授课下午临床的方式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16]。当今的中医药院校也在大力发展导师制,自然揉合进某些传统师承教育的积极元素,对此应该积极探索,不断总结[17]。临床课程还可从中医典型医案入手,培养和规范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和临床技能。因此,实践课程应得到足够重视、比重应适当提高。
目前,中医经典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平均为15.6%[13],比重较大,说明中医药大学都重视经典教学。经典医著是我国古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是中医学理论的精髓,学习经典医著是系统、全面掌握中医理论的必由之路。在教学方式上,综观全国中医院校,只有北京、广州等几所老牌中医药院校能够将中医的四大经典课程单独成立教研室、分开教学,其他院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合并或压缩课时现象[18]。各院校经典教学课程不理想还体现在:反映当代研究成果不够、与临床的联系不紧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明显匮乏[19]。蒋跃文[18]认为中医院校应重视经典课程的开设,并保留其特有的专业体系。不但不能压缩、还要提高各大经典课程的教学时数。同时不同经典采取不同教学办法[1],如《内经》可以加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掌握,可以课堂教学为主;《伤寒学》《金匮要略》则可以采取病案讨论、床边教学等方式。改革现有中医经典教学模式,开展中医经典医案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医经典原著的理解,还可更进一步解决学经典指导临床和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实质等问题[20]。可见,中医经典课程比重应适当提高。
当下中医院校传统文化氛围薄弱、学生传统文化底蕴不足,伴随着社会部分人对中医的质疑,使学生不能坚定学好中医的决心,因此急需加强传统文化类课程教学[21]。中医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其发生发展都受到传统文化深深的影响。中医院校加强传统文化类课程教学,可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能培养学生对于中医的兴趣,也是高尚医德的文化渊源[1]。反之,如果中医学生传统文化功底浅薄、缺乏人文素养,就难以深刻理解中医理论。因此,中医院校应提高传统文化的课程地位,增设中国古代哲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使中医专业知识与传统文化相互渗透,有利于学生把握中医理论精髓、养成更全面的中医思维方式[10]。可见,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地位应得到足够重视。
高等中医药院校旨在培养高层次的中医人才,科研能力的高低是衡量指标之一。以往的中医学术发展缓慢,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医人才的科研水平不高。刘海静[22]等调查发现78.9%学生对医学科研感兴趣,但只有12.4%的学生对自己的科研现状满意,也只有少部分同学掌握科研的方法与过程或参与过科研课题组。主要原因有:1)学校科研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开设基础科学研究课程的选修,例如医学信息学、图书馆和中外工具书的利用等[23];2)学校科研条件有限、经费不足,难以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各高校需采取措施主动创造条件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包括:①开展科技创新训练计划,让学生跟师介入科研课题活动、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或科研成果;②开设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类的选修课供学生学习;③在科研实验课程中,力求理论与科研相对分离[24],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操作后,以开展综合性实验为主,培养学生创新性和自主性,减少验证性和演示性的实验教学内容。总之,科研能力培养课程比例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对于中西医课程分配上争论颇多,如何做好中医与西医的结合教学还有待商议;在理论联系实际、经典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各中医院校都在现有基础上探索更合理高效的课程设置方法。现行中医学课程设置的主体方式不可轻易否定,尤其是目前在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迎接国内外挑战、需要大批中医人才的时候。各种建议都有其各自的价值,可作为补充形式。期望各中医院校能不断总结与创新,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中医人才,将中医发扬光大。
[1]周黎.论中医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及教育[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2]王智瑜.从人的认知过程谈中西医的异同及中医教育[J].中医教育,2005,24 (1):25-28.
[3]谢忠礼.高等中医院校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7):647-649.
[4]朱乔青.特色化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119-122.
[5]周跃红.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2):256-258.
[6]田静.中医何以西医化[D].南京:南京大学,2013.
[7]辛静.中医课程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学园,2014(14):16-17.
[8]王红松,章健,徐国龙,等.中医人文精神培养与中医院校文化特色建设[J].医学与社会,2010,23(2):93-95.
[9]息金波,冯超.中医院校西医基础课程设置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31-33.
[10]付正丰,岳秀永.传统文化与中医院校教育[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2):56-57.
[11]王智娟,朱毅.关于中医高校西医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8):123-124.
[12]颜芳,黄燕,黄秀云,等.高等中医院校西医类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J].吉林医学,2010,31(6):825-826.
[13]彭玉,吴筱枫,刘文.中医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2):20-23.
[14]江蓉星,吴颖奇,刘世云,等.国家及地方政策法规对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的影响及改革建议[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15]郑玉玲,詹向红,呼海涛,等.中医传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中医教育,2013,32(1):8-10.
[16]霍莉莉,宣小平,颜新.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索[J].江苏中医药,2014,46(11):67-69.
[17]徐建云,申琪,丁玲,等.中医院校中医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刍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2):125-126.
[18]蒋跃文,曾江琴.对中医经典教学及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4):71-72.
[19]莫春梅,史伟,荣震.加强中医经典教学,培养中医临床思维模式[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5):92-93.
[20]金桂兰,汪悦,孙丽霞,等.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现状与培养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5):123-124.
[21]杨金萍,崔利锐,刘更生,等.中医院校传统文化类课程设置的构想[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6):102-104.
[22]刘海静,施静,魏建文,等.中医本科生临床科研素质现状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3):142-143.
[23]俞慧娜,叶正平,林觐民.中医院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科技信息,2011(1).
[24]梁华龙,彭新,高天旭,等.中医专业五年制本科新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23(3):65-65.
Preliminary study on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Settin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jor 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U Yue,ZHU Yao*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3,China)
The goal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major was to cultivate all-round developed TCM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 master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TCM and basic knowledge of Western medicine,and preliminarily possessing clinical ability of TCM.TCM curriculum was an important step in cultivating talents,and curriculum setting was the antecedent condition to determine th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talents.In this paper,the existing curriculum setting in TCM major was generalized into subject characteristics,existing curriculum setting,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curriculum distribution,practice curriculum setting,classical TCM curriculum setting,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urriculum setting and research ability cultivation curriculum setting through the systematic arrangement of relevant literature data,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n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setting in TCM major in university of TCM.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urriculum setting;undergraduate education
10.3969/j.issn.1672-2779.2017.04.022
1672-2779(2017)-04-0050-03
:张文娟本文校对:朱垚
2016-08-09)
*通讯作者:zhongyiyaochuanre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