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语境下的微影像浅析

2017-01-28 16:35:52文劲松姜东旭
传媒 2017年9期
关键词:图文红利内容

文/文劲松 姜东旭

移动互联语境下的微影像浅析

文/文劲松 姜东旭

随着技术的便捷化、用户的积累和用户使用习惯的养成,移动互联已经引爆超越想象力的红利。媒体革命和支付革命迭进出全新的信息传播和信息服务需求,不仅滴滴、饿了么等O2O服务大行其道,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也开始蠢蠢欲动。2016年今日头条称,在客户端阅读量中短视频内容的阅读量已经超过了图文内容,每天有10亿次播放,内容生产和信息传播在经历了由文本到图形再到视频的演进,又进入了由短文本到小图形再到微视频的全“微”窗口,微视频这个新业态也普遍被认为是内容创业的一个风口。

移动互联网与微影像

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诞生于21世纪初的日本。早在2001年日本就有3G网络,并在城市地区都布设了大量WIFI热点对本网用户免费开放。再加上日本人口稠密,虽然有非常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络,乘客每天依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用于通勤,闲暇的时间更加便捷的网络造就了移动互联网的诞生。而中美的移动互联网是在3G和智能手机普及之后才开始的。正如互联网的普及产生了互联网红利推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一样,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也开启了移动互联红利,具体表现为人口红利、平台红利和全球化红利。

中国以巨大的人口基数和手机拥有量成为移动互联红利的受益者,巨大的移动互联红利极大地加速了互联网应用的发展,也触发了移动新媒体革命和移动支付革命。伴随移动网络的提速、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通过手机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媒介高度融合的移动互联生态系统。最初是文字性的交互,然后是图文的互动,最后进入视频的交流,微博、微信、购物、打车,移动互联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席卷了每个人的生活。

微影像。微影像又被称为短视频。伴随秒拍、美拍、小咖秀、快手等短视频内容生产主力诞生,2014年曾被称为“短视频元年”,在微信公众号、微博成为短视频分发的主阵地后,短视频的叫法逐渐被微影像替代。《今传媒》艾涓认为微影像是在“微时代”的大背景之下,顺应网络受众表达、接收信息“短、小、精”的特点,借助网络自媒体平台发展并受追捧的影像新形态;四川大学黎风教授提出的微影像是为新媒体而生,为新媒体而传,具备“微”时代表征的影像表达与传播方式。从自身发展和业者学界对其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微影像基于新媒体受众生产、短小精干、主要在新媒体平台传播,是“读图时代”信息的碎片化和图形化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在这样的界定下,其表现形式就不仅包含短视频、秒拍、美拍、微电影,还将早些年已经流行网络的表情包、动图等图文内容涵盖其中。

微影像表现方式及其特点

表情包。表情包又叫绘文字(Emoji),最早是日本在无线通信中所使用的视觉情感符号,随即时通讯软件和社交网络的流行而风靡全球。表情包主要有表情字符、会意图像、表情动画三种,当下已经成为社交媒体中传递情绪信息的重要方式。网络流行文化的风行下,使表情往往具有官方释义、网络释义、上下文联想释义等多重定义。它可以或直接,或委婉,或搞笑地完成文字无法表达和不便表达的复杂情绪,巧妙地避免了虚拟空间中人际交流的尴尬,甚至同时表达多重情绪。比如,2016年「笑哭」蝉联全球最受欢迎的Emoji之首,但是中国人最爱用的却是「呲牙」,两者都属于是复合多义的表情。作为微影像的表情包成为社交媒体上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构成了意义传播的新的载体。因此,微影像已经不仅仅是表达方式,更成了一种特有的网络语言和网络文化。

GIF动图。动图是一种较早流行起来的跨媒体微视频形式,它以GIF格式的连续图片组成动态效果,综合了影像、绘画、计算机图像等多媒体艺术形式的独特视听符号系统,具有虚拟性、生动性、典型性等特点,在新媒体业态中表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和衍生能力。在国内,其代表则是GIF快手,这款手机应用使普通用户可以轻易制作动图并发布,引发了动图的爆发式增长。动图在丰富活跃社交媒体交互活动氛围的同时传递出的简洁、明了的信息,让受众迅速获取信息,已成为社交媒体的重要的视觉信息的传达方式。

短视频。前有秒拍、美拍,后有今日头条和梨视频,这都是短视频的代表。今日头条2015年5月正式推出短视频平台,目前头条号每月上传的视频已经达到90万条。据今日头条称,短视频内容的阅读量已经超过了图文内容,每月短视频的消费量达到300亿次,播放时间9亿小时,梨视频因宁波老虎事件上线仅四个月即成为现象级短视频平台。据估算,每条图文的平均阅读时长为1.16分钟,而每条短视频的平均播放时间为1.62分钟,短视频既要与图文拼内容,还要与视频拼时效,可见“短、小、精”是为短视频最大的特点。秒拍、美拍等平台的相继杀入,短视频领域正成为火热的战场。在经历技术流、流量至上、爆炒热点等手段后,新的生态必将使内容至上重新成为这个行业的“黄金法则”。

微电影。微电影派生于传统影视作品,沿袭和继承了传统影像制作手法和叙事,具备电影的所有要素。但微电影植根于新媒体环境,它不仅时长上短于普通电影,其从表现内容、叙事的风格到传播方式都区别于传统的影视。相较传统应影视作品,它得以投影更多的新媒体时代中个性化、碎片化、多元化的诸多特征。《老男孩》上线10天其点击量就突破700万,《茉莉花开》上传到微博平台5个小时播放量达7970万次。微电影不仅成为微影像中整合式营销的成功典范,也是微影像艺术性的集中体现,因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而受人关注与追捧。

除此之外,在微电影的带动下,微纪录、迷你剧等微影像形式如雨后春笋,已经形成了表现内容、呈现形式、艺术手法、传播营销以及商业应用整合。配合移动互联网带宽的提升、视频技术的进步,以及专业人才的加盟,微视频已经在移动互联红利下能够滋养生息。

微影像的机遇与挑战

微影像的机遇。内容领域就像一座金字塔,大约5%为头部内容,约20%属于优质内容,其他的就是普通内容,但只有那极少数头部内容才能得到最大的红利分配。图文创作早在传统互联网时代就已先行一步,向移动互联网的过渡中图文创作金字塔则已经构建完毕,少数头部作者已经拿走了大多数的传播力和阅读量,理所当然也就分享了更多的移动互联网红利。微视频是移动互联网的新业态,因影视技术门槛和模式的创新使图文创作的头部垄断并不显著,而微视频的创作生态尚未完全形成。新业态将激发移动互联网新的传播力和阅读量,将产生移动互联网的二次红利,这就带来了极大的机遇。

新平台机遇。在“两微”时代,图文创作头部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就像一个堡垒,使弱小的微视频创作者被迫选择头部。今日头条类客户端重新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分发规则,并取得了成功。今日头条宣布其短视频阅读量已经超越图文信息,这是一个标志,既宣告微视频业态的正快速成长,也宣告该类分发平台加盟微视频领域打破了原有的头部垄断。以用户为中心的“两微一端”移动互联网态势让新的微视频创作者有机会以全新的内容参与到头部竞争中来。

微影像的挑战。用户对于内容的敏感程度是极高的,在以用户为中心的分发时代,微影像更容易表达情绪和情感,更容易激发受众的反馈,也带来分享意识的觉醒,内容已完全超脱了传统内容的概念。而无论是定位社交平台还是媒体平台,只有不断丰富内容类型,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只有以特色鲜明的内容养成忠实的用户群体和用户习惯才是微视频领域比拼的关键。

政策和法律风险。微影像表现形式多样,内容创新不断,这也带来了政策和法律的风险。例如:梨视频正是因突发新闻内容而迅速走红,也因未获发布时政类微视频相关服务资质而被责令整改。如何合理合法的展开创新,如何合理合法的管理创新,这既是对微视频内容创新者的挑战,也是对政策和法律制定者的挑战。

技术挑战。在移动互联时代,新思维、新模式,新内容已经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撑。只有假借新技术才可以为创作者提供新的载体,带来新内容、新形式、新体验。如梨视频在技术上与Wochit合作,梨视频用户编辑的文字通过Wochit得到复合文字的视频素材。用户只需简单地“拖拽、剪切”之后就制作出画面精美、传情达意的视频内容。因此,内容创作者只有不断挑战、革新技术,不断用新技术颠覆对内容与形式的认知,才有可能创新内容,获得新用户。

资金与宣发挑战。在传统影视创作时代资金和宣发就是创造者的两大困扰,而进入移动互联时代该问题并没消失,依然让市场失去了很多优质内容。微视频创作者在创意原生阶段便会面临同行竞争和资金匮乏的双重压力,一些创意内容往往在萌芽状态就被忽略。因此微视频内容创新者不仅要执着于内容创新,还要面临融资能力和媒介素养的挑战。

技术进步为移动互联提供了微影像的新业态,是一片广阔的蓝海,相较图文信息的单调,微影像可以做到生动、及时、有效地传播,具有新业态机遇和新平台带来的机遇。微视频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红利迅速发展,并通过内容创新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从而创造新的红利。

作者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本文系四川工业设计产业研究中心基金项目“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的生态性产品设计研究”(项目编号:GY-13QN-13)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图文红利内容
推进充分就业 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华人时刊(2023年13期)2023-08-23 05:42:52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科学大众(2022年11期)2022-06-21 09:20:52
画与理
富硒红利一触即发
健康红利
商周刊(2017年26期)2017-04-25 08:13:03
主要内容
台声(2016年2期)2016-09-16 01:06:53
牌照红利之后的直销未来
图文配
海外英语(2013年9期)2013-12-11 09:03:36
图文配
海外英语(2013年10期)2013-12-10 03:4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