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 幸 杜 洋
从《新闻最有数》看大数据与广播的融合
文/罗 幸 杜 洋
在大数据环境下,广播电视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相比电视在“大数据”节目方面的尝试,广播在大数据领域的成果并不是很多。江苏新闻广播的《新闻最有数》作为中国第一档大数据广播节目,始终坚持通过数据的趣味表达,分享新闻故事,不断拓展“数据新闻”的广播维度,利用数据说话,彰显“数据思维”,融合多重元素,助推着节目创新。这种将广播节目与“大数据”相融合的方式不仅能更为清晰直观地呈现新闻事实,还能增添节目趣味性,便于听众接受,值得其他电台学习与借鉴。
2013年10月,江苏新闻广播开播了一档新媒体互动广播节目《新闻夜分享》。该节目每期都会播放一些热门资讯、流行音乐,还用微信和听友互动,分享话题供听众们互动讨论,良好的互动模式与广泛的受众基础使这档晚间新闻节目迅速在同时段脱颖而出。
2014年9月15日,江苏新闻广播对《新闻夜分享》节目进行了重新改造,未变其名,但在原有的时间段启用新人主播,以“大数据”为线索,通过与多家数据平台的合作向用户提供具有数据思维的新闻产品,打造出了中国第一个大数据广播融媒体分享平台。改版后的节目分为三个板块:热搜新闻、小编推介、音乐推荐。其中,热搜新闻板块主要依据新浪、腾讯、网易、搜狐新闻客户端和百度搜索风云榜的大数据,以搜索指数和点击指数排名解读10条当天网上最热门的资讯,中间穿插网易、百度、腾讯三家小编的资讯推介音频,结尾挑选一定的热门音乐推荐给听众。据2015央视索福瑞南京地区收听数据报告显示,《新闻夜分享》在南京地区晚间十点档节目收听率排行中常居第一位。数据化的内容、科技化的听觉享受,让大家逐渐接受并喜爱上了这个陌生的数据节目。
2016年1月11日,《新闻夜分享》升级晚间8点档,并改名为《新闻最有数》。据央视索福瑞南京地区收听数据报告显示,《新闻最有数》2016年1月的市场份额占有率,以黑马之势超越同时段两档黄金节目金陵之声的《叶文有话要说》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的《海阳现场秀》。《新闻最有数》常年位列南京地区晚间8点档收听第二,升级改版后以新的面貌继续展现着“大数据”与广播融合的魅力。改版后的《新闻最有数》节目构成为:每期节目开头的“数据报告”“全网最搜索”的资讯分享、“小编推荐”以及“最热朋友圈”。时长较之前缩短了十几分钟,这就使得节目的信息量大大减少。其中,“全网最搜索”的资讯数量从之前的10条,变成了2~3条,但是节目中新闻内容的选取更加精细化,减少了与其他节目的重合。除了“浓缩就是精华”的删减,节目还重点拓展了数据新闻广播的多维表达,重点打造新闻“数据报告”。还在“最热朋友圈”分享流行的音乐、文章等,以多元化的节目元素,让受众感觉数据新闻广播节目并不只有冰冷的数据,更有一份轻松与融合拓展。
基于“大数据”的火爆,以及“数据新闻”产品给人们带来的新奇感受,国内外迅速掀起了一股“数据新闻”热。数据新闻,又叫数据驱动新闻。是指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一种新型新闻报道方式。在大数据新闻制作上,国外很多媒体,如英国《卫报》《泰晤士报》、美国《华盛顿邮报》等,作为先驱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比之传统的纯文字报道,这种报道方式传播效果更佳,更容易让受众全面了解新闻内容。
在国内,很多媒体也展开了对“数据新闻”的探索。如百度、腾讯、网易、新浪等,都有自己对相关数据的报告与应用,电视媒体也对“数据新闻”展开了众多尝试。2014年1月25日,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特别节目《据说春运》。新型的报道方式和“大数据”的可视化展示,赢得了受众的广泛好评。之后,央视又推出了《据说春节》《据说两会》以及“一带一路”特别报道《数说命运共同体》等,逐渐在“数据新闻”的制作上越来越娴熟。
“大数据”对广播节目的选题、采编、制作等环节,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在音乐节目中,大数据精准分析用户喜好,播放相应歌曲;在用户识别上,大数据深入分析用户特性,精准投放其感兴趣内容。这些应用对新闻广播来说,至关重要。
虽然“大数据”在新闻广播领域的尝试和研究不是很多,但是可以明显感觉到“大数据”已经逐渐渗透到了广播节目的各项内容和产品之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更多的“大数据”内容出现在广播新闻之中。例如,2016年五一前夕,高德地图发布了五一出行预测报告,报告显示杭州西湖将成为最热门景区。5月4日,高德地图又发布了《2016年五一出行大数据报告》,报告显示的内容和预测内容基本吻合,江苏新闻广播《即时资讯》等节目都对此作了报道,称赞大数据的预测功能,不仅丰富了节目内容,也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第二,新闻广播也探索制作了相应的数据新闻产品。在国内有几家电台对此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特别是江苏新闻广播的“大数据广播融媒体分享平台”利用数据讲述新闻事件,“大数据”和广播的融合成为其一大亮点。
2016年11月14日,腾讯企鹅智酷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中心,联合发布了《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2016)》,《报告》主题为“智媒来临与人机边界”。《报告》将“众媒时代”升级阐述为“智媒时代”,强调了新技术对媒体发展的影响,大数据也再次被提及。作为中国第一个大数据广播融媒体分享平台,《新闻最有数》在具有数据思维的内容制作、多重元素的运用以及“数据主播”的塑造三方面的融合与创新,值得我们思考与学习。
分享“新闻故事”,打造“新闻报告”。最初的《新闻最有数》经常用数据的趣味表达,分享新闻故事。有一期节目曾从一个网络段子“‘90后’的姑娘已经逐渐变成了辣妈,‘80后’的女生也已经华丽转身为老干妈”入手,援引母婴市场大数据,分析“80后”“90后”等人群具有“辣妈”结构,令人叹服。此外,节目还会分享一些故事,并用数据进行讲述。如今每期节目开头的“数据报告”已成为精彩看点。2016年的“双十一”数据和受众分享了“打破世界纪录的天猫速度”,新的“数据报告”的打造,拓展了数据的多维表达,成为一大亮点。此外,节目也会有一些固定的合作方,如阿里等专员会推送“大数据”资讯,辅助“数据报告”,分析哪些产品关注较多、购买得多、趋势如何等,帮助听众更好地了解产品,便捷生活。
拓展数据内容,彰显“数据思维”。在节目初期,数据的主要来源是腾讯、网易、百度等综合性新闻平台,后来节目的数据库范围不断扩大,在之前的基础上,加入了微博风云榜、今日头条、淘宝、360星图数据平台等多方数据,还有一些专门类数据,如百合网的婚恋数据、菜鸟联盟的快递数据、电商在线的买卖数据、网易云音乐的音乐榜单等,补充拓展数据面。主播也被邀请首批使用“头条媒体实验室”共享数据资源。节目还经常与业界、学界相关人士进行交流,不断拓展“数据新闻”的广播维度,利用数据说话,彰显“数据思维”。
多重元素创新节目形式,拓展节目触角。首先,节目对小编进行重新打造,小编的优化又不断丰富着节目形态。之前节目由网易、百度、腾讯的专业小编推荐新闻,如今,节目着力塑造只属于自己的“金牌”小编,不代表任何相关门户,小编性格特征更加明显,拉近了与听友之间的距离,分享内容也从之前的以新闻事件为主,放宽到一些趣事的推荐与盘点。其次,节目音效以及音乐的丰富。无论是轻松的背景音乐,还是搞笑的甩绳声,都让这个数据新闻节目的氛围更加轻松。最后,增添嘉宾互动,让新闻更专业。如在节目电话连线业界专家,加入其讨论与分享,不仅能使节目更专业,也增加了可信度。此外,新媒体的发展也使得广播节目的收听方式也不再是单纯的收音直播,在网络和各种APP的助攻下,《新闻最有数》节目的触角更加广阔,在江苏广播网(微啵网)、“大蓝鲸”APP,以及其他合作领域如蜻蜓FM等也可以听到。节目还运用“江苏新闻广播”官方微信公众号,以及节目微信公众号“新闻最有数”,每天推送预告信息,不仅实现了节目的直播收听与回放,更为听众与节目互动带来了诸多便利。
塑造“数据主播”,担当新闻把关。在这个信息超载的时代,《新闻最有数》的主播,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主播以说新闻为主线,以大数据为亮点,化身“数据主播”,用轻松的方式传递与分析数据。这种方式不仅让听众听清数据,了解资讯,还能透过主播的新闻点评,听懂新闻。这一解读有效利用数据拓展了新闻的宽度、厚度。然而,无论科技怎样发展都有其局限性,“大数据”也有其隐患,因此,主播对节目的把关作用尤为重要。在新闻内容的筛选中,如果全盘按照数据显示制作节目,节目的重复性就会增大。在一些特定的时期如奥运、灾难等,相关热点可能持续登榜,甚至有些不好的话题,如明星出轨等事件会充斥网络。此时,主播就要进行筛选,严格把关,必要的热点可以开辟一些小专题,同时要坚守正确的新闻价值导向,在海量的数据资源中,挖掘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同时,在新闻报道中准确把握好新闻切入点,担负起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数据是冰冷的,主播是有温度的。在节目中,主播及节目虽要注重数据的分析,更要注重人文关怀,把冰冷的信息讲出温度,让“数据”与广播的融合彰显出时代的魅力。
作者罗幸系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杜洋系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