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学海
(沈氏宗族研究会,上海 200434)
有关楚国沈邑及沈尹诸问题的讨论
沈学海
(沈氏宗族研究会,上海 200434)
春秋时楚国于穆王后期在寝丘(今安徽省临泉县)设沈邑,作为中原战场的前哨军事据点。沈邑为楚、沈两国共建,沈尹为其军事长官兼行政长官。
春秋史;楚国史;沈尹
《殷都学刊》2016年第2期刊有刘光的《楚国“沈尹”考》一文(以下简称为《沈尹考》)。该文将战国中期记录卜筮活动的楚简中出现的“醓①该楚字的下底实际为“臼”。该字曾被隶定为酖、或醓、或沈等。尹”推定为“沈尹”,从而认为春秋时楚国的“沈尹”一职不是楚国地方长官的官职,而是为楚国掌管卜筮的内侍官员。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分述如下:
据《春秋左传·昭公十三年》记:楚平王登基伊始,为缓和因前任楚王树敌过多引发的怨仇,实施了多项睦邻举措和人事安排。其中一桩是召见了被楚康王车裂处死的观起②事见《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之子观从:
“召观从,王曰‘唯尔所欲’。对曰:‘臣之先佐开卜。’乃使为卜尹”。
这就清楚地表明楚国掌管卜筮的官员的职称是“卜尹”,不会是“沈尹”。杜预在“卜尹”下注:“佐卜人开龟兆”。
过了50年,在《春秋左传· 哀公十八年》中又记有观从的后人观瞻作为卜尹为楚惠王占卜之事:“巴人伐楚,围鄾。初,右司马子国之卜也,观瞻曰:‘如志’。故命之。及巴师至,将卜帅。王曰:‘宁(宁,公孙宁,即子国)如志,何卜焉?’使帅师而行”。
《沈尹考》一文在讨论沈尹所尹之地的地望,以及讨论“沈尹之沈非姓氏辩”时,弄错了两个基本事实。一是将今河南省的固始县当成是西晋杜预所说的“汝阴固始县。”其实两地一南一北,相距100多公里,从而把寝(沈)的所在地错置;二是沈尹这一官职出现的时期,沈国人并不姓沈,而是姓姬。
(一)寝丘和固始的沿革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1]中第29-30页图(”春秋,楚吴越”)中,在今“临泉”③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有关春秋的地图中,凡用较大细体字标识的地名均为今地名(如图中的“临泉”,“固始”等),用以指示地望。而当时的地名则标以较小的黑色字。处标有“沈(寝丘)”,这就是楚国沈尹所尹的沈邑。楚庄王曾封令尹孙叔敖之子食采于寝丘。此事知晓度颇高④《吕氏春秋·异宝》,《淮南子·人间训》和《史记·滑稽列传》等均记有此事。奉为“损之而益也”的典型。,成了寝丘的地标,在翻检历史地理书籍时不会搞错地方。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后,在寝丘设置寝县,寝县隶属于淮阳郡。[2] (P477)
在《汉书·地理志》中,寝县为汝南郡所辖的37个县之一。应劭曰:“孙叔敖子所邑之寝丘是也。世祖更名固始。”即东汉初年,寝县更名为固始县。
西晋时的杜预说:“沈,或作寝。寝,县也,今汝阴固始县。”这是没错的。汝阴即今阜阳市,多朝曾设郡,州首府于此。
到唐朝,原寝县又更名为沈丘县。据《元和郡县图志》:“沈丘县,本汉寝丘,孙叔敖子之封,一名沈丘。神龙二年分汝阴置沈丘县”。[3] (P189)此处提到了“寝丘”又名“沈丘”,为杜预所言“沈或作寝”作了注脚。
在《元和郡县图志》中,沈丘县属颍州,颍州首府即汝阴。而同书中固始县属光州:“固始县,春秋时蓼国,楚并之,今县是也……(南朝)宋明帝失淮北地,乃于此侨立新蔡郡,领固始一县。”[3] (P246)也就是说,宋明帝将东汉时在今临泉县地所设的固始县移置到了古蓼国所在地,自那时以来再无变动。*但这一移置,引得之后至今多位学人错把当时的固始县当作是春秋时寝丘或沈邑的所在地。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两次(第523页和847页,1993年中华书局版)说楚国沈邑即“今河南光州固始县。”而古蓼国地所在的州郡或直辖市,是唐朝(乾元初年之后)、明朝、清朝的光州,或今河南省信阳市。
在《大清一统志》中,沈丘县属陈州。“沈丘县城,东南至颍州府阜阳县治一百五十里。”[4](P14)而“寝丘故城……楚庄王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故城在县东南三十里。”[4](P19)但在《元和郡县图志》中却是说:“沈丘县,东南至州(即汝阴,或阜阳)一百二十六里。”两说略有差异。这是因为明朝时将沈丘县治自今安徽临泉往西北方向移置了约15公里至今河南周口市的小镇“沈丘城”。*今沈丘县政府驻地又北移至槐店回民镇。详见《大清一统志》中项城县条及沈丘县条。
《大清一统志》中固始县隶属于光州。该志表明。固始县地自南北朝至清代未历变更。[4](P463)
(二)沈国是姬姓国
沈国的首封国君是周公(旦)的孙辈[5] (P527),姓姬。*亦见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中华书局,1993年,第590页。直到春秋晚期公元前506年,沈国被灭,*事见《春秋左传·定公四年》。后世国绝,沈国人遂以国名为氏。沈诸梁有可能是第一个以沈为姓的名人。
同理,“楚庄王之子贞封于沈鹿,其后人以邑为姓,”这回事即使有,也是战国以后的事了。
所以,《沈尹考》一文中的“‘沈尹’之‘沈’非姓氏”之辩,实为无的之矢。
(一)楚国沈尹这一官职出现的时间
史书上出现的最早担任沈尹一职的人当属《吕氏春秋·不苟论·赞能》中的沈尹茎:“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楚庄王)欲以为令尹,沈尹茎辞曰:‘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迎孙叔敖,以为令尹”。孙叔敖当上令尹的时间至早应是在庄王九年(前605年),那年庄王灭掉了一直把持令尹这一官位的若敖氏家族。*事见《春秋左传·宣公四年》再考虑到沈尹茎曾游郢五年的时间,以及他可能并非首任沈尹,因此沈尹一职应始于楚穆王后期(约前620年至614年之间)。这与楚国的中原用兵史是合拍的,简述如下。
(二)楚王设沈邑的目的
自楚文王二年(前688年),楚灭了位于南阳盆地这一战略要地的申国之后,便打开了东向黄淮、江淮平原,进而北向中原扩张的门户。在楚文王和成王时期,先后灭掉了位于淮河上游的息国(今息县地)、弦国(今光山西北)和黄国(今潢川地),欲进一步向中原核心地区进取时,便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中原各国,尤其是齐、晋两个大国的阻击,这就是楚成王十六年、三十四年和四十年(即前656、638和632年)的与齐国在召陵之盟对峙、对宋国的泓水之战、和惨败于晋国的城濮之战*分别见《春秋传·僖公四年、二十二年、二十八年》。。
上述这三次交手的所在地都在黄淮平原西侧,涵蓋今河南、安徽和山东三省的一条南北向,宽约100公里的竖向通道内,其中心线是从南边的潢川到北边的濮阳的一条连线。春秋战国时期,这条平原通道是故战场。此地带离周天子的洛邑稍远。在此交兵亦可避“问鼎”之嫌。
其实在城濮交战之前,楚成王已“知难而退”,先从前线率大部队返回申县,并指示在前线的子玉和申叔也撤军罢战。但若敖族的子玉刚愎自用,坚持与晋军交战而致大败。成王考虑的“难”处之一,想必就是楚国的战线太长。当年黄国人谈及楚国的威胁时曾说:“自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春秋左传·僖公十二年》)而自原黄国所在地至城濮又有八百里!尽管楚国当时已灭掉了申、息等小国而改立为直辖于楚王的县,可为在中原作战就近提供相当的人力物力,但楚成王及其继承者穆王必定会设想在前述黄淮平原的西侧竖向通道中建一处挺进中原的前沿据点,以保持对中原诸国的威慑和缩短军事补给线。
至穆王前期,楚又灭了地处淮河上游的江国(今息县西)、蒋国(即期思地,近固始)和蓼国(今固始),酝酿再次进取中原腹地。这时上述设想付诸实施了,该前沿据点选在了寝丘。寝丘正西60公里处的平舆县射桥便是沈国的都城。*当地有“沈国故城址”遗迹,列于2013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而当时寝丘很可能是沈国的一块松散的领地。正如顾栋高所言:“此沈国之别邑,楚取之以为重镇。”[6](P846)主要目的是服务于楚在中原的军事活动;而在人力物力方面,沈国必须倾力而为。其出发点和人力物力动员方针其实与申、息等被“灭国立县”[7]是相同的。但沈国在春秋时是楚国的一个忠实的长期盟国,*《春秋左传·文公三年》:“春,(鲁国)庄叔会诸侯之师伐沈,以其服楚也。”这是公元前624年的事。百余年之后,至公元前506年沈被灭,招致沈灭国的导火索还是由于沈坚持与楚结盟。《春秋左传·定公四年》:“三月,刘文公合诸侯于召陵,谋伐楚也……沈人不会于召陵,晋人使蔡伐之。夏,蔡天沈”。所以该地不会被称之为沈县,而是命名为沈邑。其首长统管军政,职称沈尹*有人认为楚国地方长官均称“公”不称“尹”。其实不然,《春秋左传·哀公十七年》中就有“武城尹”。武城在今南阳北。参见[7](P25-26)。。
(三) 设立沈邑后楚国在中原的军事活动
楚庄王起用孙叔敖为令尹后,内政走上正轨。无后顾之忧,而前沿据点沈邑业已建成,庄王自十六年(前598年)起又率军进入中原,展开了多次军事活动*见《春秋左传·宣公十一—十二年》。宣公十一—十二年,即公元前598~597年。。春,伐郑侵宋;冬,攻入陈国,陈侯到晋国避难;次年春围郑,逼迫郑伯“肉袒牵羊”表示臣服,送郑公子到楚国做人质。
为抗击楚国的入侵中原,晋国大军渡过黄河寻求与楚军决战。公元前597年六月十四日(乙卯日),庄王与孙叔敖率领楚军在今荥阳东北的邲地迎战晋军,由沈尹指挥中军。结果晋军大败,连夜仓皇撤退。次日(丙辰日),楚军的辎重到达邲地。这反映了沈邑的建置有助于缩短楚军的补给线。
是年冬,楚庄王又入侵萧国。萧国在今徐州西南,是宋国的一个小盟国。
公元前595年,庄王伐宋。(《春秋左传·宣公十四—十五年》)宋国都邑自是年九月起被围困,直至次年五月,邑内已“易子而食”。宋求救于晋,晋人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不敢出兵相救。宋不得不臣服于楚,送出人质至楚。
公元前589年,楚庄王已去世,尚年幼的共王刚继位两年。是年冬,楚军先伐卫国,接着在蜀地(今泰安西,属鲁国)与鲁军交战。晋国也是不敢干涉。鲁国只得送出人质求和。十一月,由庄王之弟子重主盟,楚、鲁、蔡、许、秦、宋、陈、卫、郑和齐十国在蜀结盟。这标志楚国在中原的霸业已臻顶峯(见《春秋左传·成公二年》)。
楚庄王故世后,掌实权的庄王之弟子重和子反与以申公巫臣为首的屈氏家族之间的矛盾迅速爆发。巫臣出走晋国和吴国。公元前584年,他在吴国帮助训练吴军,并策划吴国对楚国在江淮、黄淮的地盘发动挑衅。“子重、子反于是乎一岁七奔命。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通吴于上国。”*见《春秋左传·成公七年》。“通吴于上国”,意为吴国结好于各中原诸侯国。
同时,晋国又重新起势。公元前584年,中原各诸侯国在卫国会盟,再认晋为盟主。这距离楚国主盟的蜀之盟不过五年时间。次年,晋军侵入蔡国向南攻楚,引沈邑的楚军南下,而另一支晋军乘机侵入沈国,掳走了沈子楫,对沈国联楚共营沈邑施行报复(见《春秋左传·成公八年》)。
楚平王时期,佞臣费无忌为非作歹。他逼走了太子建,加害于多位忠臣及其族党。忠臣之后伍子胥和伯嚭也出逃吴国,挑动和策划吴国伐楚。以致“楚自昭王即位,无岁不有吴师。”(楚昭王元年为公元前515年)*见《春秋左传·定公四年》。因此,沈尹不得不经常领军南下对吴军及其盟军作战。
[1]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
[2]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4]穆彰阿,潘锡恩等.大清一统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
[6]顾栋高.春秋大事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7]杨宽.春秋时代楚国县制的性质问题[J].中国史研究,1981(4):19-30.
2017-06-12
沈学海(1940- ),浙江省桐乡县人,高级工程师,近年来探究沈氏宗族史。
K225
A
1001-0238(2017)04-0033-04
[责任编辑:郭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