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作培养食品工程硕士的实践与探索

2017-01-28 15:34李红艳邓泽元
中国轻工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工程硕士产学研导师

李红艳 李 静 邓泽元

(南昌大学,南昌 330031)

产学研协作培养食品工程硕士的实践与探索

李红艳 李 静 邓泽元

(南昌大学,南昌 330031)

食品工程硕士培养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要求,不同的培养方式对毕业生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产学研协作的模式,加强食品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高校与食品行业、食品企业的合作,改变以往“学”为主的传授模式,通过“产”为载体,“研”为手段,“学”为支撑的协同模式,探索食品工程硕士培养新路径,培养既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又能够有一定的理论科研水平,更能助力于企业战略发展和产业创新的高层次人才。

产学研;协作;食品;工程硕士

一、引言

当今知识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的变迁,市场对应用型、复合式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但我国工程硕士培养起步较晚,直到2009年国务院学位办印发《关于制订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才改变了学术型硕士作为唯一培养类别的模式,各高校才开始全面招收和培养工程硕士。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提供能够适应于所服务行业和企业的人才。因此近年来,专业硕士培养单位都重视与企业合作,积极在相关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形成产学研合作模式,共同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然而,在工程应用和产业革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工程硕士教育改革仍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足。从目前食品工程硕士培养上看,未注重产学研协调配合,共同培养动能不足是问题之一。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看,他们对工程硕士培养最为期待的是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对食品行业发展的把握能力。用人单位希望招录的是能够有助于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创新发展,又能够面向食品企业生产一线,为用人单位解决具有一定复杂性和综合性系统工程问题的人才,而实际上,食品工程硕士的培养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

二、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现状

1.基本情况

近年来,大多数院校的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生源,并非都来自于第一志愿报考的考生,更多的是先报考学术型研究生,未达到录取要求后,再调剂到工程专业的考生。因此,在招生过程中,没有办法充分考察考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专业背景,学生自身定位也不准确。

从南昌大学食品工程硕士的招录和培养情况看,也存在着接收非第一志愿生源的情况。为解决部分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和工程背景欠缺的问题,在完成一年理论授课的同时,南昌大学食品学院主要通过食品工程中心的平台开放和与相关食品企业合作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培养方式

食品工程硕士的培养虽然有单独的培养方案,但实践中更多的还是沿袭了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没有针对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制订相对完善的培养方案。虽然食品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但在高校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工程人才的培养类型和层次达不到要求。许多高校工程硕士导师由于自身的工程背景不足,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缺乏工程实践相关经验,以致研究课题脱离企业的生产实际,很难达到对学生高质量的培养。

3.产业培养基地情况

产业培养基地的实践教学是食品工程硕士培养的重点,但实际情况下,食品工程硕士参加企业实践多是为了达到毕业要求,实践时间相对较短,目的性不强,多流于形式。许多院校的产业培养基地都是食品企业挂牌,工程硕士的实践大部分都是去参观实习,走马观光,接触不到企业生产的实质内容,学生很难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锻炼。目前,南昌大学食品专业的硕士生产实习基地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挂牌实践基地多达上百家。然而长期用于食品工程硕士培养的企业只有江西阳光乳业、南昌旷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而且这些合作的产业培养基地也都是与学术型研究生共享的,并没有工程硕士专用的产业培养基地。

4.毕业生就业、择业情况

食品专业工程硕士就业分布在食品企业、与食品专业相关的科研院所、事业单位等,还有部分毕业生未继续从事食品行业。其中在食品领域,从事技术研发、工厂管理、样品检测、质检等工作的居多。调查发现,在研究生阶段就开始承担校企合作项目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选择范围更广,就业也更受欢迎。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也会尽量选择与硕士所做课题研究方向相近的企业。也有部分学生在硕士期间合作的相关食品企业中就直接实现了就业、发展。

三、食品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从近年来的培养现状看,食品工程硕士的培养和发展对我国食品行业的创新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也都在行业内取得了广泛的认可。但随着食品工程行业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食品工程硕士的培养在生源不够专业、培养不够系统等既有问题还未解决好的情况下,又暴露出了与产业融合不够等问题。

1.生源不够合理

从南昌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生源看,主要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这类学生缺乏实践能力,没有下过工厂,更没有独立负责生产线的经验。而招生模式方面,一般是考试成绩优秀者录取为学术型研究生,成绩靠后的则根据个人意愿和录取情况,调剂为工程硕士。招生对象的局限性和培养目标之间形成难以弥合的矛盾,影响着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整体质量。

2.培养方式不够科学

当前,食品工程硕士的培养还未形成一个科学完善的体系,虽然各培养单位会针对培养对象制定具有相应要求的培养大纲或者培养方案,但是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同质化十分严重。从课程设置上看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工程实践上无实质的差别。而在产学研协同作用的背景下,食品工程硕士要直接面对产业一线,应具有较强的时代前瞻性和产业发展应用性,才能对接产业需求。

同时,导师对于不同类型研究生的指导没有严格的区分。由于没有对导师的业绩考核标准进行细化,无法体现培养工程硕士的独立认可体系,使得在培养学术型硕士和工程硕士时往往采取趋同的培养方式。另外,工程硕士导师遴选机制不完善,也是导致导师培养形式单一的主要因素。食品工程硕士导师队伍的建设,远远赶不上研究生的发展速度。

3.与校外资源对接不够规范

一是产业基地不足。产业基地的现状是挂牌的多,实际上能用于且有助于工程硕士培养的产业基地少。随着全日制工程硕士数量的急剧增多,现有实践平台资源出现短缺。目前,工程硕士研究生有限的实践时间、国际先进工程操作平台的缺乏,都严重制约了工程硕士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是产学研协作目的难以趋同。产学研相互协作无疑是食品工程硕士培养教育的有效途径。但现实状况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或者有的企业有参与的积极性,但其真实目的并不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更多的是考虑与高校的其他合作。这就直接导致了一方冷、一方热的情况,无法实现良性互动,共同促进发展。

三是双导师制度运行不畅。为确保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国推出了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度,旨在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校导师丰富的理论研究有机结合。然而,在学生培养方案及研究课题的确定中,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未能形成有效的联系和合作,特别是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没有真正双导师制度的支持,实际效果并不好。

4.评价体系不够专业

学分制和论文制依然是主要的质量评价体系。大多情况下,食品工程硕士的考核是和学术型硕士一同考试,一同开题,一同撰写论文。培养单位普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大部分高校仍然将食品工程硕士与学术型研究生进行混合培养,不加以区分,导致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无法凸显专业特色,影响培养质量。

5.配套制度建设不够健全

媒体报道多起导师安排学生到工厂实验、实习出现安全事故的实例,导师也因此受到追责和诟病。但笔者认为不能因噎废食,应该通过完善制度建设,解决学校不敢让学生去产业基地实习,解决导师不敢带学生下工厂,不敢带学生去工程实践的问题。

四、对食品工程硕士培养方式革新的探索与思考

以产学研协作的方式培养工程硕士,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体制在研究生教育,尤其是专业学位教育上的不足。通过产学研合作,能使专业硕士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就介入到企业的生产和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将学位论文的研究与企业实际和需求结合,增强服务社会的适应能力。

1.严格遴选,严把资格入口

一是遴选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收紧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资质,制定高标准的食品工程硕士基本条件,并严格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在严格控制招生规模的同时,着力将有能力、有项目、有规划的学校作为重点发展,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使得部分高校在食品工程硕士培养方面形成自身的特点、特色,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是遴选导师。高质量的导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的关键。在选拔食品工程硕士导师时,应当要与学术型导师遴选区分出来,以食品工程硕士培养的实际特点为基础,搭建起高质量的导师结构。导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工程经验,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从事组织工程项目的经历[1]。要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就必须在师资建设和培养模式上下功夫,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水平。

三是遴选学生。生源是食品工程硕士生培养过程中的关键,只有严格招生过程,才能确保高质量的生源。而要提高培养质量,就必须严格招生制度。考虑将是否具备一定的产业工作履历作为考察的标准之一,在学生招考时排除掉主观上就不具有成为工程专业人才意愿者,和客观上不太具备成为合格食品工程硕士者。

2.以“一生一培”为原则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

一是改革培养方案。以往统一化的培养方案已经无法适用产学研相结合培养体系的要求。在产学研协作模式下,根据不同学生的条件,匹配相应的产业项目和校外导师是必然途径。因此,学校和老师有必要以“一生一培”为基础,开启个性化的培养方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校外导师的参与度,也更能够与产业需求相互匹配,从而培育出高素质的食品工程高层次人才。

二是改革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要求无外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在产学研协作培养中,食品工程硕士不仅要很好地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更要能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去实际解决工程问题,这都是需要有效的指导和实际的动手操作去实现。因此,只有将毕业设计的提出、审定、指导、完成形成一个与理论和实践互动的过程,才能够达成其对学生培养的目标。

3.健全食品工程硕士培养单位与校外资源的协作机制

食品工程硕士的培养和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不同,有其自身不可回避的特点,其社会应用性极为明显。脱离了食品行业的食品工程硕士培养会导致其实践意义的丧失。因此,健全食品工程硕士培养单位与校外资源,尤其是食品工程行业的协作是至关重要的。

一是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食品工程专业硕士。近年来“定单式”培养盛行,将高校人才培养与解决企业工程技术问题结合起来,既可以发挥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的双重优势,又将产学研结合起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实践中该项制度与食品工程硕士统考机制有一定的冲突,许多具有丰富工程经验,且长期在一线的工程型人才,无法通过统一的入学考试,但大量的应届考生却能够通过突击的备考以考高分被录取。这就回到了对学生的招生遴选上,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工程类专业硕士的录取上,下放更多的自主招生权给培养单位,以解决生源匹配的问题。

二是创新食品工程硕士双导师制。要在具备稳定、实质合作关系的企业或者产业基地的情况下,高校与企业双方才可以联合招收食品工程硕士研究生。通过完善双导师制的规章制度,双导师共同对学生管理和培养,明确三方的职责与义务,制订和执行个性化的培养计划[2]。通过“一生一培”的方式创新培养,即培养机构为每一名食品工程硕士订制专门的培养方案,由学校导师、校外导师、学生自己共同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在满足教育主管部门核定的基础培养条件外,全部通过共同协商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高校导师学术研究的优势和校外导师对行业的把握能力,实现共同培养。

三是以项目作为工程能力培养的基础。传统的讲授模式在实践中并未得到好的反馈,只有以工程项目开发作为基础,让学生全程参与到工程项目设计、执行过程,最终能够在导师和项目单位的协作下共同解决项目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够全面培养其对工程项目的综合管理能力、对产业发展方向的把握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处置能力。

4.自建工程中心与校外共建产业培养基地相结合

(1)自建工程中心的作用

南昌大学食品工程中心始建成于2000年,由德国政府无偿援助600万马克、中方配套投入1000多万元人民币共同建成。占地面积9000多平方米,具有全国一流的技术装备,拥有多功能的食品中试车间、食品添加剂(含精细化工)中试车间及功能齐全的培训楼。同时拥有一支实践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师资队伍。承担着食品专业本科、研究生的校内生产实习,也是食品工程硕士进行工程训练的主要基地。

自建工程中心可以解决生产企业无法提供各种试错的条件。学习过程中必然可能出现差错,企业无法提供多次试错的机会,只有学校自己的基地才具备这一条件,这就是在充分保障学生学习质量的基础上,提供给学生根据学习培养方案的要求,不断进行尝试的机会。这种便利能够有效保证教学的质量,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4]。

同时,自建工程中心可以解决学生动手能力的问题。部分合作企业因担心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不愿接受工程硕士直接到其生产线上工作,而南昌大学食品工程硕士研究生则可进入工程中心,在每一条生产线的不同工位进行实践,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工程中心的中试线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设计,功能多样,可按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也是企业难以提供的。企业有效率和价值追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面有一定的冲突,而学校通过工程中心就能很好地解决不匹配的因素,实现学生能力明显提升的最终目的。

(2)协作共建校外培养基地

从学校到学校的培养模式显然不利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难以培养出适合产业、市场需求的食品工程硕士。通过自建工程中心只解决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一定条件下生产线的调试能力,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与产业协作、融合的问题。只有去到生产、研发一线才能够实现培养目的。结合“一生一培”的基本思路,需要搭建起大量的协作平台。

目前,南昌大学与江西阳光乳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西煌上煌集团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四特酒有限责任公司等数十家家大型企业联合建立了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与百威英博雪津(南昌)啤酒有限公司、南昌旷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一百余家食品生产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大量规范的校外协作共建,支撑了“一生一培”的食品工程硕士培养新模式,以项目化为基础,搭建起了高层次食品工程人才培养的平台,全面提高了食品工程硕士的创新、实践能力。高校利用实践基地实现和行业的全方位、多层次融合,将行业特色转化为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优势,能有效增强学科竞争力,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5]。

五、结束语

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目的,采取产学研相融合的模式,吸纳食品产业工程和研发领域的社会力量参与,共同为社会提供优质的食品工程高层次人才。通过改革解决以往学院式教育的不足,以产学研协作的教育新模式,是把以理论传授为主的学校教育与以实践操作能力为本的生产、研发进行融合,探索和追求一条优质、高效的食品工程硕士培养新路径。

[1]武晓维,陆兆新.建立食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9(2):33-34.

[2]张清安,卫晨曦.食品工程硕士双导师队伍建设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0):241-242.

[3]王瑞兰.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144-145.

[4]邓红,贺小化,王玉珠,等.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在食品工程硕士培养中的作用[J].农业工程,2013,3(5):125-127.

[5]马永红,张乐,高彦芳,等.我国工程硕士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状况分析——基于28个工程硕士示范基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4):7-11.

Cultivating Food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through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on

LI Hongyan,LI Jing,DENG Zeyuan
(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31,China)

Rules and requirem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of food engineering and different training methods can have different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the students.It could be better to train the students of food engineering through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Therefore,it is important to change the past “learning” centered teaching mode by using “production” as a carrier,and “research” as a means of “learning”.The objective is to explore a new path to cultivate food engineering master degree students with the ability of doing both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certain theoretical research work,so that they could be helpful in the enterprise strateg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cooperation;food;master of engineering

G642.0

李红艳(1986—),女,副教授,研究方向: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JXYJG-2016-001)。

姚歆烨)

猜你喜欢
工程硕士产学研导师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校企合作培养物流工程硕士的实践困境与解决策略研究
V eraW an g
孙思扬作品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爱情导师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
基于校企联合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