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腹水的病因是长期的肝脏慢性、弥漫性损伤,肝细胞大范围的坏死,残存的肝细胞再生而结缔组织增生或者纤维化,因此肝脏的结构被破坏,有假小叶产生,在此基础上患者的肝功能受到了较大的损害,门静脉高压,有腹水产生,中医认为该疾病是“积聚”“臌胀”范畴疾病。患者的病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此次我院就中医中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分析,使用活血化瘀中药,获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现根据研究开展以下报道。
选取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肝硬化腹水患者96例进行研究分析,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有48例,使用2000年西安全国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1],结合B超确诊。治疗组有13例女性和35例男性,最小40岁,最大75岁,平均(55.2±6.5)岁,对照组有11例女性和37例男性,最小39岁,最大79岁,平均(54.5±6.2)岁,两组一般性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两组患者均限制水和盐的摄入,防止水钠潴留引起腹水的进一步增多。对照组口服螺内酯40 mg,2次/d,呋塞米20 mg,1次/d,维生素C,0.2 g,3次/d,复合维生素B2片,3次/d,30 d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通过辩证论治随症加减,治疗基本方药物组成:川芎15 g,柴胡15 g,丹参20 g,益母草15 g,茯苓15 g,青皮15 g,鸡内金15 g,香附15 g,泽泻15 g,白茅根15 g。30 d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显效:患者的临床各项症状均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B超显示患者的肝脾均有明显改善;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较大的改善,腹水减少超过50%,肝功能好转,B超显示患者的肝脾结果好转;无效:患者的各项症状无改善或者更加严重。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是91.7%,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是77.1%,两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1 6,P<0.05)。
肝硬化腹水是临床疑难杂症,该疾病患者发病多数都是因为门静脉高压、低蛋白血症、淋巴液产生过多等导致。中医认为该疾病受到情志不顺、黄疸、感染虫毒等的影响[2]。临床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患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肝肾脾功能失调,血淤、水蓄导致的气血水湿运行障碍,机体进入了恶性循环,肝肾功能不断衰退,脾运失调,脉络阻塞,因此而气滞血瘀、水停,在腹腔内积聚。
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治疗,西医暂无特效方法[3],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用药。内科治疗主要是腹水超滤浓缩回输,但是也只能够消退一半腹水,感染性和癌性腹水都无法使用该治疗方式[4],所以,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治疗难度比较大。此次我院就中医中药治疗进行了研究分析,根据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中医病症特点来进行辨证治疗,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结果显示,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其他研究结果相符合[5-6]。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病机复杂,除了外感湿热疫毒,情志、劳累、饮食等均会引起患者的发病,该疾病发病在肝脾[7-8]。笔者认为肝硬化腹水患者除了接受干预治疗外,其生活饮食也非常重要,平时要多休息,睡眠充足,饮食清淡,心情开朗,积极乐观,结合药物治疗能够获得显著的效果。中医治疗比西医优秀之处在于辩证治疗,关注的是患者的整体,西医则是侧重于疾病,对局部病理变化比较重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如果能够中西结合,以中医辩证为基础来用药,效果可以获得较大的提升。
[1]谢军,赵红艳,纪逸平.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肝硬化腹水36例临床观察 [J]. 中医药导报,2011,17(5): 37-39.
[2]覃泽珍. 综合治疗肝硬化腹水36例临床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2011,9(22): 122-123.
[3]兰墨赭.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56例临床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12,4(17): 58-59.
[4]宿冬远.SAAG联合腹水总蛋白水平诊断肝硬化腹水的意义[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1,20(1):53-54.
[5]霍洁茹,常敏凤.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检测在肝硬化诊疗中的临床意义 [J].医学综述,2011,17(21):3358-3359.
[6]陈平. 中医利尿处方联合西医治疗肝硬化腹水对照观察[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13): 60,62.
[7]易晓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32例临床体会[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14(3): 62,72.
[8]洪炜,杨宁,何江英,等.肝硬化出血患者血小板4项参数及凝血因子的动态变化[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9):2250-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