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发生最常见骨折的一种就是髁突骨折,其发生率大约占到下颌骨骨折总数的30%以上[1],因为与髁突骨折有关的临床治疗很麻烦,手术过程复杂,并发症数量多,一直是医学界的研究重点[2]。本次试验通过在耳屏的前面、里面或绕耳垂进行切口,经过腮腺组织继而进行骨折段的固定操作和解剖复位,获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本次实验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治疗的30位髁突骨折的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5~60岁,平均年龄(33.98±3.28)岁;单侧22例,两侧8例;下颌骨骨折19例、上颌骨骨折11例。受伤原因:16例骨折由于交通事故,7例摔倒,5例打架斗殴,2例因为其他原因。
1例患者通过术前的气切口处插管手术,其余患者都在全身麻醉条件下通过鼻腔插管实施手术。切口位置选择在与骨折线水平线对应的耳屏前面或者里面的环绕耳垂的皮肤位置,长度2~3 cm[3]。对患者进行皮下注射,注射大约为10 ml含有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继而切开患者皮肤表面和皮下组织,一直切至颈阔肌,在患者腮腺咬肌筋膜的浅表面位置,对前方进行翻瓣操作,到达腮腺前缘1~2 cm的位置,按照平行面神经的走向将腮腺咬肌筋膜进行钝性分离,然后将患者腮腺浅叶前部的部分腺体组织打开[4]。此刻如果已经看到了面神经,则没有解剖和暴露面神经的必要,可以直接对其进行保护[5]。之后对面神经深层次的咬肌进行钝性分离,对活跃的出血点进行电凝,完全展现髁突颈的骨折部分,在视野清晰的条件下对骨折部分解剖、复位,在髁突的前缘和后缘张力带放置单皮质螺钉以及两块2.0接骨板来进行固定[6]。冲洗手术处,止血之后置入负压导流管,按照顺序缝合切口。术后对骨折患者进行复位和固定。手术后2~3天摘掉负压导流管,让患者佩戴弹力头帽恢复1~2周。手术后1周无意外可以拆线[7]。
手术后30例患者骨折位置的咬合都十分紧致,其中4例上颌骨骨折的患者术后额外增加颌间弹性牵引后恢复正常。1例患者出现一侧暂时性面部的神经功能未完全恢复,出现口角歪斜,一边的鼻唇沟变浅,通过改善微循环和营养神经等治疗方式治疗2个月后患者完全恢复。1例患者出现涎瘘,局部抽出唾液后增压包扎2周后完全恢复。通过半年的临床随访,全部患者都对外形感到满意,张口程度最长的4.2 cm,最短的3.3 cm,平均(3.84±0.73)cm,没有张口歪斜。术后3个月的CT检查表明,全部患者骨折位置都完全恢复。
有关髁突骨折的治疗长久以来都是口腔颌面外科创伤的领域中研究的难点和热点[8],主要原因是髁突以及其周边组织解剖手术时的独特性和复杂程度,给手术带来了很大的麻烦[9]。因此,针对着髁突骨折的治疗,医学界一直在争论应选择开放性手术还是闭合性保守治疗[10]。本研究发现,术后30例患者骨折位置的咬合都十分紧致,其中4例上颌骨骨折的患者术后额外增加颌间弹性牵引后恢复正常。术后3个月的CT检查表明,全部患者骨折位置都完全恢复,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在临床实际手术中,切开的腮腺组织只需要处置少量活跃的出血点,没有严密止血和缝合的必要,置入负压导流管之后加压少许即可,术后几乎不出现涎瘘[11]。本次试验中涎瘘的发生率是3.33%(1/30),通过局部抽出唾液之后2周愈合,虽然治疗过程中会出现少量并发症,经过积极治疗效果尚可,患者出现一侧暂时性面部的神经功能未完全恢复,口角有些歪斜,一边的鼻唇沟变浅,通过改善微循环和营养神经等治疗方式治疗2个月后患者完全恢复。
根据临床实验,改良的耳周小切口穿经腮腺径路的手术方式有以下几个主要优势:(1)切口小,一般情况下只需要2~3 cm,手术不留疤痕,不影响患者外观,满意程度高。(2)手术出血少,减少手术风险和手术时间。(3)没有分离面神经的必要,简化手术进程。(4)容易操作,能够在直视的条件下进行骨折位置的复位和固定,恢复较快[12]。通过研究发现,通过半年的随机临床拜访,全部患者都对外形感到满意,张口程度最长的4.2 cm,最短的3.3 cm,平均(3.84±0.73)cm,没有张口歪斜,说明治疗效果比较满意。
总之,在髁突骨折的医疗中使用耳周小切口穿经腮腺径路来进行手术,经过实际应用后发现手术风险小,操作方便,患者满意程度高。
[1]贾晓宁,邢达源,王小娟,等. 两种入路治疗髁突颈部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7,4(7):1-2,6.
[2]谢斯. 下颌骨髁突骨折伤情类型与治疗后数字化评价方法探讨[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6:17-19.
[3]周莹. 髁状突骨折不同手术入路的疗效与分析[D]. 银川:宁夏医科大学,2016:22-23.
[4]管志江,李斌峰,张旭阳,等. 腮腺入路治疗下颌骨髁状突颈部骨折的临床观察 [J]. 临床军医杂志,2015,43(8):867.
[5]袁伟,刘颖,杨璐,等. 耳屏前入路行下颌骨髁突骨折手术出血原因与对策 [J]. 实用医药杂志,2015,32(6):532-533,534.
[6]尹鑫海,赵科,吴亚东,等. 改良耳垂下切口穿腮腺行髁状突颈部骨折坚强内固定术9例临床分析[J]. 贵州医药,2015,39(5):421-422.
[7]吴杨,龙星,邓末宏,等. 颌间牵引联合颌垫治疗儿童髁突骨折的疗效评估[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5,29(4):397-401.
[8]金宝忠,肖进,胡孙强,等. 下颌骨髁突不同类型骨折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 口腔医学研究,2014,30(8):773-776.
[9]黄立,林李嵩,施斌,等. 耳周小切口穿腮腺径路治疗髁突颈部及基底部骨折 [J]. 福建医药杂志,2014,36(2):1-3.
[10]李晓军,李锦峰,陈竹林,等. 成人髁状突颈部骨折52例手术与保守治疗的临床研究 [J]. 中国美容医学,2014,23(6):450-453.
[11]周东生. 下颌下小切口入路行髁突颈部骨折复位固定术的疗效观察 [J].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4,12(2):172-174.
[12]王磊,陈峻岭,吕改玲. 应用下颌升支垂直截骨在髁突骨折中的治疗经验 [J]. 中国伤残医学,2014,22(3):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