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的疗效观察

2017-01-28 13:47:55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33期
关键词:摘除术眼压乳化

白内障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视物模糊和视力减退,手术摘除白内障是帮助患者恢复视力的有效手段。目前,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吸除术都是临床上治疗白内障的常用手术方式,具有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的特点[1-2]。但超声乳化手术对设备和医师技术的要求较高,在一定程度不适合基层医院的推广。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的花费较低,患者较容易接受。现将我科室2016年5月—2017年5月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的30例患者与超声乳化吸除术的30例患者的手术疗效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的患者(观察组),纳入标准:(1)均符合白内障的诊断标准;(2)均同意手术治疗方案;(3)年龄50~90岁;(4)单眼白内障者;(5)身体状况可、精神状态正常,可配合手术。排除标准:(1)同时患有其他眼科疾病;(2)眼部合并有创伤性损伤;(3)高度近视者;(4)合并重要器官严重功能障碍;(5)以往有眼科手术史;其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2.5±11.3)岁。晶状体核硬度LOCSⅡ分级:Ⅱ级6例,Ⅲ级13例,Ⅳ级10例,Ⅴ级1例。选取同期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病例入选标准同观察组。其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3.7±12.1)岁。晶状体核硬度LOCSⅡ分级:Ⅱ级5例,Ⅲ级14例,Ⅳ级9例,Ⅴ级2例。两组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常规进行散瞳及麻醉后,于患者术眼上方角膜剪开球结膜,上穹窿为基底部做结膜瓣,在距离角膜缘正上方2 mm位置处作一反眉形的巩膜隧道切口[3],长度5~7 mm,分离至透明角膜内1.5 mm,穿刺进入眼房,并作透明角膜处辅助侧切口,前房注入黏弹剂,环形撕囊,将水分层与水分离充分完成,然后注入黏弹剂保护角膜内皮,旋转推动晶状体核使之翘起,慢慢套出晶体核,植入人工晶体,妥善缝合包扎。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

对照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常规进行散瞳及麻醉后,于角膜11点钟方向做3 mm左右的切口,对侧作一辅助角膜穿刺口,注入玻璃酸钠,连续环形撕囊,将水分层、水分离充分完成,原位平行劈核技术吸出患者白内障,妥善植入折叠人工晶体,吸净黏弹剂吸,闭合切口,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

1.3 观察指标

(1)视力情况:于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月测量患者的视力情况。(2)眼压:于术前、术后24 h、术后48 h测量患者的眼压情况。监测仪器为 BT18CT-80 眼压测定计。(3)术后并发症: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出现虹膜损伤、角膜水肿、后囊破裂的情况。(4)术后生活质量:于术后1个月采用QOL生活质量调查表进行检测,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版本SPSS14.0,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术前的视力分别为(0.25±0.06)、(0.24±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 d的视力为(0.51±0.07),好于对照组的(0.46±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对照组术后1个月时的视力分别为(0.81±0.19)、(0.79±0.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眼压情况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术前的眼压分别为(14.32±2.36)mmHg、(13.84±2.51)mmHg,观察组术后24 h的眼压为(23.12±3.15)mmHg,高于对照组的(17.34±3.7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术后48 h的眼压分别为(15.24±3.12)mmHg、(14.98±3.17)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7%(5/30),低于对照组的50.0%(1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术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为(83.25±6.84)分、(84.27±6.74)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白内障是一种致盲性眼部疾病,常见于老年人,主要是由于局部营养障碍辐射、免疫与代谢异常等因素引起的晶状体蛋白质变形所致[4]。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吸除术是近年来临床治疗白内障的主流手段。本研究将两种手术方式在白内障中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发现,两种手术方式术后48 h的眼压、1个月时的视力和生活质量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相当,有利于患者术后视力的恢复。但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以往的研究报道一致[5-6]。考虑原因可能与超声乳化手术本身有角膜内皮潜在震荡、能量转换上、器械和核碎片创伤等损伤因素有关。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对囊膜的干扰较少,因而对囊膜损伤相对较少[7]。而且相对于超声乳化手术,小切口非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手术操作过程简单,所需设备简单,治疗费用低[8]。对于基层医院而言,其可作为首选手术治疗方式。

综上所述,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是治疗白内障的有效手术方式,其疗效满意,术后并发症少,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1]李辉.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治疗高龄白内障的疗效比较[J]. 中国医药科学,2014,4(15): 214-216.

[2]王刚,胡蓉.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治疗高龄白内障患者的效果比较[J]. 海南医学,2014,25(1): 94-96.

[3]王雪燕.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治疗高龄白内障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10): 816-818.

[4]李爽,张满红,韩英军,等.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和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青光眼的疗效比较[J].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5): 955-957.

[5]李长兵,王斌,胡俊贵.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老年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4): 943-945.

[6]左俊.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与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的效果比较[J]. 中国基层医药,2016,23(19): 2962-2965.

[7]孙敏,陈雪霁,孙晓艳.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与超声乳化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 眼科新进展,2014,34(3): 242-244.

[8]罗俊.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对高龄白内障患者的疗效分析 [J]. 河北医药,2017,39(3): 328-331.

猜你喜欢
摘除术眼压乳化
MRI图像结合JOA评分对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评估
高眼压症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24 h眼压波动规律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在陕西的应用
石油沥青(2019年3期)2019-07-16 08:48:22
轻压眼球自测眼压
SBS改性沥青的乳化及应用
石油沥青(2018年3期)2018-07-14 02:19:20
有些头疼是因为眼压高
益寿宝典(2018年11期)2018-01-27 17:55:03
简析一种新型乳化沥青的生产工艺
中国公路(2017年17期)2017-11-09 02:25:42
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分析
探讨拉坦前列素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中的应用
腹腔镜肝包囊摘除术的护理
西藏科技(2015年6期)2015-09-26 1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