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临床常见的一类恶性肿瘤,在较多国家及地区,肺癌发病率均居于首位,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1]。当前,对于早期肺癌,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而中晚期肺癌预后不佳,为此必须进一步提高肺癌诊断水平。CT是肺部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而CT动态增强扫描在肺癌诊断中应用较多[2]。为进一步探索其对肺癌的诊断效果,本次研究选择2015年8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68例疑似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与病理诊断结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2015年8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68例疑似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68例患者均行胸部X线或常规CT检查发现肺部孤立性肺结节病灶,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无淋巴肿大,其中胸部疼痛28例,胸闷气促14例,发热26例,已排除肺门转移者,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肺部手术史者、碘过敏者等。68例患者中,男41例,女27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58.47±17.54)岁,病程2~12个月,平均(7.04±5.13)月。
本组患者先行CT动态增强扫描,再行病理组织活检。68例患者均采用64层Brilliance CT机(飞利浦)完成扫描。检查前指导患者学会控制呼吸节奏配合检查,患者空腹状态下,先行常规CT扫描定位病灶,确定扫描范围(肿块及周围6 mm);再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比乐300(碘帕醇注射液),速度为3.0 ml/s,总注射量为60~65 ml,注射对比剂之后行目标区域扫描,并将原始图像传入PHILIPS EBW工作站处理;计算血流量、血容量、通过时间及表面渗透性等CT灌注参数。
统计患者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和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结果,计算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结果与之符合率。此外,分别计算肺癌与良性病变CT动态增强扫描中灌注参数,对比病灶的各项灌注参数指标差异性。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68例患者中,肺癌55例,良性病变共13例(肺结核11例、肺炎2例)。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结果符合率为96.36%(53/55),其中1例肺癌误诊为肺结核,1例肺癌误诊为肺炎,误诊率为3.64%(2/55),无漏诊者。
肺结核、肺炎与肺癌患者CT灌注参数发现,肺癌患者血流量(96.23±51.24)ml/100 g·min、表面渗透性(36.27±17.69)ml/100 g·min, 高 于 肺 结 核(78.46±31.24)ml/100 g·min、(22.34±14.54)ml/100 g·min、肺炎(61.02±29.17)ml/100 g·min、(17.02±1.25)ml/100 g·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血容量(8.97±4.04)ml/100 g、通过时间(7.25±3.34)s,低于肺结核(14.23±5.97)ml/100 g、(16.12±0.25)s、肺炎(16.78±4.97)ml/100 g、(20.37±9.3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肺癌是发病率、病死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受现代生活方式、环境污染等因素,我国肺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成为我国临床重点防治的恶性肿瘤[3]。目前,肺癌的临床治疗手段较多,但是肺癌的生存率仍不足15%,其主要原因为早期症状不明显,较多患者就诊时已经发展为晚期,错失了早期根治的时机,预后不佳[4]。为此,必须提高肺癌早期检出率,提高肺癌临床诊断水平。
我国临床领域对于肺癌影像学诊断较为重视,一直致力于探索更为准确、高效、简单的诊断手段,克服病理学检查的局限性,使肺癌患者早确诊、早治疗[5]。常规CT属于X线断层扫描,可有效发现胸部的病灶,但是在病理性质确定方面尚不明确[6]。CT动态增强扫描是利用对比剂显示器官与病变内碘浓度差异的一种成像方式,通过碘离子密度差,可以使病灶细微结构显示更为清晰,对于脏器病变诊断效果较好[7-8]。临床文献报道显示,CT动态增强扫描可为肺癌临床诊断提供确切的依据,同时也可为治疗方案制定、效果评估提供重要参考资料,临床应用价值较高[9-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结果符合率为96.36%,可知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肺癌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均较为理想,可作为肺癌诊断的首选检出方法。此外,本次研究对比肺结核、肺炎与肺癌患者CT灌注参数发现,肺癌患者血流量、表面渗透性显著高于肺结核、肺炎,肺癌患者血容量、通过时间低于肺结核、肺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肺癌患者CT灌注参数与良性肺结节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一变化规律可为肺部良恶性结节鉴别提供一定参考依据,临床诊断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对肺癌诊断准确性较高,漏诊和误诊风险较低,并可通过CT灌注参数变化进一步鉴别良恶性病变,临床诊断价值较高。
[1]李丹. 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早期肺癌的临床效果评价[J]. 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3):137-138.
[2]朱立群. 低剂量CT动态增强扫描在早期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30):184,186.
[3]马槐. 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早期肺癌的临床效果评价[J]. 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6):35.
[4]黄旅辉,陈世达,李冲云,等. 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早期肺癌的价值分析 [J]. 当代医学,2013,19(3):2-3.
[5]付金花,滑炎卿. 早期肺腺癌CT筛查漏误诊的主观因素及对策[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6,39(6):625-628.
[6]柴鑫,段庆红,焦俊. 55例早期周围型肺癌CT征象分析与体会[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5,37(4):54-57.
[7]周春容,胡帮聪,曹跃勇,等. 直径大于3厘米的周围型肺癌血流动力学的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研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18):3517-3519,3516.
[8]张海东. 用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早期肺癌的效果探析[J]. 当代医药论丛,2015,13(3):44-45.
[9]王倩. 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早期肺癌的临床效果评价[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4):241.
[10]武建民,李辉,王金龙,等. 螺旋动态增强CT扫描的强化程度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5,29(7):558-559.